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帮你吧?”“不用,我自己来”:身心分离与知行合一

01身心分离:让人烦躁的二手烟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莱茵提出过一个概念:身心分离。

他说,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身体和自我是一起的,他的身体忠于自己的自我。而有"假自我"的人,他的身体和自我分离,而在寻求与他人的自我结合,因此,更容易为他人的自我所驱动,而不是被自己的自我所驱动。

反过来,越是"假自我"强大的人,就越容易被别人的感受一再占据。因为,没有"真自我"的内在,是空的,既然是空的,别人的想法和感受,就很容易长驱直入,占据我们。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昨晚,从澜庭逛完出来,已经八点半,天早已黑透,穿过了两个斑马线,在商场对面,很容易打到一辆出租车,开车师傅是一个帅小伙。

报了地点之后,我就坐在后座不说话。重庆的出租车师傅脾气火爆是出了名的,我昨天遇到的这位也不遑多让,路上遇到几辆开得慢的小轿车,就开始骂骂咧咧发脾气。

骂完,就抽出一根烟开始抽。

我可不是闻到二手烟味儿的时候才知道他在抽烟的,而是听见了打火机摩擦的声音。

其实,在听到摩擦声的初始,我想阻止他,我可实在不想吸二手烟,可犹豫了一秒,那烟就点上了。

那一秒我在想什么?

我在想,他开车开久了,心情正烦躁,抽一根也许会好很多。于是便没啃声。

可是随着二手烟味道的传播,不到一分钟,我就后悔了。我想阻止他,可又想着最开始都没有阻止,便是代表默许了,现在再说不大好。于是又闭了嘴,直到下车。

在这件事中,我犹豫了两次。

此时,我处于"身心分离"的状态。

你可能不懂我的意思,我给你解释一下。

以我内心为出发点,想阻止他抽烟,可我太纠结,犹豫的那一哐当,默许了他让我抽二手烟的行为,这促使了我的第二次犹豫。

我的身体看起来不在意,可内心很反感,此时,身体和心处于"身心分离"状态。

就像"心"单独被隔离到一边,而"身体"更像一个容器,它们单独运作,毫无关联。

“我来帮你吧?”“不用,我自己来”:身心分离与知行合一


02知行合一:拒绝同事的帮忙

《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你是你身体的主人,就会身心合一;你不是你身体的主人,就会身心分离。

昨天下午正在忙,办公室Q姐走过来说:"妹儿,我看你这么忙,我帮你做某某资料吧。"

我当时心里咯噔一声,第一感觉是拒绝,也许实在是太忙了,就真的凭感觉回答道:"不用了,我自己做,今天下午我就抽空做了传给你。"

其实这份资料本来是是Q姐的工作,被分到了我这里而已。

缓了一两秒我想明白了她主动帮我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组的另一份资料需要录系统,她不愿意学系统,想让我接过去。

想明白了前因后果,这事儿就简单了,我又补充了一句:"没事,Q姐,系统我和小杨(我们组的另一名同事)一起了做就行。"

果然,得到承诺之后,她就走了。

我一直记得这个事儿,下午抽时间把资料完善了,了却一桩心事。

这件事情,说起来有点弯弯绕绕的感觉,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是不懂的,经过几年磨砺,就算当时没明白,缓个几秒,也就知道了。

那我当时马上拒绝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从我本心出发,想拒绝,而且因为忙碌,让我这个平时喜欢纠结的人没时间想太多,所以应激反应让我相信了潜意识的感觉,结果反而令我满意。

我没时间犹豫,怎么想就怎么做,反而做出了自我的选择。

这时候,我心里想的,和我实际做的一致,它们相互联结,使我感受到,我就是我身体的主人,即知行合一。

德川幕府的开创者德川家康说:过于揣测别人的想法,就会失去自己的立场。

很多时候,想太多,反而会影响自己的判断。

“我来帮你吧?”“不用,我自己来”:身心分离与知行合一


03陈姐的故事

心理咨询师作家武志红曾在《得到》专栏中提到过,精神分析学里有两个相对概念:真自我和假自我。

真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而构建;假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别人的感觉而构建。

什么意思?

很简单,前者为自己而活,后者为别人而活。

在生活中,我见过的"真自我"的人,很少;"假自我"的人,比比皆是。

陈姐是我们单位以前的同事,因为和领导闹矛盾,自请调走了。

怎么回事呢?

故事是这样的:

陈姐是一个老实巴交的人,平时有什么工作都自己默默地做,以我们单位的分工来说,她当时的工作量是最大的。

她曾经找领导说过情况,想减轻工作量,但领导拒绝了她,而她也没有继续坚持。

她虽然迫于权威,表面上妥协了,心里始终是不忿的,经常私下里抱怨。

工作上的压力和对领导的不满长期积压,终于有一天爆发了。

那天我们正在会议室开会,领导说到了一个小问题,而这个小问题其实是针对陈姐的,当时陈姐脸色就不对,果然,会后回到座位上就开始哭,谁都劝不住。

原来这个问题领导私底下已经和陈姐谈过,然后又拿到会议上来当众说,陈姐心中的不满、压抑、愤怒、委屈等情绪终于在这一刻爆发,从来只会忍耐的她,忍不了了,于是才有了这一出。

后来领导过来安慰她,陈姐当众就给怼了回去,当领导的脾气也不大好,两人就在办公室吵了起来,一个比一个声音大。

于是,陈姐第二天就走了,给换了个地儿,现在日子应该过得挺滋润。

这件事情,可以从很多角度来分析她们谁对谁错,不过考虑到,万一有一天这篇文章被领导看见,我还是从本文主题的角度分析吧,哈哈~

其实陈姐最大的问题是,她始终选择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长期处于"身心分离"的状态,她心里想的和实际做的截然不同,她把"自我"和"身体"隔离开,各行其是。

当"自我"退行到一个纯粹的精神世界,留"身体"在外界承受痛苦时,最开始,"自我"是可控的,虽然"身体"痛苦,但是精神富足,可时间一长,"自我"的感觉得不到"身体"行为的认可,就像婴儿没有奶水一样,得不到滋养,无法成长壮大,反而萎缩、瘫痪,越来越没有存在感,逐渐感到空虚、恐惧乃至绝望。

这时候, "真自我"渴望被看见,真实想法渴望被实现,渴望通过与身体产生联结得到滋养,否则,就会面临死亡。

陈姐正好因为这件事引发出了"真自我"中长久以来压抑的各种负面情绪,体现为:你不让我好过,我也不让你好过,大不了一拍两散,老娘又不靠你吃饭……

我们回到最初,如果陈姐在一开始明确提出工作不堪重负,需要减轻工作量的意愿被拒时,能够坚定立场;或在对领导产生不满情绪的时候能够表达出来,而不是一贯忍耐,也许不会发生后来的事。

这只是一个细节,而细节是魔鬼,可以反应很多问题。

陈姐在这件事上的忍耐,说明她在其它事情上的选择也多是忍耐,所以,事情的结局不会改变,只是爆发的时间提前还是延后的问题。

陈姐的故事是我能想到的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压抑"真自我"的情况有很多。

为了五斗米,你不得不做不喜欢的工作;

你想单身,却为了父母去相亲;

你想离婚,但为了孩子委曲求全;

你心里在骂娘,脸上却笑嘻嘻。

很多时候,我们为了保护"真自我"中的那份纯粹,选择将它隔离。

然而,做"真自我"对一个人来说至关重要,只有"身"和"心"的联结才能使我们有活着的感觉。

看到这里,你或许知道了做真自我的重要性,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接下来,大黎就与你分享我们如何才能做真自我。

“我来帮你吧?”“不用,我自己来”:身心分离与知行合一


04怎么做真自我

莱茵曾经如此论述:当自我放弃自己的身体和行动,退回到纯粹的精神世界时,最初可以感觉到自由、自足和自控。自我终于可以不依靠他人和外部世界而存在了,自我的内心充实而丰富。

与此相比,外部世界在那儿运行着,在自我眼里是多么可怜。此时,他感觉到自己的优越性,感觉到自己超然于生活。

自我在这种退缩和隐蔽中感到安全。然而,这种状况不能长久维持。内部真实的自我得不到外界经验的确认,因此也无法发展自己,这导致持续的绝望。最初的全能干和超越感现在被空虚和无能所代替。

他渴望让自己真实的自我进入生活,同时也渴望让生活进入自己内部。但这时,假自我者会感觉到内在纯精神性真自我的死亡,因而会产生深深的恐惧。

这说明,自我不能活在一个虚幻的空间,精神世界需要与现实世界相结合,才能得到伸展和发挥。

如果一个人把真实自己和外部环境隔绝,或者说,把心和身体隔离,想的和做的不一样,那么心里想的,就得不到验证,再美好再纯粹的"精神自我"都会死亡。

所以,怎么做真自我?怎么知行合一?

第一,如上所述,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怎么想的,就怎么做,让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充分联结。

第二,相信自己潜意识的感觉。

股神巴菲特的父亲对他强调过一句话:尊重你的感觉,你的感觉越是别具一格,别人越喜欢对你说三道四。而这时候,你就更需要相信你自己的感觉。

巴菲特说:这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教诲。

你生命,终究是为了活出自己来。


“我来帮你吧?”“不用,我自己来”:身心分离与知行合一


05写在最后

能够完全做"真自我"的人,不多;能够完全"知行合一"的人,更少。

而且我知道,这太不容易。

如果一定要为"知行合一"找一个合理的解释的话。

曾经看到一段北京人的自述:"对于一个北京人来说,地球上最远的地方是南极点,可是你坐50个小时的飞机,再徒步一小时,就能到。那么,还有地球上还有什么地方是你觉得去不了的呢?"

也许就是这样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