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開玩笑,我勸你還是留在體制內

作者 | 李小影:500強HR,資深獵頭顧問,現諮詢公司合夥人,曾經為工作,如今為事業。專注分享成長乾貨,推動你的職場進化。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

沒開玩笑,我勸你還是留在體制內


前幾天跟一位五百強人資總監聊天,除了彼此抱怨經濟形勢不好外,也說到了體制(畢竟我們兩位或多或少都具備國企經歷),他抱怨說:”目前大環境太差了,很多朋友同事都寧願自降身價往國企裡面跳圖一時安穩,薪資砍半也在所不惜。“他接著打趣說:”當年拼死逃離體制,不然也不會有今天的房子和車子,現在什麼都有了又想回去圖一時安慰。“

的確如此,安穩和好的薪酬回報的確很難兩全,一句話說的好:“你長的很美但不要想的太美。”

金錢社會,近些年,逃離體制內似乎成了一個熱門的話題。雖然不斷有人削尖了腦袋都要鑽進體制內,但也不斷有人砸掉了讓很多人羨慕的鐵飯碗,逃離體制內。


沒開玩笑,我勸你還是留在體制內


某航天研究所科研人員張小平離職,一時引起軒然大波,一系列的道德綁架、民族情懷接踵而來,網上熱議的文章甚多,原單位說:“他的離職將影響中國人登月”。那作為大眾的我們有什麼資格來貶低他人,同需要為生存考慮為什麼不能切身體會?

對於體制內的吐槽,這些年就沒有少過,更是有不少離開體制內混得風生水起的人表示,逃離體制內對於自己來說是多麼英明的選擇。

於是,不少人開始躍躍越試。那麼,逃離體制內,你就能過上理想的生活嗎?


沒開玩笑,我勸你還是留在體制內


—01—

你想逃離的並不是體制

前幾天跟國內大型製造國企質量總溝通,工作性質和國企人員溝通的機會很多;通常而言和國企人溝通聊的最多的是體制改革,抱怨最多的是薪資待遇(尤其製作性質國企),聊的最後都會歸結到一點:在體制內混吃等死,拿著穩定但少得可憐的工資,如果辭職出來,會不會混得更好?

之前有人問我,我會毫不遲疑的回答:“為什麼不呢?年紀輕輕,為什麼要在一眼望到頭的國企工作呢?”

但是目前來說我很少勸說他人離開國企,反而更多的是勸說:”為什麼離開呢?國企挺好的,安安穩穩,後期也會有升職的可能。“因為這些年,我見到了太多離開體制內卻混得越來越差的人們。

當然,在不能太絕對,的確有很多人離開體制混的風生水起,比如說:馬東、羅振宇、丁磊……

但是世界上能有多少比爾蓋茨,馬雲的成功也不能完全複製,天時地利才能早就一位首富。

在體制內,食宿報銷,還會有過節福利、油補等,重點是按時發工資,不管多少你有一份穩定的收入,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當你決定放棄穩定的時候,並不意味著你選擇的是高薪,而是意味著你選擇了不確定性。

之前有位求職者小李委託履歷給我,三年基層公務員經歷,兩年銷售經歷,現在處於待業狀態。

可以理解,尤其在互聯網發達的年代,看看小紅書、抖音、知乎等,感覺自己身在盛世卻薪資被碾壓成渣渣,每個人都處在巨大的壓力與焦慮中,小李也是,為了有更好發展和薪資待遇毅然決然的離開了體制,三年公務員經歷沒有過硬資源脈絡,最終選擇了銷售工作容(醫療信息化行業),最終公司融資過後沒有上市成功,目前處於破產階段,小李也最終被迫離職另謀他所(目前企業還欠薪3個月)。

目前經濟大環境不好,國內國外企業都處在多事之秋,很多企業都進行結構優化、人才升級(裁員)。

前陣子,美國甲骨文北京裁員,第一批裁員名單700人,當然咱不可忽略貿易戰影響,但是國內企業京東、阿里、滴滴都或多或少進行公司裁員。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如果說體制內的工作就像一壺溫吞水,那麼,體制外的工作更像風雲變幻的江湖。

關鍵是,你有多少實力能夠承接“江湖”的暴風驟雨和不確定性。

在體制內,人們抱怨這種生活就是混吃等死,沒前途,在體制外卻發現,整天擔心丟了工作、斷了口糧,不一定哪天就得喝西北風。

比起這種憂心忡忡,體制內的穩定不知道要好多少倍。

正如我開頭所說事例,如果我那位朋友不離開體制,車房都買不起,他也承認如果還在國企,他無法承擔家庭所需。

但你沒有看到他背後“扒了一層皮”似的付出。

儘管這是一個鼓勵年輕人奮發努力的時代,但是,這種極為艱辛的付出,並不適合所有人。

特別是,如果你離開體制,是因為在體制內混得不好,那麼我奉勸你,還是要慎重考慮。因為你想要逃離的不是體制,而是有點平庸的自己。

—02—

體制內外並無對錯

只是看你的打開方式是否正確

不可否認,有的人離開體制飛黃騰達,我見過很多,我相信你身邊也會有。

他們在體制以外找到了更好的發展空間,實現了人生的跨越式發展,這著實讓不少體制內的人們羨慕不已,總想著效仿。

雖然如此,我仍然不勸說別人離開體制,就像在推薦崗位時我從來不勸說剛有寶寶的父母外地工作。如果你迫切地想離開體制內,我希望你在離開之前,能對自己做一個全方位的評估:性格、興趣、價值觀。

一項理性的職業決策,一定是基於正確的職業認知基礎上的。你想要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出發之前,起碼得知道

你的性格類型與相關職業的匹配程度;適合你職業興趣的發展方向;你在選擇職業時的內心尺度。

作為旁觀者,我們更加關注的是他人光鮮的一面,其中的艱辛我們通常視而不見或者說不感興趣,只是一味的羨慕。

很多人都知道羅振宇,但是他的職場史我想大多數人都知之甚少。

很多人認識羅振宇是2012年開始打造知識型脫口秀“羅輯思維”的。從那時候起,他算是正式踏上了商業之路。

1973年羅振宇生於安徽蕪湖,他的父母出身底層,所以羅振宇小時候父母唸叨得最多的就是:考上好大學,成為人上人。

耳提面命下,羅振宇的少年時光,都是在死磕學習中度過的。一路死磕,他考上了大學,後來又讀了博士,再後來以普通記者的身份進入央視。

他不甘心只當一個普通記者,在央視各個欄目之間“竄來竄去”做撰稿人,連續3年成為“3·15晚會”總撰稿。一年後,他成了製片人。

2008年離開央視後,他做過演講,也當過電視節目主持人。後來,他敏銳地捕捉到自媒體的商業氣息,便“死磕”自己,投身其中。

羅輯思維每天早上推送的60秒語音,他經常要在前一天晚上練習很多遍。如果不順的話,一天可能得說四五十遍,才能把它精確到正正好好60秒。

羅輯思維公眾號火起來後,迅速積累了一批粉絲,建立了知識型社群。後來羅輯思維團隊又打造了得到APP,推出了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大咖專欄。

如果從商業成就上來看,羅振宇無疑是成功的。但這種成功,可以複製嗎?很難!

羅振宇離開體制內,取得的商業上的成功,那是因為人家幾十年來死磕自己,積累了雄厚的實力。即便沒有知識付費的風口,這股實力,做什麼也不會差。

如果你也要離開體制,那麼,你首先得問問自己有沒有跳出來仍然活得好的能力。不要只看別人光鮮的一面,你知道他為此做了多少年的努力?吃了多少辛苦嗎?

如果沒有做好良好準備,單純頭腦發熱就逃離體制,那你的日子可能從溫飽奔向破產。

體制內有混的好的,體制外也有混的什麼都不是的。問題的關鍵不在於體制,而在於自己。

體制內外,都是個人成長平臺,重點是個人是否對職業發展有清晰規劃,是否有強有力的行動支撐。

那麼,如何正確定位職業?上乾貨!

03

到底還要不要留在體制內?

看完這個也許你就有答案了

之前跟國企老同事聊天,問他近況如何?他問有沒有類似工作:”錢多事兒少離家近,位高權重責任輕。”我說:”有啊,夢裡。“人的工作期望永遠是理想化的。

工作不可能理想化,不可能滿足你所有需求,如果有這樣的工作那肯定輪不到你。你需要做的是,把自己的需求排排序,找出三個以內的核心需求,能滿足你核心需求的職業方向就是不錯的方向。

認為這樣就可以了嗎,那是不可能的。

對於職業方向的選擇,我們不能太理想化。我認為一個理性的職業定位包括三個要素:自我偏好、社會需求、現實可能性。

怎麼說呢?

自我偏好就是指這個職業與你的性格、興趣、職業價值觀匹配度比較高,與你保持“內在”的一致性。

社會需求,簡單來說,就是指一個區域在一定時期內(通常1年)對勞動力的需求情況。

現實可能性,是指在現實中有充分根據和必要條件,因而在目前就有可能轉化為現實的可能性。這裡主要是指資源和能力。

我設計了一個職業選擇矩陣模型來幫你更好的理解:

沒開玩笑,我勸你還是留在體制內


在這個模型中,我們看到,拋開最容易測定的自我偏好,按照社會需求和現實可能性這兩個維度,我把職業選擇劃分為四種情況。

當你在體制內,想往外跳的時候,不妨用這個模型對比一下,看看自己在哪一個區域,每個區域都有不同的選擇策略。

1、走出去,更精彩。當你要選擇的職業社會需求很大,同時,你實現它的現實可能性也很大時(你擁有足夠的資源和能力),你可以大膽地走出去,走出去你將擁有一個不錯的前程。

2、留下來,吃飽飯。當你要選擇的職業社會需求小,你實現它的現實可能性也很小時,建議先留在體制內。你可以給自己一段時間去積累你要去的那個方向需要的能力和資源,謀而後動。

3、走出去,劃時代。當你要選擇的職業社會需求很小,或者社會上還沒出現這類職業,而你實現它的現實可能性很大時,很有可能你是在做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

不是社會需求成就了你,而是你創造了新的社會需求

比如,羅振宇在央視積累了足夠的能力和資源辭職出來後做自媒體脫口秀。那個時候,我不知道自媒脫口秀是啥,我也沒有這個需求,我是因為看到他的脫口秀,才產生了這個需求,很多人跟我一樣。你看,他自己創造了這個社會需求。

4、待定。當你要選擇的職業社會需求很大,但你實現它的現實可能性很小時,建議著重從經濟因素考量。什麼意思呢?

也就說,這個職業在市場上需求還是蠻大的,但是你在資源和能力方面還有所欠缺,這個時候能不去,往往取決於你的經濟實力。

如果你有一定經濟實力,可以盡情的造,你可以嘗試一下,因為你要留條後路防止失敗,不要聽取別人鼓吹:“去做,沒問題,規劃一點意義沒有;"(損友請遠離),也不要相信那些所謂的雞湯:每個人都有無限發展潛力、破釜沉舟終究成功……這都是騙人的,萬事都需要良好規劃(家裡有礦可以)。

如果你經濟上不具備這個實力,同時也無法承擔這種試錯的成本,建議你,先把手頭的工作做好,對外部世界保持敏銳,積累資源和能力,等待合適的機會。

最後,想請朋友們認清一個現實,那就是:人們通常傾向選擇與自我偏好相一致的職業環境,這樣可以更好地發揮個人的潛能。

職業選擇中,個體並非一定要選擇與自己偏好完全對應的職業環境。一則因為個體本身常是多種偏好類型的綜合體;二則因為影響職業選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完全依據個人偏好,還要參照社會的職業需求及獲得職業的現實可能性。

我曾經在網上看到一句話,具體出處忘了是哪裡了,在這裡引用一下:“心若是自由的,無論身體在哪裡,都可以看到美好的風景”。

體制內不是什麼可怕的牢籠,體制內的工作也只是一份工作。在如今這個信息高速流通的今天,體制內的工作不會蒙上你的眼睛,堵住你的心靈。

束縛你的永遠是自己,而束縛不僅僅是能力、資源也可能是對價值觀。

這些,才是你需要關注和突破的重點。

微信公眾號:求職大師兄(Job-Finder)

沒開玩笑,我勸你還是留在體制內



  • 如果你覺得文章不錯,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 圖片來源於網絡,無法核實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