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致大蕭條?會掀起一波中型企業的併購潮嗎?

【案例1】

同學X,在廣東有一家開設了十三年的模具製造工廠,每年幾千萬營業收入,雖然近年利潤率下降,但還算過得去。作為機械製造專業畢業的理工男,一直想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鎖定所在行業領域的工業互聯,集聚同行,從設計、技術、產能、設備、工裝、維護、人才等諸多維度出發,打造生產要素及工廠管理資源的共享生態系統。去年五月毅然決定關閉工廠,以集中精力二次創業。我問他為什麼不把工廠出售?回答說找不到合適買方,只能把設備廉價賣給了同行,而需要維繫的長期客戶一併無償給了同行。廠房是長租,還沒有到期,自己順勢做了二房東。

【案例2】浙江Y先生,是一家前後三十多年演變歷史的食品企業絕對控股大股東,系非上市股份公司,業績不錯,年銷售十幾億,利潤三四千萬。近年一直在與主板上市公司洽談併購,曾經接近成功,最後又出了意外,仍在NEEQ掛著。有問為何不再努力一把,自己去主板IPO呢?瞭解到年紀大了,如在國企早就退休了;二代也不想接班,變點現該享受一下賺錢之外花錢的生活。

【案例3】上海Z兄,貿易公司創始人,曾經十多年的同行前輩,每年三五千萬銷售額。若干年前健康以及家庭原因,加上做代理商利潤漸微,決定退出。客戶關係可以打招呼,轉介紹拿佣金也能持續一段時期,但是還有好幾百萬的庫存怎麼辦?

只能找到同行,昔日的競爭對手,坐下來商量。當然結果就是賤賣,還有一部分老款產品,只能送朋友,或者當廢品處理,而且還要限時解決,不然倉儲費用又會讓他揪心。

疫情致大蕭條?會掀起一波中型企業的併購潮嗎?

以上這些場景,是不是你也很熟悉?雖說大家都知道,百年老店是一個崇高的理想,但是中國企業的平均壽命也就是幾年。其中原因很多,也包括統計口徑的不同,但是民營企業的存活率更低,是不爭的事實。眼下疫情不知何時結束,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一大批企業在盤算自救方法,同樣一大批企業在奔赴壯烈犧牲,特別是中小微型企業。

當然,把企業做上市,是很多創業者的夢想,投資人的目標。但是加上去年開啟的科創板,中國現有各類上市企業不超過4000家,不到中國企業總數的萬分之一。這條路很擁擠。

疫情致大蕭條?會掀起一波中型企業的併購潮嗎?

來看另外一組數據吧!目前我國中小微企業有5000多萬家(含工商個體戶)。中國中小型企業數量分析顯示:中國中小微企業佔全國企業總數的 99.7%,其中小型微型企業佔 97.3%,提供城鎮就業崗位超過 80%,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 60%,上繳利稅佔 50%。中國發明專利的65%、企業技術創新的 75% 以上和新產品開發的 80% 以上,都是由中小企業完成的。

我們參用以上數據,得出我國中型企業2.4%,小微企業97.3%,大型企業0.3%。對比美國數據,美國中型企業(400萬美元-10億美元年銷售收入)佔了21%,小微企業接近79%,大型企業所佔比例一樣不足1%(摘自機械工業出版社《併購之王》第一章第9頁)。由此,也可以看到中美企業的差距,也就是說,區別對待中型企業與小微企業,制定不同的扶持發展政策,應該是我們發力的重點。

疫情致大蕭條?會掀起一波中型企業的併購潮嗎?

大型企業,包括絕大部分上市公司等,屬於0.3%範疇,太多的文章涉及,此文不談;97.3%的小微企業,含八成工商個體戶、夫妻店,幾百萬及以下年收入,入局出局頻繁,也非本文聚焦。

重點談談如文章開頭講到的那些中型企業吧!

什麼是中型企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和《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36號),2011年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統計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聯合推出《關於印發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的通知》。中小企業劃分為中型、小型、微型三種類型,具體標準根據企業從業人員、營業收入、資產總額等指標,結合行業特點制定。對工業企業的劃分是:從業人員100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40000萬元以下的為中小微型企業。其中,從業人員300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為中型企業;從業人員20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300萬元及以上的為小型企業;從業人員2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300萬元以下的為微型企業。

概括起來,中型企業年營業收入:2000萬-4億元。大致數量:99.7%-97.3%=2.4%,(2.4/99.7)%=2.41%,2.41%*5000萬=121萬。

應該說,開篇提到的三個案例,就是這支隊伍中的典型,都是十多年或更長時間的中型企業,在中國能夠生存發展十年以上的企業,還是不錯的。然而由於種種原因,當創始人選擇退時,可以走的路相當地窄。

疫情致大蕭條?會掀起一波中型企業的併購潮嗎?

這個群體是獨特的,是中間層,是承上啟下的。對於這個群體展開併購業務,是有實實在在需求的。他們的悄然離場,要比小微企業的退出,更加容易錯配價值或價值丟失;他們失去向大型企業發展的機遇,對於鼓勵雙創而言,有點顧此失彼,甚至是撿了芝麻、丟了小西瓜;當然對於中型企業主們自己,可能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企業其實也是併購活動的驅動因素和實實在在的賣方。

那麼中型企業該和誰展開交易呢?誰才是買方或新的投資者呢?

從買方規模的視角來看,被大型企業併購,與中型企業整合,由特殊的小微型企業吞食,乃至有實力的個人投資者介入,都是有可能的。

麥克萊恩集團(The McLean Group)董事長丹尼斯-羅伯茨,作為資深投行家,在美國擔任過大量併購交易的顧問,也是一名價值評估師。他基於幾十年的從業經歷,提到各種可能的買家。我將其長篇論述,概括為七種類型——

1,整合併購發起者,意圖把行業“滾動起來”,往往願意支付更高溢價;

2,行業戰略性買方,充滿幹勁最值得期待的優質買方;

3,私募股權機構,包括側重早期投資的風投基金,專注後期的投資組合基金與企業重組基金,還有對沖基金;

4,個人投資者,既擁有一定的實力,又具備收購的戰略動機;

5,行業非戰略性買方,通常是與賣方同行,諳熟趁低吸納;

6,管理層收購與員工持股計劃;

7,境外買方。

疫情致大蕭條?會掀起一波中型企業的併購潮嗎?

進一步,如何找到他們呢?作為行家裡手,丹尼斯-羅伯茨也給出了建議,總結一下有五個渠道——

渠道一,同行業買方(Silo Mates),認為佔了25% ,搜索同行夥伴不會太費勁,特別是規模較大或上市公司的同行。

渠道二,隧道(Tunnels),指沒有直接涉及賣方業務或產業鏈,但能從收購中獲益,如銷售電腦的會因為賣打印紙獲益,兩者客戶重疊。

渠道三,梯子和供應鏈(Ladders and Supply Chains),簡單講就是在上下游中尋找賣家。

渠道四,地圖買家(Mapping Buyers),好比地毯式搜索意在通過收購開拓新市場的潛在買家,會與其他方法產生重疊。

渠道五,客戶端(Clients),即作為客戶的賣方分享給投行的潛在買家,認為這種情況有三分一。這好比王婆是在西門慶的指點下去找的潘金蓮。

在中國很多投行,都盯著大型企業的併購,盯著那些有六個數字代表的上市公司作為潛在買家,這其實是不夠的。說明國內中型企業的併購市場還在形成的過程中,投行人士“挑食”,除了選大單的天性,也是因為中型企業主們觀念侷限、意願有限、時間受限。

怎麼辦?對企業主給出四個建議——

疫情致大蕭條?會掀起一波中型企業的併購潮嗎?

首先,要改變意識,企業本身就是一個商品,可以交易;

其次,在日常運營中,就該懂得兼顧兩個概念的平衡:做一個賺錢的企業與打造一個值錢的企業;

第三,充分挖掘企業值錢的元素,比如核心技術、客戶資源、人才團隊等;

第四,入局就要想到出局,進場就有離場意識,和重視開發與維護客戶一樣,平時就要留意積累潛在的買家信息。

疫情致大蕭條?會掀起一波中型企業的併購潮嗎?

我相信,美國企業的發展歷史,特別是中型企業的退出方式與併購交易,對我們是有借鑑意義的。每個地區的政府,在高度重視當地企業的IPO數量,落實國家雙創政策的同時,應該對中型企業予以更多的關注和扶持。同時,各類企業服務公司,如諮詢公司、盡調公司、律所、會計師事務所,以及各種企業家平臺、私董會等,都能夠也值得以區別於傳統投行的角色,參與到中型企業的併購活動中。

最後,分享一下摩根大通私人銀行的觀點:抓住波動性的機會,在錯配失序的市場裡尋找價值投資的機會,優質資產在最近的疫情危機中被拋售,價格錯殺。未來十年的持久投資趨勢有三個:數字化轉型、醫療健康行業創新、可持續投資。這將是驅動全球增長的主要動力,新冠疫情有可能在全球範圍加速這些趨勢的成形。

疫情致大蕭條?會掀起一波中型企業的併購潮嗎?

那麼疫情後,會不會迎來一波中型企業的出售與併購潮呢?


即便是在灰暗的日子裡 也不要讓冷酷的命運竊喜

精彩總在未來 | 下一篇值得期待

疫情導致全球經濟大蕭條嗎? (單選)
0人
0%
會。
0人
0%
不會。
0人
0%
不太確定…
<button>投票/<butt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