七零後的小學培養目標是德智體美勞,孩子認為簡單、快樂

前幾天和別人交流,我說初中第一次英語期中考試考了36分,居然最後還過了六級,他根本不相信,那是年輕人不瞭解那時候的義務教育,不瞭解那時候的生活。我是初一才開始學英語,窮人家孩子上初中前沒接觸過“洋字碼”。

1982年我上小學,那時的生活比爸媽好了很多,但是和現在簡直沒法比,至於糧票、布票、肉票、糧站,很多孩子都沒聽說過。雖然身處城市,我居住的地方臨著一條鐵路,遍佈著棚戶區,很多是“下鄉青年”攜家帶口返城的家庭,國營大廠都有福利房,這裡的居民一般是集體企業職工。據我爸爸講,我家的老房子是花50塊錢買的油氈紙蓋頂的倉庫,沒有“房本”,做飯時鄰居能聞到炒雞蛋的香味,家裡包餃子總要端一盤送到領居家,下水道就是房前屋後的水溝,上廁所要跑200米。那時候沒有校服,衣服撿哥哥姐姐的,如果買新衣服要買長一點,把長的部分先挽起來,等到不夠長了再放出來。鞋子直到被腳趾頂出洞,才買新鞋。生活雖然不富裕,回憶卻是滿滿的幸福。

七零後的小學培養目標是德智體美勞,孩子認為簡單、快樂

童年的老房子


小學學校不大,每個年級兩個班。學生都是附近的孩子,跑步上學3分鐘能到學校。依稀記得一年級時,由於教室不夠用,要和另外一個班公用教室,每天上半天學。放學後可以花一分錢買塊汽水糖,隨便吃點午飯,可能就是大米飯拌糖、烤玉米餅或者饅頭,然後和同學們一起玩耍。低年級的時候路上沒有幾輛車。記得沒上學之前,如果我哭了,爸爸就安慰我說:“去大街上看汽車去”,然後就屁顛屁顛去大馬路數汽車。小馬路上可以踢球,也可以模仿小鹿純子打排球,還有捉迷藏、踢罐子等遊戲。家長雖然經常嚇唬小孩有“拍花子”的壞蛋,也阻止不了孩子們貪玩的天性,大人也沒有太多擔心,天黑時就在附近扯著嗓子喊自己孩子回家,當然少不了用拳腳教育一下,並訓斥兒子不能因貪玩不回家。

低年級時,老師經常會在放學前聽寫算術題和生字,不合格的學生要“挨留”,接受老師的輔導,如果太晚,我們老師還會拿出她的動物餅乾與學生分享。錯的字要重新寫一百遍,記得當時氣得我用腳踹門。回家的孩子每個方向排成一隊,領頭的打小旗,這樣可以安全的過馬路。

學雜費是三元錢,記得有一次我把學費弄丟了,不敢告訴家裡,因為這不是小數目,我家每天的生活費就是一塊錢,最後是同學們給我湊夠了學費,真心感謝這些小夥伴。


七零後的小學培養目標是德智體美勞,孩子認為簡單、快樂

小學畢業照


到了高年級,學習的科目除了數學、語文、自然、美術、音樂、思想品德,還有勞動課。勞動課和現在的手工課有點類似,教過針線活、削蘋果等,每學期還有一週的勞技,去校辦工廠摺紙箱。每個月去電影院看一次電影,票價幾毛錢。

還有一些奇葩的課外作業,比如暑假後要交一火柴盒的蒼蠅,交幾斤廢銅爛鐵、蓖麻籽等等。春遊就是走路去烈士陵園祭掃烈士墓,中午吃著自己帶的飯盒,然後在公園或者郊外自由活動。


七零後的小學培養目標是德智體美勞,孩子認為簡單、快樂

沒有輔導班,也沒發現周圍家長輔導孩子功課,男孩子都是玩累了去敲女同學家的門,問問留的什麼作業,然後抓緊時間補,甚至直接抄一下,免不得看女生的臉色。沒有課外讀物,撿一張報紙,連版縫裡的廣告都能看兩遍。感覺那時候學習靠的就是天賦,家長也想得開,可能覺得即使考不上大學,也能接父母班進工廠,但是大人們無法預料到自己的孩子不可能接班,幾年後自己都要面臨“下崗”。當然也有壓力,如果學得太差,就要留級,我們班上就有留兩級的同學。六年級要準備考初中,老師帶著我們複習,考試內容是五六年級的數學和語文,我現在還記得作文題目是《一件小事》。


很慶幸自己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一所重點初中,大多數同學是省軍區大院和政府機關的子弟,他們的童年好像和我的不一樣,很多人都有才藝,手風琴、乒乓球、舞蹈、美聲唱法,是不是和現在有點類似。隨著家長文化水平和經濟條件的提高,對孩子的教育期望值就越高,但是沒有現在這麼緊張和焦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