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幫你吧?”“不用,我自己來”:身心分離與知行合一

01身心分離:讓人煩躁的二手菸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萊茵提出過一個概念:身心分離。

他說,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身體和自我是一起的,他的身體忠於自己的自我。而有"假自我"的人,他的身體和自我分離,而在尋求與他人的自我結合,因此,更容易為他人的自我所驅動,而不是被自己的自我所驅動。

反過來,越是"假自我"強大的人,就越容易被別人的感受一再佔據。因為,沒有"真自我"的內在,是空的,既然是空的,別人的想法和感受,就很容易長驅直入,佔據我們。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

昨晚,從瀾庭逛完出來,已經八點半,天早已黑透,穿過了兩個斑馬線,在商場對面,很容易打到一輛出租車,開車師傅是一個帥小夥。

報了地點之後,我就坐在後座不說話。重慶的出租車師傅脾氣火爆是出了名的,我昨天遇到的這位也不遑多讓,路上遇到幾輛開得慢的小轎車,就開始罵罵咧咧發脾氣。

罵完,就抽出一根菸開始抽。

我可不是聞到二手菸味兒的時候才知道他在抽菸的,而是聽見了打火機摩擦的聲音。

其實,在聽到摩擦聲的初始,我想阻止他,我可實在不想吸二手菸,可猶豫了一秒,那煙就點上了。

那一秒我在想什麼?

我在想,他開車開久了,心情正煩躁,抽一根也許會好很多。於是便沒啃聲。

可是隨著二手菸味道的傳播,不到一分鐘,我就後悔了。我想阻止他,可又想著最開始都沒有阻止,便是代表默許了,現在再說不大好。於是又閉了嘴,直到下車。

在這件事中,我猶豫了兩次。

此時,我處於"身心分離"的狀態。

你可能不懂我的意思,我給你解釋一下。

以我內心為出發點,想阻止他抽菸,可我太糾結,猶豫的那一哐當,默許了他讓我抽二手菸的行為,這促使了我的第二次猶豫。

我的身體看起來不在意,可內心很反感,此時,身體和心處於"身心分離"狀態。

就像"心"單獨被隔離到一邊,而"身體"更像一個容器,它們單獨運作,毫無關聯。

“我來幫你吧?”“不用,我自己來”:身心分離與知行合一


02知行合一:拒絕同事的幫忙

《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你是你身體的主人,就會身心合一;你不是你身體的主人,就會身心分離。

昨天下午正在忙,辦公室Q姐走過來說:"妹兒,我看你這麼忙,我幫你做某某資料吧。"

我當時心裡咯噔一聲,第一感覺是拒絕,也許實在是太忙了,就真的憑感覺回答道:"不用了,我自己做,今天下午我就抽空做了傳給你。"

其實這份資料本來是是Q姐的工作,被分到了我這裡而已。

緩了一兩秒我想明白了她主動幫我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組的另一份資料需要錄系統,她不願意學系統,想讓我接過去。

想明白了前因後果,這事兒就簡單了,我又補充了一句:"沒事,Q姐,系統我和小楊(我們組的另一名同事)一起了做就行。"

果然,得到承諾之後,她就走了。

我一直記得這個事兒,下午抽時間把資料完善了,了卻一樁心事。

這件事情,說起來有點彎彎繞繞的感覺,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我是不懂的,經過幾年磨礪,就算當時沒明白,緩個幾秒,也就知道了。

那我當時馬上拒絕是什麼原因呢?

因為從我本心出發,想拒絕,而且因為忙碌,讓我這個平時喜歡糾結的人沒時間想太多,所以應激反應讓我相信了潛意識的感覺,結果反而令我滿意。

我沒時間猶豫,怎麼想就怎麼做,反而做出了自我的選擇。

這時候,我心裡想的,和我實際做的一致,它們相互聯結,使我感受到,我就是我身體的主人,即知行合一。

德川幕府的開創者德川家康說:過於揣測別人的想法,就會失去自己的立場。

很多時候,想太多,反而會影響自己的判斷。

“我來幫你吧?”“不用,我自己來”:身心分離與知行合一


03陳姐的故事

心理諮詢師作家武志紅曾在《得到》專欄中提到過,精神分析學裡有兩個相對概念:真自我和假自我。

真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圍繞著自己的感覺而構建;假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圍繞著別人的感覺而構建。

什麼意思?

很簡單,前者為自己而活,後者為別人而活。

在生活中,我見過的"真自我"的人,很少;"假自我"的人,比比皆是。

陳姐是我們單位以前的同事,因為和領導鬧矛盾,自請調走了。

怎麼回事呢?

故事是這樣的:

陳姐是一個老實巴交的人,平時有什麼工作都自己默默地做,以我們單位的分工來說,她當時的工作量是最大的。

她曾經找領導說過情況,想減輕工作量,但領導拒絕了她,而她也沒有繼續堅持。

她雖然迫於權威,表面上妥協了,心裡始終是不忿的,經常私下裡抱怨。

工作上的壓力和對領導的不滿長期積壓,終於有一天爆發了。

那天我們正在會議室開會,領導說到了一個小問題,而這個小問題其實是針對陳姐的,當時陳姐臉色就不對,果然,會後回到座位上就開始哭,誰都勸不住。

原來這個問題領導私底下已經和陳姐談過,然後又拿到會議上來當眾說,陳姐心中的不滿、壓抑、憤怒、委屈等情緒終於在這一刻爆發,從來只會忍耐的她,忍不了了,於是才有了這一出。

後來領導過來安慰她,陳姐當眾就給懟了回去,當領導的脾氣也不大好,兩人就在辦公室吵了起來,一個比一個聲音大。

於是,陳姐第二天就走了,給換了個地兒,現在日子應該過得挺滋潤。

這件事情,可以從很多角度來分析她們誰對誰錯,不過考慮到,萬一有一天這篇文章被領導看見,我還是從本文主題的角度分析吧,哈哈~

其實陳姐最大的問題是,她始終選擇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長期處於"身心分離"的狀態,她心裡想的和實際做的截然不同,她把"自我"和"身體"隔離開,各行其是。

當"自我"退行到一個純粹的精神世界,留"身體"在外界承受痛苦時,最開始,"自我"是可控的,雖然"身體"痛苦,但是精神富足,可時間一長,"自我"的感覺得不到"身體"行為的認可,就像嬰兒沒有奶水一樣,得不到滋養,無法成長壯大,反而萎縮、癱瘓,越來越沒有存在感,逐漸感到空虛、恐懼乃至絕望。

這時候, "真自我"渴望被看見,真實想法渴望被實現,渴望通過與身體產生聯結得到滋養,否則,就會面臨死亡。

陳姐正好因為這件事引發出了"真自我"中長久以來壓抑的各種負面情緒,體現為:你不讓我好過,我也不讓你好過,大不了一拍兩散,老孃又不靠你吃飯……

我們回到最初,如果陳姐在一開始明確提出工作不堪重負,需要減輕工作量的意願被拒時,能夠堅定立場;或在對領導產生不滿情緒的時候能夠表達出來,而不是一貫忍耐,也許不會發生後來的事。

這只是一個細節,而細節是魔鬼,可以反應很多問題。

陳姐在這件事上的忍耐,說明她在其它事情上的選擇也多是忍耐,所以,事情的結局不會改變,只是爆發的時間提前還是延後的問題。

陳姐的故事是我能想到的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壓抑"真自我"的情況有很多。

為了五斗米,你不得不做不喜歡的工作;

你想單身,卻為了父母去相親;

你想離婚,但為了孩子委曲求全;

你心裡在罵娘,臉上卻笑嘻嘻。

很多時候,我們為了保護"真自我"中的那份純粹,選擇將它隔離。

然而,做"真自我"對一個人來說至關重要,只有"身"和"心"的聯結才能使我們有活著的感覺。

看到這裡,你或許知道了做真自我的重要性,但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接下來,大黎就與你分享我們如何才能做真自我。

“我來幫你吧?”“不用,我自己來”:身心分離與知行合一


04怎麼做真自我

萊茵曾經如此論述:當自我放棄自己的身體和行動,退回到純粹的精神世界時,最初可以感覺到自由、自足和自控。自我終於可以不依靠他人和外部世界而存在了,自我的內心充實而豐富。

與此相比,外部世界在那兒運行著,在自我眼裡是多麼可憐。此時,他感覺到自己的優越性,感覺到自己超然於生活。

自我在這種退縮和隱蔽中感到安全。然而,這種狀況不能長久維持。內部真實的自我得不到外界經驗的確認,因此也無法發展自己,這導致持續的絕望。最初的全能幹和超越感現在被空虛和無能所代替。

他渴望讓自己真實的自我進入生活,同時也渴望讓生活進入自己內部。但這時,假自我者會感覺到內在純精神性真自我的死亡,因而會產生深深的恐懼。

這說明,自我不能活在一個虛幻的空間,精神世界需要與現實世界相結合,才能得到伸展和發揮。

如果一個人把真實自己和外部環境隔絕,或者說,把心和身體隔離,想的和做的不一樣,那麼心裡想的,就得不到驗證,再美好再純粹的"精神自我"都會死亡。

所以,怎麼做真自我?怎麼知行合一?

第一,如上所述,在能力範圍內,儘可能怎麼想的,就怎麼做,讓精神世界和現實世界充分聯結。

第二,相信自己潛意識的感覺。

股神巴菲特的父親對他強調過一句話:尊重你的感覺,你的感覺越是別具一格,別人越喜歡對你說三道四。而這時候,你就更需要相信你自己的感覺。

巴菲特說:這是我生命中最寶貴的教誨。

你生命,終究是為了活出自己來。


“我來幫你吧?”“不用,我自己來”:身心分離與知行合一


05寫在最後

能夠完全做"真自我"的人,不多;能夠完全"知行合一"的人,更少。

而且我知道,這太不容易。

如果一定要為"知行合一"找一個合理的解釋的話。

曾經看到一段北京人的自述:"對於一個北京人來說,地球上最遠的地方是南極點,可是你坐50個小時的飛機,再徒步一小時,就能到。那麼,還有地球上還有什麼地方是你覺得去不了的呢?"

也許就是這樣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