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點從來不決定終點,你可以飛往你的山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起點從來不決定終點,你可以飛往你的山

他們住在美國的山區,家中七個孩子,生病不去醫院,孩子不去學校。

他們與世隔絕,相信世界末日終將到來,每天都在做生存準備。

塔拉是家中最小的女孩,伴隨她童年的是廢料場幹活的危險、哥哥的暴力、父親的極度偏執和控制。

在這樣的環境中,她自學考上了大學,靠教育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本書作者,塔拉•韋斯特弗,美國曆史學家、作家。1986年生於愛達荷州的山區。通過自學考取楊百翰大學,2008年獲文學學士學位。2009年獲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學位。2014年獲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

這本書是她的自傳。

本書上市第一週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全美銷量破百萬冊。

比爾蓋茨年度特別推薦,評價道:“這是一個驚人的、真正鼓舞人心的故事,每個人都會喜歡,它甚至比你聽說的還要好。”

這是一個關於原生家庭與教育,關於個人成長過程中的失去與獲得、離開與迴歸、破滅與重塑的故事。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起點從來不決定終點,你可以飛往你的山

一、原生:牢籠還是搖籃,磨難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財富。

塔拉出生於美國虔誠的摩門教徒家庭,一家人生活在愛達荷州的山區。

父親是全家的主宰,所有人都要按他的意願行事。母親想要保護孩子卻又性格怯懦,而且越來越屈服於父親。

父親不相信政府,不讓孩子上學,他認為,“公立學校是政府引導孩子遠離上帝的陰謀”。他對全家人說,不遠處的一戶人家因為不送孩子去公立學校,被聯邦政府抓捕,一個小孩被打死了。為此,他還準備了十幾支軍用步槍。

父親也不相信醫院,他認為,用西藥是對上帝的不忠。孩子腿部重度燒傷、從高空墜落;全家出車禍,妻子腦部受傷;甚至他自己全身燒傷,都堅持不去醫院。

父親相信世界末日,全家一直在為末日降臨做準備,提防太陽變暗,提防血月出現。夏天把桃子裝罐儲藏,冬天更換應急補給。

孩子們從小就開始幫忙幹活,每天在父親的廢料廠裡拆解廢料,或是幫母親調製精油。

塔拉在17歲考大學之前,就一直生活在這樣一個與世隔絕的牢籠裡,她沒有同學、沒有朋友,只能看到父母讓她看到的世界。

“凡是不能毀滅我的,必使我更加強大”——尼采。

塔拉的開局是困局,但事物總有相反的一面。

父親極度偏執,但也有極強的執行力,他總是覺得時間在他身後緊追不捨。在廢料場幹活時,從來不顧孩子在哪兒,總是用盡全力拋擲,甚至造成塔拉被鋼瓶砸中,從高處掉落。為避免受傷,塔拉無法依賴父親,只能依靠自己的觀察和判斷。

母親有些懦弱,但在獨自接生時,卻表現得沉著冷靜,讓塔拉感受到一種神奇的力量。一次碰到產婦難產時,母親自己開車送產婦去醫院,路上還順利通過了警察的盤問(私下接生是違法的)。因此,塔拉在10歲時就能應急處理哥哥盧克大腿的嚴重燒傷。

不能去學校,塔拉開始自學。沒有書看,就努力研讀一條條摩門教教義。父親看見她在看書,不僅不支持,還會千方百計找活給她幹。

這樣的艱苦環境,反而培養了塔拉的堅韌、臨危不懼和極強的自學能力。最終,塔拉考入了大學。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起點從來不決定終點,你可以飛往你的山

二、逃離:順從還是反抗,其實無論如何選擇都意味著還沒有擺脫過去。

塔拉進入大學之後,一個嶄新的世界打開了。對她而言,新觀念的衝擊,舊習慣的格格不入,知識上的巨大漏洞,都是她面臨的巨大難題。

是拋棄過去還是再次迴歸家庭,這從來都是個問題。

17歲,塔拉第一次上課就笑話百出,搭錯公交車,找錯教室。歷史課的第一次閱讀測驗,一個問題都沒有答對。幾次考試不及格後,她才從同學口中知道,應該閱讀教材。從此,每天讀課本到凌晨兩三點,成績也由B到了A。

功課可以靠勤奮彌補,但新舊觀念和習慣的衝突才是最可怕的。

假期,塔拉回到家裡,父親和哥哥肖恩千方百計想把她拉回來,鎖在過去。她每天又開始幫父親幹活。從廢料場幹完活回家,她會花時間洗掉汙垢,穿上女式的牛仔褲和襯衣。這讓肖恩難以接受,罵她是“妓女”,甚至使用暴力。

但大學的教育已經讓塔拉發生了變化,覺醒之路已經開啟。

回到學校,在基礎心理學的課堂上,塔拉知道了“雙相情感障礙”,與父親的症狀是相符的。她開始嘗試擺脫父親的影響,嘗試過正常人的生活。喉嚨疼的時候,克服巨大心理障礙,第一次去醫院看病。

在劍橋大學的課堂上,塔拉了解到積極自由的概念,開始相信只有我們自己才能解放我們的思想,決定你是誰的最強大因素來自你的內心。慢慢的她開始正視過去的自己。

父母是愛塔拉的,這一點她能體會到,也正因為如此,她才一次一次的希望能迴歸,希望家庭能接受全新的她。

但是父母的頑固遠超她想象。對父母而言,塔拉的改變是一種背叛,一次次努力爭取後,意識到塔拉回不去了,就放棄了她。認為她已經被魔鬼控制,是個危險人物。

而塔拉已經無法接受家庭給她的舊觀念,這就意味著她必須拋棄家庭、拋棄親情。這樣的取捨是她難以接受的,甚至造成她的精神一度崩潰。

其實無論順從還是反抗,都是把決定權交給了別人,找回自己,按自己內心的規則行事,才是精神上的真正逃離。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起點從來不決定終點,你可以飛往你的山

三、未來:起點還是終點,你可以飛往你的山。

塔拉曾花兩年的時間列舉父親的缺點,試圖證明她的做法是對的,以減輕她的負罪感。但負罪感從來都與別人無關,它只源於一個人對自身不幸的恐懼。

過去的,只能讓它過去。“你可以愛一個人,但仍然選擇和他說再見;你可以每天都想念一個人,但仍然慶幸他已不在你的生命中。”

寫這本書其實也是塔拉自我治療的一個過程。書中,塔拉把自己分裂成兩個,一個是過去的自己,相當於小說裡的人物視角,一個是現在觀察反思的自己,相當於小說裡的敘事者視角。

塔拉用當時自己的日記還原很多對她影響很大的事件,並與兩個哥哥核對,再從敘事者的視角進行認真反思。帶著這樣的視角,塔拉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和父母,逐漸理解和接納了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

當她換了一個視角去看待這一切時,就不再執著於未來有沒有家人的參與和支持。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出自《聖經》,這句話有雙重解釋,一種是“逃離”,一種是“找到新的信仰”。

作者在一次訪談中講道:“信仰的可貴之處正在於,它讓人們相信存在更好的世界,不同的世界,相信我們可以過上與以往不同的另一種生活,體會你從未體會過的愛。但要捨棄過往,想象未來,則需要信仰和教育相結合。只有二者相輔相成,才能遇見未知的人生,期待不一樣的改變。”

身體的逃離僅僅是外在的、表象的,更重要的是內心的放下。放棄並不比堅持容易,它需要你有勇氣接受損失,有勇氣嘗試不熟悉,有勇氣選擇艱難。信仰能給你勇氣,教育能給你手段和方法,每個人都能得到想要的改變。

你的起點你選擇不了,但幸運的是,起點並不意味著終點。你飛往哪裡,飛往哪座山,你的終點是遠方還是原地?這都取決於你。

願你找到你的山,勇敢地飛往你的山。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起點從來不決定終點,你可以飛往你的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