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淺釋之三“半部論語”真的能治天下嗎

論語淺釋之三“半部論語”真的能治天下嗎

《論語》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從歲數上講確實是已經老掉牙了。甚至在某些歷史時期遭到了惡意的貶低,被看成是封建落後的代表。但是捧它的又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那麼對於現代的我們來說到底是應該"捧"呢?還是"棒"呢?下面我們就從各個角度看一看:

一、“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出處

這句話聽起來就特別響亮,用現代的話講,這個牛皮吹的可是真有水平。學到半部就能治天下,整部學完那不得逆天呀。說這句話的人不是吹牛皮的人,可是鼎鼎有名的歷史人物。他就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的第一謀臣趙普,宋朝名相。一種記載是:“《論語》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古今源流至論》),另外一種記載是,他曾經對宋太祖的弟弟宋太宗說:“我用半部《論語》替太祖打天下,我再用半部《論語》替陛下治天下。”所以,後人就讚譽他為“半部論語治天下”的高人。不管是哪種記載,這句話出自趙普應該是大差不差了。說句話不厲害,厲害的是他用實際行動實現了這句話,是有真本事的。可能有一定程度的誇張,但是從這句話足見《論語》對他的巨大裨益。

二、哪些名人好讀《論語》

趙普自不必說,妥妥的鐵桿粉絲,“半部論語治天下”這絕對是《論語》誕生以來最好的宣傳廣告詞,沒有之一。

另外漢代董仲舒也是苦心鑽研《論語》,在著作中大量引用,其中《天人三策》引用17次,《春秋繁露》引用43次,引用頻次遠遠高於漢初其他論著。《天人三策》這可不是等閒的篇章,這可是當年漢武帝向天下徵集治國良策的時候,董仲舒的扛鼎力作,也正是這一篇使他聲名大噪,得到漢武帝的賞識。此後有漢武帝重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等於使儒術成為天下最重要的學問了。也就是說,漢武帝成全了《論語》在中國古代的文化地位,後代帝王也基本上是推崇備至。乾隆帝就是其中之一,還喜歡在平時運用。一次一名本應殺頭的要犯逃跑了,乾隆帝氣憤地說了一句:“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這句話出自《論語·季氏第十六》。當時身邊的侍衛大多是赳赳武夫,哪裡聽得懂這文縐縐的話呀。正在這尷尬的時刻,一個清亮的聲音答話了:“典守者不得辭其責耳!(意思是看守人員失職)”,這個人正是和珅。乾隆帝好像找到知音了,又問了他幾句,和珅對答的還不錯,從此刻22歲的和珅開始了從普通一名三等侍衛到一位權臣的飛黃騰達之路。從某種程度上說,一句論語造就了一代"名臣",姑且不論美名還是臭名了。

我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與《論語》也曾結下不解之緣,大家都知道毛主席的國學造詣是很高的,這源自於小時候打下的堅實基礎。在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堅決要求下,毛澤東層曾一連幾夜,敘述了他自幼年的人生經歷。他說:我8歲那年開始在本地一個小學讀書,一直在那裡讀到13歲。清早和晚上我在地裡勞動。白天我讀儒家的《論語》等四書。對這6年的私塾讀書生活,毛澤東後來曾這樣概括:“我過去讀過孔夫子的書,讀了‘四書’、‘五經’,讀了6年。”基本上是熟讀於心,這些書不僅僅教會了他識字,更開啟了他的智慧,還培養了他“鑑古知今”的愛好,幫助了他後來熟諳“古為今用”,起到了很好的啟蒙作用。毛主席給兩個女兒取的名字一般人摸不著頭腦,一個取名“敏”,一個取名“訥”。但熟悉《論語》的就會知道,這出自《論語》第四篇《里仁》“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這就可以看出毛主席他老人家對《論語》是多麼喜愛。

論語淺釋之三“半部論語”真的能治天下嗎

毛澤東酷愛讀書

 

三、《論語》是科考的必考科目

宋代理學大師朱熹把《禮記》中的《大學》和《中庸》抽出來,跟另外兩部儒家經典《論語》和《孟子》合在一起,稱為四書,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如雷貫耳的"四書五經"中的四書,朱老先生加以註釋解說,成為名著《四書章句集註》,簡稱《四書集註》。到了元代,尤其是明清科舉考試考八股文,皇帝規定從出題範圍到答題思路,都要以《四書集註》為標準,從此更是中國所有的讀書人識了字之後,什麼書都可以不讀,一定先把《論語》背得滾瓜爛熟,否則你就徹底沒有前途。從另一方面講,這充分體現出了歷代帝王對《論語》治國理政作用的充分肯定。皇帝選出熟讀《論語》而且能深刻理解運用的人,為的就是讓他們將來用其中的理念來幫忙治理國家,執行自己的執政理念和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論語淺釋之三“半部論語”真的能治天下嗎

科考

四、名人對《論語》的評價

西漢經學家匡衡說:“臣聞六經,者聖人所以統天地之心,著善惡之歸,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正,使不悖於其本性者也。故審六藝之旨,則人天之理可得而和,草木昆蟲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及《論語》、《孝經》聖人言行之要宜究其意。”

東漢經學家趙岐在《孟子章句》的《題辭》中說:“論語者,五經之錧鎋,六藝之喉衿也。”

唐人薛評價:“論語者,六經之精華。”

清代學者陳澧評價:“經學之要,皆在論語之中。”

趙普和董仲舒的評價就不用贅述了。

另有一諾貝爾獎獲得者建議:“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二十五個世紀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再仔細想一想,《論語》中核心價值觀念在當代多少的治國、治學、治教和企業管理中得到多麼廣泛的運用。孔廟和孔子學院,廣泛存在於世界各國,儒學得到廣泛的推崇。

論語淺釋之三“半部論語”真的能治天下嗎

所以,綜上我們應當有足夠的文化自信,以《論語》為主要原本衍生出的王道、大同文明以及經過現代轉化的儒教倫理思想將成為世界文明的主流,甚至可以展望,未來的某一天它能夠實現人類文明的統一和人類的共處。

現在你對"半部論語治天下"又產生了什麼樣的看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