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橋,雖沒進入小學課本,但它與趙州橋齊名

洛陽橋,不知道的人錯以為它在洛陽,其實它不在洛陽,而在泉州 ,在位於距離泉州市區大約十幾公里的地方,公交可達,到了公交站需步行幾分鐘才可到達,到達橋端第一眼見洛陽橋就給人一種非常安靜祥和的感覺,橋的左手邊一尊高達的雕塑就是洛陽橋的創建者,北宋名臣蔡襄。我們讀小學的時候就讀到過趙州橋,知道趙州橋是我國古代一大名橋,其實泉州洛陽橋和我國其他地區的盧溝橋、廣濟橋、趙州橋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名橋,它的中國古代建橋史上的地位可見一斑。

這座橋,雖沒進入小學課本,但它與趙州橋齊名

洛陽橋全長1200米,寬5米,是國內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橋,用現代人看慣了各種各樣漂亮的高科技跨海大橋的眼光,再來看看今天的洛陽橋或許不覺得怎麼樣,但在當時,科技遠遠沒有今天這樣的發達,也沒有刻意借鑑之處的年代裡,要在海上建造一座大橋,難度是無法想象的。靠的完全是苦力和明聰的智慧。

這座橋,雖沒進入小學課本,但它與趙州橋齊名

“筏型基礎”“浮雲架樑”“養礪固基”這些讓我們無法理解的造橋技術,恰恰是代表了當時中國最先進的造橋技術,用白話老描述大概就是無數裝滿石條的船隻一起駛向江中央,等到江水降到最低位是同時將石條填入江中,同樣的道理,最上面的石條(浮樑)則是等到水面和工程同樣的高度是,架上石條,由於江水流衝擊,為了堅固橋樑的基礎,智慧的建造者用在江底養殖當地的軟體動物牡蠣,一段時候後牡蠣和周圍的牡蠣、石頭形成堅硬的一體,不得不說是建築史上的一個偉大創舉。

這座橋,雖沒進入小學課本,但它與趙州橋齊名

這座橋,雖沒進入小學課本,但它與趙州橋齊名

這座橋,雖沒進入小學課本,但它與趙州橋齊名

“閩中橋樑甲天下” 這句話出自明朝王世懋的《閩都疏》,是對兩宋時期晉江(舊時泉州)橋樑的讚譽,兩宋時代晉江海外貿易發達,僅在大泉州一帶,兩宋時所建,至今可考的大中型橋樑就有139座,這其中,就有蔡襄打造的“天下第一橋”———洛陽橋”

這座橋,雖沒進入小學課本,但它與趙州橋齊名

這座橋,雖沒進入小學課本,但它與趙州橋齊名

這座橋,雖沒進入小學課本,但它與趙州橋齊名

那時的泉州,被稱為“東方第一大港”,商業成就了城市交通設施的建設,特別是那一時期橋樑建設的轟轟烈烈。《讀史方輿紀要》稱:“郡境之橋,以十百丈計者不可勝紀。”不僅造橋數量之多,而且速度之快,工程規模之大,在我國乃至世界歷史上都是空前的。交通設施的便利也成就了商業網絡的擴展,一條條的路,一座座的橋,搭起當時海外貿易的繁盛景象。洛陽橋的建造,為兩岸老百姓的生活帶來了各種便利,更為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