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床、靈塔、孝傘、入殮,感受漢中寧強傳統喪葬習俗

漢中寧強葬俗比較繁雜,具體包括送終、移床、燒倒頭紙、壽鞋、靈堂門籤、靈塔、招魂幡、孝傘、入殮、守靈、弔唁、出殯等,接下來隨小編一起看一下,漢中寧強傳統葬俗。

送終:老人生命垂危的時候,子女等親屬要守在身邊,聽其遺言,這習俗在當地稱為“送終”。能為老人送終,表明子女盡了最後的孝心。未能為老人送終,常被人們視為人生一大憾事。

移床:老人臨危的時候,家人要將其挪到正廳(堂屋)臨時鋪設的床板上。傳統習俗認為,老人如果死在床上,靈魂就會被吊在床中,進而無法超度。有些地方把死者是否死在床上,視為子女是否盡了孝道的標準。如果子女在床上去世,子女往往會受人非議。

移床、靈塔、孝傘、入殮,感受漢中寧強傳統喪葬習俗

燒倒頭紙:在許多地方,老人去世後,家人都會燒紙錢,稱為“燒倒頭紙”,有的地方叫“燒落氣紙”。當地在燒紙時還要鳴放鞭炮,一表示死者歸西,二向鄰居報喪,鄰居聽到鞭炮聲會不約而至前來幫忙。

壽鞋:死人穿的鞋子叫壽鞋,壽鞋的鞋底上要繡蓮花、梅花、中間繡一變形“壽”字。在葬禮上,蓮花表示佛,有佛送逝者到極樂世界的意思。梅花則預示著幸福安康,寓意壽終正寢。壽鞋一般由死者的女兒或兒媳來做,如果沒有女兒或兒媳,要請外邊的人給做。

移床、靈塔、孝傘、入殮,感受漢中寧強傳統喪葬習俗

報喪:死者嚥氣後,家人應儘快穿上孝服,包上孝帕,向親友報喪或登門通報死訊。如果是遠方的親朋,要告訴其開弔下葬的日期。寧強羌族與漢族不同,羌族人是用錢串子來報喪的。錢串子又叫長錢,由白紙剪成。在漢中其他地方,錢串子用於清明節前祭祖時插墳頭上用的。寧強縣除此外,羌族人還用錢串子向村子裡的人報喪。羌人家中有人去世後,孝子就自己或請人剪一串長約兩米的“錢串子”掛在大門口,向街坊鄰居報信,鄰居們看到後會主動前來幫忙料理喪事。錢串子掛的方位根據死者的性別來確定,通常為男左女右,鄰居們根據掛的方位,就知道是誰去世了。

移床、靈塔、孝傘、入殮,感受漢中寧強傳統喪葬習俗

靈堂門籤:放在靈堂門廳上的門籤,又稱吊子,為寧強縣羌族喪俗中的剪紙。吊子每幅長58釐米,款38釐米,共由五幅組成,當地人稱“一堂”。吊子顏色以黑、藍、白色為主,根據死者性別不同,選用不同的圖案。男的用仙鶴,通常與松樹結合,象徵著高壽或壽終正寢。女的用荷花,荷花下是一隻升子,有高升、昇天的意思。松鶴和荷花一般是固定的圖案,80歲以下的人通用。80歲以上的人,有用壽字代替仙鶴和荷花的。在過去生前改嫁過的女人去世後用牡丹,現在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剪紙藝人對改嫁過的女人也剪荷花,如果剪成牡丹,就會被人們認為這個女人生前為追求富貴而改嫁,有不純潔的意思。

移床、靈塔、孝傘、入殮,感受漢中寧強傳統喪葬習俗

靈塔:靈塔也叫弔喪塔,相傳商周時期,周文王、姜子牙帶領羌人征戰,當時寧強內的羌人參加“敢死隊”征戰,其將士多有喪亡,由於是在戰場,屍首多不能回家,將士們看到,心裡非常難過,為了避免動搖軍心,姜子牙想了個辦法,製作紙塔收進死者亡魂送回故鄉,所以稱之為“靈塔”,這一習俗一直被羌族人沿用至今。

靈塔由40釐米見方的白紙剪成,懸掛在靈堂的頂棚,為倒裝。羌族人認為,人死後靈魂會在家中停留三天,靈塔就是死者靈魂暫住的地方,死者的亡魂會在靈塔中看著親人為其操辦後事,看自己的子孫是不是盡了孝道。因此製作靈塔是羌族人葬禮的重要習俗。

移床、靈塔、孝傘、入殮,感受漢中寧強傳統喪葬習俗

招魂幡:依照當地習俗,喪葬時要用招魂幡招引亡魂,這一習俗源於人們的古老認識:一個人死後,靈魂不會隨肉體一起死去,而是在熟悉的地方自由飄蕩,這樣的話亡魂就不能順利到達陰間,於是人們就剪製出招魂幡,用它來控制死者的亡魂,使亡魂與肉體一起埋到墳墓中去,或者說被送到人們心目中的天堂。

在出殯的時候,由親人在棺材前手執招魂幡,幡陣中一般配有“金童接引西方路,玉女隨行極樂天”的對聯。招魂幡和靈塔須在棺材下葬前焚燬,寓意靈魂與肉體一起安葬、安息。

孝傘:兒女為死者製作孝傘,這是流傳至今的寧強縣羌人葬俗,孝傘通常有死者的兒女製作或購買。兒子用白色的,稱為“孝傘”。出嫁女兒用彩色的,稱為花傘。死者所有的女兒需要每人制作一頂。孝傘的傘體高50-60釐米,傘面周長160-180釐米。用繩子和竹竿串聯圍成,狀如無頂圓柱體。

入殮:死者入棺入棺前,子女要為其整容。諸如剃頭、刮臉、擦洗身子、穿壽衣等,然後再用紙錢蓋住臉。為死者穿壽衣時不能把眼淚滴到逝者身上,否則以後就會夢不到逝者。寧強當地習俗,逝者的壽衣必須是單數,一般“窮三件、富七件、不窮不富穿五件”。穿好壽衣後,要依照陰陽先生選擇的時刻,正式把遺體移入棺中,入棺時死者一般是頭朝裡腳朝外。

移床、靈塔、孝傘、入殮,感受漢中寧強傳統喪葬習俗

守靈:逝者家人從老人死後到入棺之前,要晝夜輪流守在死者鋪側,以表示對逝者的孝敬,這在當地稱為“守鋪”。死者入棺以後,家人要守護、睡臥在靈棺旁,這在當地稱為“守靈”。逝者正式入棺前,為了表示子女的孝心,子女們會請陰陽先生為死去的親人唸經超度。期間左鄰右舍(非族親)會前來幫忙幹些活,諸如婦女洗碗摘菜;男人則幹些擔才、挑水等的體力活。

弔唁:弔唁時當地葬俗中比較隆重的場面,親屬根據與死者關係遠近不同,弔唁的禮數、方式也不一樣。死者子女聽到消息後,首先要哭悼,然後問明死因,盡最快速度趕回奔喪。出嫁的女兒要做好紙活,諸如紙車、紙馬、紙童男女等。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子女還為去世的老人送上紙車、紙樓等,然後找親朋幫忙送紙活一路奔喪。臨到家時要“望鄉而哭”,有的甚至一路哭來,到家時要放鞭炮,以表示女兒已到。喪家聽到鞭炮響,也要放鞭炮並打著紙傘跪在來者必經路中央、背對著來著以示迎接。到家後要燒紙、哭悼,直到有人勸慰時才停止哭泣。

來弔唁的親朋,多會帶些禮品或禮金,70年代的葬禮,多數是一把掛麵、一封餅乾、10張草紙,基本上算是大禮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代人送禮多用現金,金額視與死者關係遠近而定,直系親屬有拿500元、1000元的,非直系親屬通常100-300不等,視各自經濟情況而定。

移床、靈塔、孝傘、入殮,感受漢中寧強傳統喪葬習俗

出殯:出殯又叫“上山”,出殯要請陰陽先生擇吉日、吉時,這在當地叫“開殃榜”。出殯前要先“起靈”、裝“陷食罐”,把最後一次祭奠的飯食裝在陶罐裡,出殯時由大兒子抱著,最後埋在棺材前。

出殯的程序一般是先“轉棺”,也即把棺材移入門外,再抬起棺材頭,備好祭祀用品,由知客主持禮儀,喪主跪拜。等陰陽先生讀完祭文後,引導“孝男”開始旋棺。在棺材周圍繞行三圈後,蓋封棺蓋,然後用繩索捆好棺材。抬棺即將起行,送葬隊伍也要準備好,一般是長子扛引魂幡,次子拿靈位牌(遺像),其餘孝子們要手持哭喪棒,隨時準備出殯。

移床、靈塔、孝傘、入殮,感受漢中寧強傳統喪葬習俗

一切準備就緒後即可起槓,伴隨著起槓的還有兩項儀式。一是孝子跪拜,感謝親朋前來幫忙,送別老人上山。二是出殯的隊列、形式也有差別。富裕人家儀式隆重講究,樂器齊全;窮人家的葬禮,可能要簡單得多,講究也會小一些。

在傳統喪禮出殯路上,還有幾項禮儀,如拋撒紙錢,燃放鞭炮等。拋紙錢是拋撒用白紙做成的狀如銅錢的紙錢,-般由專人在孝子前而拋撒。在起槓後,經過十字路口、河沿、橋樑、祠廟、城門,都要然放鞭炮、拋撒紙錢,進行路祭,下葬時,更需如此。大多數山裡路都不好走,抬棺的人自然不少,男女老少齊上陣,年輕青壯者自然要抬扛子,體力不行者則拉的拉、推的推吆喝著將棺材送上山。(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