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企業管理與孟子思想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一個儒家代表人物,後來被稱為“亞聖”。他師從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弟子(一說師從子思)。司馬遷說:

餘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曰:嗟乎,利誠亂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於庶人,好利之弊何以異哉!

宋代,《孟子》升格為經,與《大學》、《中庸》、《論語》一起合稱為“四書”。從元代開始,它們是科舉考試的基本教材,是讀書人的必讀書。《孟子》包含了哲學、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豐富的思想,是一座中國傳統的大寶庫。

企業家認真讀《孟子》一書,對於修身養性、豐富自我、管理員工、協調各種關係都會很有幫助。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企業管理與孟子思想

孟子以主張性善論而有名。他是在與告子論戰的過程中闡發性善論的,故其對人性善的論述主要集中在《告子上》,其中包括:“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口之於味也,有同耆焉;耳之於聲也,有同聽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至於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企業管理與孟子思想

在孟子看來,善是人性中固有的、內在的,而不是外鑠的。性善論肯定了人之本,肯定了做人之本,對確立人的尊嚴和價值有重要的意義。在中國歷史上,多數人的贊成孟子的性善論,只有少數人反對它。這些少數人包括《荀子·性惡》的作者、董仲舒等。請特別注意,在我看來,《荀子·性惡》的作者不是荀子本人,而是荀子後學(詳《荀韓人性論與社會歷史哲學》)。荀子主張性樸論,並沒有以所謂性惡論反對孟子的性善論。中國的性善論與西方基督教的原罪說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正因為人性是善的,人才不同於動物。“人之所以異於禽於獸者幾希”(《離婁下》)這幾希的東西就是仁、義、禮、智。告子在考慮人性的時候,不太注意人與動物的區別,而孟子則極為注意此區別。

既然人性是善的,惡來自哪裡呢?孟子認為,來自對本性的摧殘。孟子以樹木茂密之山來比喻本來善的人性。如果不斷砍伐,不斷放牧,這座山就會變成光禿禿的樣子。同樣,如果人不好好保護自己善的本性,就會像這座山那樣完全變樣。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對自己的本性砍伐、放牧的人。孟子說:“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櫱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其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告子上》)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企業管理與孟子思想

孟子所說的人性善,應該是指人性中具有善的潛質、善的開端,而不是已經具備了現成的、完備的善。因此,善需要培養和拓展。傅佩榮認為,孟子沒有說過“性本善”,他只認為性向善。

有沒有性本惡的人呢?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西方有人相信:一些罪犯具有犯罪的基因,這就是說,他們性本惡。但是,幾乎沒有中國人會相信這一點。很多中國人認為,罪犯在作惡之後會感到良心的不安。這表明他們性不惡。

在企業管理中,如果我們相信性善論,就會採取比較有彈性的、信任員工的做法。性善論導致一種人道的管理,而性惡論則導致一種強硬的、僵化的管理。

孟子指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公孫丑上》)惻隱之心是一種同情心,一種對別人不幸的不忍心。它是人人皆有、人人固有的。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企業管理與孟子思想

當政者(尤其是國君)把這種同情心充分發揮出來,就形成仁政。孟子認為,國君行仁政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梁惠王對動物也有同情心,聽到牛的哀鳴聲而不忍心以之來祭鍾。孟子反問梁惠王:既然你的惻隱之心可以用於牛,為什麼不可以用於人呢?“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梁惠王上》)

作為一個企業的老闆,也可以考慮在本企業內行仁政。企業家應該對員工有同情心。企業家行仁政,會形成一種和諧的上下關係,讓員工對企業有歸屬感,產生一種好的士氣。如果員工覺得老闆行苛政,他們的積極性會很受打擊。當然,任何一個企業家都要考慮成本的問題。一個企業畢竟不是慈善機構。一個寬大無邊的企業難以產生好的效益。

《孟子》一開頭就對梁惠王說:“何必曰利”。孟子跟孔子一樣堅持重義輕利。這是儒家的一個很重要的立場。在儒家看來,做一件事情,首先要考慮的是它在道義上對不對,而不要考慮它是否帶來利益。司馬遷在為孟子作傳時充分肯定了其對利的看法。

作為一個企業家,誰不考慮利呢?孟子對利的輕視,企業家怎能接受呢?在我個人看來,要區分企業家的經營活動和非經營活動。在經營活動範圍內,企業家把利放在首位,並沒有什麼過錯。顯然,市場是很殘酷的,競爭太激烈,如果一個企業總是不贏利,這隻能意味著失敗。不過,在非經營活動中,企業家就不必時時處處把利放在第一位了。在履行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時,要把義放在首位。在對待親戚朋友時,不能把利擺在首位。在休假時,不能把利擺在首位。如果企業家時時處處把利放在第一位,會活得很累、很辛苦。因此,重義輕利對於企業家從事非經營活動是很有意義的。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企業管理與孟子思想

《孟子》與《論語》有很多一致的地方。當然,孟子也發揮了孔子的思想,其中最明顯的一點是:孔子沒有明確說人性善,而孟子則以性善論作為自己立論的基礎。孔子單獨說仁、單獨說義、單獨說禮、單獨說智,但孟子把仁義禮智並列。

在歷史上,《孟子》對中國人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動模式等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現實中,它也是一部寶貴的經典,可以作為我們行動的指南、修身養性的法寶。企業家讀《孟子》,會有多種得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