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殮師》:死亡是一扇門,它不意味著生命的結束

【本文原創首發,點擊右上角“關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入殮師》:死亡是一扇門,它不意味著生命的結束

文|江徐


好些年前,第一次看《入殮師》,帶著青春的懵懂。浮雲一別,流水十年,愛過幾個人,看過一些書,也經歷了幾次生死離別,重溫這部影片,有了不一樣的感觸。尤其是對死亡,更是有了新的理解。

這部電影,根據日本作家青木新門的小說《納棺夫日記》改編拍攝而成。在常人眼裡,入殮師是一份冷門、卑微、不吉利、繼而受人嘲諷的工作。要跟死人打交道,為他們進行納棺儀式。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提到死亡,甚至對“死”這個字眼,世人總是抱有偏見,心懷恐懼。這部影片,通過入殮師的視角,帶領大家觀察各種死亡,感受圍繞在逝者周圍的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最重要的是,認識死,可以幫助我們瞭解生,建立正確的生死觀,在此基礎上養成正確的人生態度:

珍惜當下擁有的,告別正在失去的,放下心頭糾結的,用愛面對生命中的遇見。

《入殮師》:死亡是一扇門,它不意味著生命的結束

1.不可避免的死亡,讓我們學會珍惜

大悟本來是大提琴手,在樂團工作。他還沒上幾天班,樂團由於不景氣宣佈解散。失業後,大悟與妻子美香回縣城老家,那裡有母親留下的房產。

有一天,在報上看到招工啟事,寫的是“協助旅行”,他想大概是旅行社。去了才知,是與死人打交道的工作——入殮師。

他有過猶豫,也許正如社長所說,這是緣分。他最終接受了這份工作,從助手做起。

第一次出工,碰上空巢老人的去世。還沒進門,就從房間裡散發出難聞的氣味,大悟望而卻步。屋內,桌子上的飯菜已經腐爛,生出蛆蟲,蒼蠅嗡嗡。躺在地上的逝者讓人無法不敢靠近,社長經歷過太多死亡,已經平靜對待。

這是大悟第一次直面死亡,肉體的衰腐,生命的逝去,帶給他極大刺激。下班回家,看到年輕美麗的妻子,他不禁情有所動,上前緊緊摟住,生怕失去一樣。妻子誤以為,他這是情慾的纏綿,卻不明白,丈夫深情地擁住她,貪婪地吻嗅她的時候,內心正發出後怕的讚歎:青春多好,活著多好,愛著多好!

直面過衰老與死亡,內心受到震動,然後於無聲中懂得珍惜。珍惜青春,珍惜時間,珍惜在一起的日子,珍惜當下擁有的一切。

《入殮師》:死亡是一扇門,它不意味著生命的結束

法國作家紀德寫過一句話:“人應該時時懷有一種死的懇切。”

死亡終將到來,於是我們就悲觀消極,隨波逐流,一天又一天地虛度?我想恰恰相反,正因為死是不可避免的事,才應該珍惜被命運之神饋贈的生命,用力活一回,做自己喜歡的事,去過想過的生活。

就像電影中的大悟,有一天他站在橋頭,呆望著河水中逆流而上的鮭魚,不禁感慨:“真可悲啊,拼命游上來,就為去死。反正是死,還這麼辛苦。”

散步路過的大叔,接了一句話,大有禪意:“它們是想回家,回到出生地。”

魚猶如此,人何以堪。

《入殮師》:死亡是一扇門,它不意味著生命的結束

2. 難以逃脫的死亡,讓我們學會告別

在工作過程中,大悟看到了形形色色的死亡,見證了各種各樣的告別。

炭燒自殺的人妖,逝者面前,父母卻在為孩子的性別歸屬問題發生爭執,吹鬍子瞪眼;病逝的家庭婦女,照片上是笑容溫婉的女性,躺在那裡的她卻一臉悽苦,判若兩人,看到化妝後的妻子,丈夫感嘆道:這是她一生最美的一次;車禍身亡的少女,父母一邊相互責怪對孩子疏忽教育,一邊痛斥騎摩托車帶女兒出去的男孩,問他怎麼好意思一個人活下來……

措手不及的死亡,就像一面照妖鏡,照出人心善惡美醜,也展示出人生百態。

讓我印象最深的,有兩個案例。

其中一戶人家,年邁的老奶奶去世了,安詳地躺在那裡。子女兒孫圍繞一旁,平和對待。大悟進行到穿襪子的步驟時,孫女拿出一雙白色長筒襪,微笑著告訴大悟:“奶奶生前囑託過,她走時想換上這種襪子。”大悟接過,報以微笑。

還有一戶人家,上老父親去世了。進行完納棺儀式,幾位女兒,依次與逝者做最後的告別。她們無所恐懼,俯下身體,發自內心地吻別。當她們看到各自的唇印印在父親的臉龐與額頭上,不禁破涕而笑——帶淚的微笑。

《入殮師》:死亡是一扇門,它不意味著生命的結束

昆德拉說:“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是我們都不擅長告別。

也許步伐匆匆,也許不敢面對,也許指望下一次見面,有時候我們不說一聲再見,就轉身離開。生離,還有希望再見,一旦死別,就成了杜甫那句“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人生就像一趟旅行,有遇見,就必然有分別。遇見時心生歡喜,告別時好生再見。如此,也就不留遺憾。

《入殮師》:死亡是一扇門,它不意味著生命的結束

3.終究到來的死亡,讓我們學會放下

大悟擔任入殮師,是電影的主線,他對童年的回憶,是電影的輔線。大悟小時候,父親將老家房子改建,開了咖啡店,不曾想拋妻棄子,與一位女招待私奔。從此再也沒有見到過。母親將咖啡店改為小酒吧,獨自將大悟撫養成人。

這樣的成長經歷,讓大悟對父親心懷怨恨。在公司聊及往事,同事問“現在父親在哪”,他隨口回答“大概死了吧。”雪花飛舞的冬夜,他與妻子一邊飲酒,一邊傾談,提及父親,大悟憤憤不平地說道:“要是見到他,就揍他一頓。”

歲月匆匆,時光流逝,父親的模樣已經在腦海中模糊,大悟始終難以釋懷。在他心裡,父親是沒用的傢伙,是十足的混蛋。

一開始,大悟從事這份工作,純粹為了賺錢謀生。慢慢地,他喜歡上了這份職業。因為,他看懂了入殮師的本質,就像他的內心獨白:“把失去的人重新喚回,賦予永恆的美麗。這是平靜、細緻、溫柔、最主要是充滿愛的過程。目睹每一次生死離別,舒緩、完美,深深打動著我。”

就在一次次打動與薰染中,大悟對死亡、乃至整個人生的認識,都發生轉變。

《入殮師》:死亡是一扇門,它不意味著生命的結束

聽聞父親去世的噩耗,他和妻子趕過去,仔仔細細地為父親梳洗清潔,眼裡噙著淚。蒼老的父親,經過整理梳洗,似乎年輕了十多年。此時此刻,大悟第一次在腦海清晰呈現父親年輕時候的笑貌。

最終,他原諒了父親,也與自己和解。

向死而生。

這是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的名言。對此,他解釋道:“向死而生的意義是:當你無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體會生的意義。

我想,大悟正因為一次次接近死亡,才能夠體會到生的意義,那就是:

為愛而活。

《入殮師》:死亡是一扇門,它不意味著生命的結束

4.死亡是一扇門,它不意味生命的結束

馬爾克斯說:“死神是一位冷眼旁觀的隱形客人。”

我們總以為,它遠在天邊,事實上根本就是如影隨行。身邊有些人,昨天還好好的,昨天還跟我們打招呼,還在說著來日方長。誰知,說走就走了,或因疾病,或因意外。

人生無常,正在於不可預料。

就像電影中的澡堂老闆,兒子經常勸她關掉澡堂,安享晚年。但她不願意,因為還想工作,想繼續為街坊提供方便。一天,她在搬柴燒水的過程中,摔了一跤,再也沒有站起來。街坊都去送行,在殯儀館,大悟遇到澡堂的老顧客,原來他是那裡的工作人員,每天都在旁觀死亡,每天都在見證生與死的告別。

《入殮師》:死亡是一扇門,它不意味著生命的結束

當相處多年的老街坊推進火化爐,當他親手按下焚燒按鍵,當爐內竄起熊熊大火,這位大爺說出一番話,那是他對死亡的理解,或許屬於死亡的一個真相:“死亡,就是一扇門,它不意味著生命的結束,其實就是門,我送很多人穿過那扇門,對他們說聲,後會有期。”

這番感慨,與《莊子·齊物論》中的觀點不謀而合:“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道家認為,沒有絕對的生與死,在這個世界死去,也就在另一個世界出生,在另一個世界死亡,才會降生到眼前這個世界。

總之,認識生命的本質,擺脫對死亡的恐懼,才能享受人生的美麗。我們能做的就是:

向死而生,為愛而活。

《入殮師》:死亡是一扇門,它不意味著生命的結束

【作者簡介:江徐,80後女子,十點讀書籤約作者。煮字療飢,借筆畫心。已出版《李清照:酒意詩情誰與共》。點擊右上角“關注”,收看更多相關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