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武鄉:紅色文化給鄉村振興注入活力

山西武鄉:紅色文化給鄉村振興注入活力

車子在太行山中穿行,進入山西武鄉縣境內,撲面而來的是濃濃的紅色文化氣息:高速公路兩側是紅色題材壁畫,山頂上聳立的大型八路軍戰士“亮劍”的雕塑遠遠就能看到。縣城裡,八路軍總部紀念館、八路軍紀念廣場、八路軍文化園、八路軍劇場等散落四處,讓紅色武鄉紅味十足。

武鄉縣位於太行山腹地,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是太行精神的發源地和八路軍文化的形成地。抗戰時期,作為華北抗戰的指揮中樞、八路軍總部機關所在地,當時僅有14萬人的武鄉參加抗戰的就有9萬多人,“出糧、出兵、出幹部”,譜寫出了武鄉的英雄事蹟,被稱為“八路軍的故鄉、子弟兵的搖籃”。

豐富的革命文化資源積澱了武鄉的歷史財富。如何將這些資源活化並生動起來,進而轉化為革命老區發展的新動能?“當一天八路軍、打一場游擊戰、住一宿土窯洞、吃一頓小米飯”,在實景中動態地展現歷史,讓遊客參與其中,成為武鄉縣開發文化旅遊,推動鄉村振興的新思路。

1.讓紅色文化活起來

“這是一曲悲壯的英雄讚歌,這是一幅宏偉的歷史畫卷。”7月22日晚,大型實景劇《太行山》演出結束後,18歲的遊客張培元走下觀眾席時,仍不時地回頭去看舞臺上穿著軍裝、背挎長槍的八路軍戰士。

這部融體驗、觀賞、教育於一體的抗戰題材實景演出,已成為武鄉縣紅色旅遊的扛鼎之作,不僅讓武鄉傳承已久的抗戰精神和紅色文化得到一次提煉與昇華,更改變了實景劇場周邊9個村莊、600多位村民的生活。

小村莊變身為實景大劇場。作為《太行山》的演出現場,豐州鎮下關村佔地290畝的主劇場內,有綠樹紅花掩映下的石橋土坡,有座座窯洞和農家院,濃縮出一片黃土高原上獨特的太行風情。為了建設這個實景劇場,武鄉縣對有51戶149人的下關村實施了整體搬遷。同時,實景劇場周邊幾個村也讓出部分土地,納入了演出區域。

在近一個小時的演出中,600餘位農民以太行山水為依託,利用現代化的聲、光、電再現當年八路軍將士與太行山人民浴血奮戰、共同抗擊日寇的感人歷史。年近70的村民任成堂在劇中扮演一位老羊倌,每次演出,他和他的30多隻羊“演員”總要在劇場裡的坡上坡下跑好多個來回。村民高鳳鳴在劇中擔任一位老族長,從小就喜愛文藝的他有著與其他人不太一樣的感受:“《太行山》實景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大舞臺。”

讓紅色文化活起來,武鄉縣以旅客參與體驗為抓手,投入十幾億元,打造了八路軍文化園、游擊戰體驗園、《太行山》大型實景劇等一大批紅色文化旅遊體驗項目,讓遊客實現了“當一天八路軍、吃一餐小米飯、唱一首抗戰歌、打一回游擊戰、觀一場抗戰劇”的願望。

2.紅色文化帶火特色民間文化

武鄉縣城東邊有名震太行的“地雷大王”王來法生活了幾十年的村莊——李峪村。“以前是魔術表演,現在我們村又有了新的內容。”沒有一句客氣話,村黨支部書記王竹紅一上來就直奔主題,今年7月1日,村裡全新打造的紅色實景劇《太行雷神》正式上演,這段時間的每場演出都能吸引500多人觀看。

前些年,李峪村對外最響亮的名片是“魔術村”。全村900多口人中有一半村民會變魔術,能登臺表演的就有200多人。依靠魔術,李峪村也吸引了不少遊客的目光,但看著穿村而過公路上往來的旅遊客車,王竹紅總在想:“如何才能打好‘伏擊戰’,把遊客‘截留’在李峪村?”梳理村裡的資源,王竹紅得出了“最大資源還是‘地雷大王’家鄉”的結論,於是他下決心要挖掘“地雷”文化,帶火特色民間文化,引領村莊振興。

2015年初,村裡擴建了王來法紀念館。紀念館內,大量寶貴的文物史料以及高科技光電設備,輔以仿製的各種石雷、木雷,吸引來眾多遊客。與王來法紀念館僅隔一條馬路的近千平方米的博世廳,除了魔術表演,還加入了村民自編自演的情景劇《英雄的足跡》《地雷大王王來法》《太行豐碑》等演出。今年7月1日起,村裡還正式推出了實景演出《太行雷神》。“150餘名演職人員中,有百分之七十是貧困人口,通過節假日的演出,每人每年可增收七八千元。”王竹紅說,僅演出一項,全村人均可增收3000元。

50多歲的村民王雪梅在劇場內先是表演魔術“大變活人”,隨後又換上軍裝,在實景劇中出演八路軍指揮員。等待間隙,站在烈日下的她臉上一直是熱情的笑容,不停地回答著觀眾的提問,與觀眾合影。46歲的張麗芬在演出中也擔任多種角色,之前她只是在家種地、帶孩子、照顧老人,現在靠著演出,每年會有近萬元的額外收入。

“這兩場演出已成為太行幹部學院現場教學點精品課程,在為村民帶來收益的同時,也為弘揚太行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增添了新的載體。”王竹紅說,紅色文化加特色民間文化讓李峪村人看到了致富希望,下一步的發展目標是“打造集紅色教育、魔術文化、農家體驗於一體的精品鄉村旅遊項目”。

被紅色文化帶火的不只是李峪村,在八路軍總部駐紮過的王家峪、磚壁村,村民們也加入了紅色旅遊產業的大軍中。特別是村裡婦女們一針一線縫製的八路軍總部太行舊址、八路軍將領等各種壁畫、掛飾、披肩等紅色旅遊紀念品讓遊客讚歎不已。

3.讓紅色文化成就富民產業

立足紅色文化優勢,怎麼才能走出自己的區域特色,讓紅色文化成為可持續性產業?武鄉縣出臺了“兩園一劇”的規劃——在八路軍紀念館旁邊,投資5億多元實施八路軍文化園、游擊戰體驗園等一批重點文化產業項目,並以縣財政入股的方式合作開發總投資2億多元的《太行山》大型實景劇。

與此同時,武鄉爭取國家專項投資1.8億元,完成了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八路軍總部王家峪舊址、百團大戰總指揮部磚壁舊址3個紅色旅遊景區的改陳擴建、配套建設和周邊環境整治,為紅色旅遊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從2011年開始,武鄉連續8年舉辦八路軍文化旅遊節,通過紅色藏品展、抗戰主題戲曲展、主題電影展、八路軍文化學術座談會等活動提升縣域特色形象。

武鄉文化旅遊的發展,不僅優化了當地的產業經濟結構,也讓老百姓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磚壁村是八路軍總部和百團大戰的指揮部。藉著紅色旅遊,村民武餘秀辦起了農家樂,年收入8萬元。毗鄰《太行山》實景劇演出的下關村有153口人,依託實景演出,60%的村民做起了農家樂。八路軍文化園、實景演出、體驗園等景區擁有正式員工260餘人,人均年收入達2.5萬元,群眾演員600餘人,人均年收入近萬元。

紅色旅遊已成為武鄉縣經濟新的增長點和農民增收新的動力點,目前,全縣有賓館飯店50多家,農家樂500餘戶,民間手工藝、土特產等6大類40多個品種的旅遊產品,推動了革命老區人民的振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