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跟我姓就离婚!”冠姓权,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孩子不跟我姓就离婚!”冠姓权,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作者丨米利暗

“孩子不跟我姓就离婚!”冠姓权,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孩子跟谁姓?

随父姓早已不是唯一的选择。时下普通家庭比较流行和创新的做法有两种。

第一种,是生两个孩子,一个随父亲姓,一个随母亲姓。两边兼顾,非常公平。比如,前央视记者芮成钢随母亲姓芮,姐姐则跟着爸爸姓黄。

第二种,生一个孩子,用父姓+母姓取名。这种方法对于父母双方的姓搭配和谐的时候还比较顺当,比如蔡徐坤;可惜的是,一旦父母姓没那么和谐,生造出来的名字就容易又拗口又难记还让人摸不着头脑,比如,秦牛正威……

然而,前段时间,有一位名为@写论文使我快乐_今天写论文了吗(下称论文姐) 的网友,则向全世界宣布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第三种方式——离婚。

“孩子不跟我姓就离婚!”冠姓权,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为“姓”离婚 一个女权主义者的觉醒


根据微博自述,论文姐和丈夫离婚的直接原因,就是她希望孩子能跟她姓。

这是她在“女性意识觉醒之后”执意要“夺回孩子的冠姓权”的斗争。

她认为,丈夫对孩子的“冠姓权”不是理所应当,而是从女性手中抢走的——男性在婚姻中占尽红利,结婚百利而无一害,而女方却遭受了生育损伤时间成本并且丧失了冠姓权。

“孩子不跟我姓就离婚!”冠姓权,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电影《婚姻故事》剧照

她尽了最大的努力舌战双方父母,最终也只争取到为孩子改名为父姓+母姓+名。

为了“及时止损,重获自由”,她提出离婚,并放弃了抚养权。

这位女士态度坚决,女权立场鲜明,用词也比较激烈。但不管怎么说,她的微博共计收获了4.6万次转发和2.5万条评论,引发了大量的讨论与质疑。

甭管男权女权,所有读者都看迷惑了。一般来说,自述我老公“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不抽烟不喝酒不应酬,下班就回家,带娃做家务”,然后还想离婚的女生,下一句转折不应该是“——但是他嫖娼”,或者“——但是他家暴我”之类的么?

争议的焦点集中于三个问题上:

1.跟谁姓有这么重要吗?至于闹离婚?

2.跟母亲姓,不也是随了外公的姓吗,这也配叫女权?

3.要冠姓权不要抚养权,她到底在追求什么虚无缥缈的东西?怕不是编的吧?

对上述3个问题完全没兴趣的朋友可以不用浪费自己的时间了,有兴趣的朋友请接着往下看。

孩子跟谁姓,这个问题重要吗?

虽然现在我们一般都觉得姓名只是一个代号,基本没啥特殊作用,但它曾经确实非常重要。

直到很晚近的时候,韩国才取消了同姓不能结婚的规定。中国“同姓不婚”的规矩也是直到清朝后期才被废除。这是姓最功能的作用——防乱伦

“人所以有姓者何也?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语出班固《白虎通义》)

再其次,“姓”往往含有一个人的出生和来源信息,是一种社交密码,可辨亲疏远近。

一定有不少读者的名字中还含有字辈。同姓的家门相见,一报名字就能判断出身份和辈分。远些的亲戚也可以因祭拜同一个祖先有强烈的身份认同,进而促进大家族的团结。

然而,必须要指出的是,这一切都以是男性为中心的

瞿同祖在《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开篇中就提到:

“中国的家族是父系的,亲属关系只从父亲方面来计算,母亲方面的亲属是被忽视的,她的亲属我们称之为外亲,以别于本宗。”

同样的亲缘关系,来自女性这边的表亲血缘纽带,肯定是低于父系堂亲的,不然为啥堂兄弟姐妹之间不能通婚,但表兄弟姐妹却可以呢?王熙凤奉承林黛玉,也说她““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孩子不跟我姓就离婚!”冠姓权,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从这个意义上说,姓氏巩固了父权社会

在这套以男性血统为中心的结构中,不仅孩子要跟着父亲姓,妻子也要跟着丈夫姓。

来自下层阶级的妇女往往连真正属于自己的名字都没有。

只叫“夫姓+父姓”的XX氏: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女性的一切都由掌握家庭权力的男性定义。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前段时间震惊全国的民航杀医事件中心人物,孙文斌的母亲,就叫孙魏氏

这就不可避免地塑造出了女性的形象:出嫁以后就成了泼出去的水,娘家的外人,从此生是夫家的人,死是夫家的鬼。

为什么令妃可以有那么多种演绎?因为史书上的她仅仅是“魏佳氏”这样的存在,连全名都不曾留下。

幸而在新中国,女性地位早有大幅提升。1950年颁布的《婚姻法》第11条规定:

“夫妻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权利。”

大家各自行事,妇女能顶半边天。

“孩子不跟我姓就离婚!”冠姓权,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正是因为“姓”背后强大的男权色彩,论文姐为“冠姓权”离婚的行为,与其说极端偏执,倒不如说是一种颇有象征意义的反抗。

但这又引申出了新的问题——女权们,捍卫的是谁的姓?

孩子可以跟母亲姓,可是母亲不也跟着外公姓么?

很多人嘲笑论文姐:问题是孩子随妈姓,那不也是跟着你爹姓吗?父权制的五指山,你田园女权是翻不出去了。

姓名是符号,又不止是符号。

古早时期,很多女孩子只有姓氏,又或者因为是女孩子就随便叫了“招娣”“九斤”,其实是从姓名上否定了女孩子作为独立人格的存在。

那么现在,不管这个女孩子的姓从何而来,只要是她成年以后一直在使用并且认同,那么这个姓和名都可以被认为是这个人的一部分。

一个女性认同自己现有的姓氏,并且希望这个字传承下去,这也是女性的自我选择啊。

再者说,改变当然只能从此时此刻开始。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如果非要追根溯源,还真能追到女性那里,姓的起源就在母系氏族时期:

“先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黄帝姓姬, 是因其母居,姬水而生之;

炎帝姓姜, 是因其母居姜水而育之。”

现如今,社会从氏族家庭发展到一般都还是双职工结构的小家庭。婚姻里的两性是平等的,大家都是一起工作、结婚、生孩子、养孩子,女性当然也拥有决定孩子姓氏的权力。

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针对姓名权的司法解释:

公民依法享有姓名权。公民行使姓名权,还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公民原则上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选取姓氏:(一)选取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氏;(二)因由法定扶养人以外的人抚养而选取抚养人姓氏;(三)有不违反公序良俗的其他正当理由。少数民族公民的姓氏可以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序良俗”的大前提下,我国司法及行政实践并不支持为孩子起除了父母及长辈以外的姓氏。

冠姓权之争确实很可能是伪命题。在婚姻中,比“跟谁姓”更疼痛的问题多如恒河沙数。最理想的情况是,一方觉得“冠姓权”重要奋力争取,一方觉得可以理解对方并尊重她或他的选择。

但是不幸福的婚姻中,任何由头都会变成吵架乃至互相折磨的导火索。

而真正的体谅与尊重又是那样难以获得——有网友提到,她随了母亲的姓,父亲表面大度,其实一直“超级介意”:

“孩子不跟我姓就离婚!”冠姓权,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纷纷扰扰的争吵正好说明了,“冠姓权”确实还是个真问题

如果你认为女性为了冠姓权离婚是偏激,那么宁可离婚也不放弃冠姓权的男士又何尝不是固执呢?

博主淡豹@静静的顿猴 针对此事写了一则很妙的类比评论:

“孩子不跟我姓就离婚!”冠姓权,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按照她的联想,一百年前的革命是用改姓名告别封建,现在用改姓名来和男权社会划清边界,又未尝不可呢?

这个故事的是真的吗?

微博舆论爆发的当天,凤凰WEEKLY编辑部同事点评说:论文姐太过典型,太符合一般直男对女权糟糕的刻板印象了。

会不会是直男披着“女拳”的皮,又或者只是一个未曾走进婚姻的年轻女孩的臆想?

论文姐的态度和用语颇有些极端,她的博文中离婚的细节也较为模糊,网络上很多人都在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但最后,我和同事们达成了一条共识:事件主人公真假是次要的,激起的相关讨论和舆情走势才是更重要的。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其实都饱受性别歧视与刻板印象的折磨。在相关议题讨论上就更为割裂。

一边是被污名的女权,他们成为了一个疯狂挑拨男女对立,专门盼别人分手离婚的群体,甚至于不敢坦然承认自己是女权,还要矫饰说“我不是女权只是平权”;一边是不堪重负的男性,从彩礼、房贷到赡养妻儿,他们的付出被视为理所当然,但相应的压力和情感问题只能藏在心底。

社会是有惯性和惰性的。

鲁迅先生就提出过著名的“开窗论”:

中国人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

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


“孩子不跟我姓就离婚!”冠姓权,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所以,有不少女权主义者提出,矫枉必须过正。

平和探讨“女性冠姓权”应者寥寥,而极端的行为往往能引发更大的讨论水花。

如果你吼得不够大声,反抗得不够激烈,又怎么能让形色匆匆,走在老路子上的人们,认真倾听女性的声音呢?

其实,关于论文姐的观点以及做法,我们并不完全赞同,尤其是她一个“冠姓权”、“异姓幼崽”,把儿童当私产的蛮横,都让人感到不适。

但是借由此事引发的讨论,对历史与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惯例”的回顾与反思,比讨论“论文姐到底有没有离过婚”重要一百万倍。

一百年后的人们,还会为了孩子跟谁姓争吵吗?

我们都需要认清楚的一点是,世界已经变了

首先,女性的力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发光发热,她们不是男性的附庸。一个女孩子,

首先是她自己,她不再被用谁的妻子,谁的母亲来命名。

“孩子不跟我姓就离婚!”冠姓权,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其次,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在这个崇尚个体追求个性的时代,姓氏所代表的的父权大家长宗族制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我们以个人的名义出生、上学、工作、纳税被管理,注册无数个社交账号,代表个人发表意见。

无论是姓名、工作,还是爱情、婚姻,每个人都有了很多选择的机会与权利。

然而,在很多方面,大众的观念都是滞后于现状的。

说回姓氏的事,“孩子随父姓”的习俗,还符合当下的时代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