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20余项专利,当选俄罗斯院士,武汉这位教授近日被中央"表彰"

在人们眼中,他是一位为人低调、待人谦和的学者,也是一位成绩卓然,荣誉满身的科学家。2018年10月,他当选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前不久,他主持完成的"高性能工业丝线节能加捻制备技术与装备及其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多项技术属国内外首创。

武汉纺织大学梅顺齐教授长期以来以问题为导向开展科学研究,在纺织机械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

手握20余项专利,当选俄罗斯院士,武汉这位教授近日被中央

人物简介:

梅顺齐,武汉纺织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北省数字化纺织装备重点实验室主任,先进纺纱织造及清洁生产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智能装备、机电产品数字化设计与控制、现代纺织装备等领域的技术基础和应用研究。近几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4项,获20多项国内外专利,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10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4本专著教材。多项科研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包括201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纺织协会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桑麻科技二等奖1项,中国纺织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等。

当选俄罗斯自科院院士,他没时间庆祝

90年代初,俄罗斯国立科研机构及多位知名学者发起成立了俄罗斯自然科学院,这是目前俄罗斯最为活跃、规模最大的社会性科学院,主要致力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领域的发展战略研究及学术交流。该院现有各类研究员和专家4000多名,其中,院士600多名,通讯院士700多名,该院历史上曾有10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270余名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2018年10月,在俄罗斯索契市召开的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学术年会及院士大会上,梅顺齐教授当选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耀,也是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对梅顺齐教授科研实力的认可,更是武汉纺织大学和机械学院发展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成就和标志性重大事件。

手握20余项专利,当选俄罗斯院士,武汉这位教授近日被中央

梅顺齐教授当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

然而,即便是这样的喜事,梅顺齐也没工夫庆祝,就连研究团队的学生也是到学校网站登出消息后,才知道老师当选了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我们团队的时间很宝贵,要争取在三四年里将国产纺织机械核心部件的水平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

奋战科研一线,指缝的油泥洗不掉

纺织工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工业,但在我国,高档纺织设备大部分依赖进口,价格高昂。究其原因,我国在高端纺织装备设计制造的若干关键理论技术基础研究方面还存在差距,而梅顺齐瞄准的就是这些基础领域。

搞科研的人都知道,做基础研究辛苦枯燥,短期内也看不到回报,但梅顺齐很"怪",多年来,他都是做的这类研究,无论是2009年发明的纺纱多倍加捻技术,还是连获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的自动丝网印花技术和装置都需要从头做起,一样样材料、一个个温度、一种种工艺去试,实验失败是常事。

"我是常常觉得'无路可走',但又不能放弃,还要沉下心来找解决方法。"梅顺齐说,不靠这种笨办法,用一个个实验累积出数据,就不可能搞懂原理,实现突破,"我们常说德国、美国的机械好,他们的科学家就是这样做基础工作的。我们不想吃这个苦,就只能靠进口,那不行!"

手握20余项专利,当选俄罗斯院士,武汉这位教授近日被中央

在做提升纺织装备易损件耐磨性的研究时,梅顺齐带领团队对金属表面改性后,相关部件的寿命已较从前提升了20-30%,而他们的方法较之国外的技术更易实现、更节省资源消耗和时间。不过,大家把手伸出来就不大好看了,指甲缝里都能看到油泥——这是经常下工厂拆装器件,对方留下的"馈赠",一时难以洗掉。

高性能工业丝线是汽车、电子、航空航天、建筑等行业重要的高附加值基础材料,需求持续增长。当前,针对高性能工业丝线的节能高效加捻制备技术装备是国内外产业界和科技界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课题,相关高端加捻技术装备市场一直被国外占领。近年来,梅顺齐教授团队联合宜昌经纬纺机有限公司,立足自主创新、持续攻关,通过装备设计制造的理论创新,突破了高性能工业丝线难以实现高品质加捻卷绕、装备能耗高、效率低的技术难题,发明了节能高效直捻加捻技术,成功研制出轮胎帘子线、环保地毯丝以及超细玻璃纤维丝节能型加捻技术装备,取得了主要技术性能优于国际同类产品的卓越效果。

日前,梅顺齐教授主持完成的"高性能工业丝线节能加捻制备技术与装备及其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多项技术属国内外首创,项目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于提升国产高端纺织装备水平及国际地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节能降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手握20余项专利,当选俄罗斯院士,武汉这位教授近日被中央

认真又低调,他取得里程碑式的成绩

在学生眼中,梅顺齐一直都是一个认真严谨的人。"梅老师住的比较远,每天7点过点就到实验室,晚上经常10点多才走。他常说,做科研必须从最基础开始,一级一级往上走,打牢基础,以后才能走得更远。"梅顺齐研究团队成员、武汉纺大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研三学生郑权说,"我们团队发论文、申请专利的数量都不太多,因为梅老师说要做就做高质量的。"

手握20余项专利,当选俄罗斯院士,武汉这位教授近日被中央

机械学院党委书记肖信华表示:"梅教授在推进机械学院发展方面具有

里程碑式的建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整个学科构架,跟梅院长过去三十年在学院建设方面的努力息息相关。平台的搭建,学生教育工作的思考,育人方法的改良……梅教授在学院工作方面呕心沥血,他的很多科研成果更是在企业的运用当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为学生的生产实践,对于专业的感性认知,还有甚至是很多的学生未来的就业都提供了渠道。如今他获得所有成就都是众望所归!"

(本文部分图文素材来自武汉纺织大学官网、纺大学工官微、纺大人才官微、武汉纺织大学官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