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載舟之水也覆舟”究竟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小蠻腰視界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載舟之水也覆舟”這句話的意思,承載船隻的水,既能載舟,也能把船隻傾覆。


一、出處

這句話最早出自於《荀子·王制篇》,其中有這麼一段話:“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二、史料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是中國史上著名的明君。文治武功,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當時並大力平定外患,並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觀之治”。

唐太宗有位臣子叫魏徵,是一位忠心耿耿的諫臣,經常向唐太宗直言不諱的建言獻策,魏徵和唐太宗也多次轉引這樣的觀點——臣又聞古語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陛下以為可畏,誠如聖旨。"

意思是國家的君主,就好比是船,人民就像水一樣。水既能承載船隻,也能傾覆船隻。所以君王要以人為本,要愛護老百姓,不能苛虐百姓,否則就會有亡國的危險。唐太宗聽了以後非常認同,非常敬畏,對待魏徵所說的道理就像面對聖旨那樣重視和尊敬。

三、對現實意義

無論是治國理政治,還是一個企業、機構、組織的經營管理,乃至於一個家庭的經營,都是離不開大家的共同支持和擁護,所以如何處理好與大眾的關係、和睦相處,都是一個很大的學問。


以上回答,希望對題主有所幫助。


書香居


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但這句話能帶給我們什麼啟示呢?能否運用到生活當中去呢?

……

同為一件事,好則為你所用,壞則害人害己。細水長流,舟可平穩,洪濤巨流,舟難自持。對於任何一件事情我們都要辯證地來看待,凡事都要看兩面,權衡利弊,而後抉擇。

如果從偶然性與必然性來講。

水載舟是必然性,水必然可以載舟,然而覆舟卻是偶然性,也許幾率很小,但終歸不會為零。幾率的大小由人來掌握,好比一艘正在大海上航行的漁船突遇風暴,年輕的船長沒有經驗,偶遇突發狀況不知如何應對最終可能造成船毀人亡的慘況。換做有經驗的老船長,出行前觀察天氣,或者遇到風暴下達正確指令用船頭衝破海浪,那麼結局將會是完全不一樣的。因此,覆舟的幾率由人來掌握。

從“度”的方面來講。

凡事必須去衡量度,水本來可以很好的幫助我們載舟,可是超過一定的度,便有覆舟之險。作為企業的管理者來講,保證企業盈利的同時,也想要保證員工的福利待遇,各種大事小事統籌兼顧,如果手下有位得力干將能幫你分擔憂愁,企業效率提高的同時事情也能安排得很合理。這天他犯了一個低級錯誤,你把他臭罵一頓,他走了公司的經營每況愈下,結局可想而知。所以,做任何事,掌握好分寸很重要,不能力度不夠,更不能過度。



國際新視野


你好,我是故事領域創作者,文字玩家文武公,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關於“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故事典故出自《荀子.哀公》,節選其原文出處為:君出魯之四門,以望魯四郊,亡國之虛則必有數蓋焉,君以此思懼,則懼將焉而不至矣?且丘聞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

大概意思是:您走出魯國國都的四方城門去瞭望魯國的四郊,那些亡國的廢墟中一定有幾處茅屋,您從這些方面來想想恐懼,那麼恐懼之情哪會不到來呢?而且我聽說過這樣的話:‘君主好比船,百姓好比水。水能載船,水能翻船。’您從這個方面來想想危險,那麼危險感哪會不到來呢?”

這裡面舟代表的是君王社稷,水代表的是基層百姓,其實與“民為國之本”的意思相近,說的都是黎民百姓才是國家的根本,君王及統治階級要時刻將百姓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

現代引申的意思,民眾是國家及社會安穩的最重要體現,要善待人民,注重民生,國家才會興旺,社會才會安定。





文字玩家文武公


我國春秋戰國時,著名思想家荀況,在他的不朽之作《荀子.王制》篇中,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意思是說:統治者像一條船,而廣大的民眾猶如河水,水既可把船載負起來向前航行,也可將船淹沒掉。

唐貞觀後期,魏徵在著名的《諫太宗十思疏》中雲:“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意思是說:怨恨不在於大小,可怕的是人心向背。水能載船也能翻船,所以應該高度謹慎。

唐太宗對荀子、魏徵之觀點十分欣賞,在與大臣探討國家治理的問題時,多次引用荀、魏之觀點。他在《論政體》一文中說:“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苟子、魏徵和唐太宗都十分懂得人民的力量是極其偉大的,多次強調了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他們的這一光輝思想,多為歷代統治者所接受。對歷代名君賢臣尊重民情民意,執政為民,起到了積極參與的促進作用。


愚叟yu


這句話直白意思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原是魏徵“納諫”唐太宗的話,就是把一個政權看作“舟”,而百姓是“水”。水能撐起舟,同樣的也能推翻小舟,老百姓既是一個政權的擁護者,也是一個政權的推翻者,大致等同於“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這句話是告訴執政者要施行仁政,以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出發,愛護老百姓,不要倒行逆施,昏庸殘暴,荒淫無度,鋪張浪費,加大百姓的負擔,使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物極必反,百姓忍受不了苦難了,自然會站起來反抗施政者。相對百姓的生活好了,就會出來歌頌讚揚執政者。自然國泰民安,天下太平。




某年某月某天雨


"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意思是統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讓船安穩地航行,也能將船推翻吞沒,沉於水中。

原文見《 荀子.哀公》篇,是荀子講述 孔子與魯哀公的一段對話。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寡人生於深宮之中,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長於婦人之手,寡人未嘗知哀也,未嘗知憂 也,未嘗知勞也,未嘗知懼也,未嘗知危也。”孔子曰:“君之所問,聖君之問也,丘、小 人也,何足以知之?”曰:“非吾子無所聞之也。”孔子曰:“君入廟門而右,登自 胙階, 仰視榱棟,俯見幾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思哀,則哀將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 櫛冠, 平明而聽朝,一物不應,亂之端也,君以此 思憂,則憂將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聽朝, 日昃而退,諸侯之子孫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此 思勞,則勞將焉而不至矣?君出魯之四門,以望 魯四郊,亡國之虛則必有數蓋焉,君以此思懼,則懼將焉而不至矣?且 丘聞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

拓展:

歷史故事

戰國時, 邯鄲籍著名思想家 荀況,在他的不朽著作《荀子·王制》篇中,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意思是說:統治者像是一條船,而廣大的民眾猶如河水,水既可以把船載負起來,也可以將船淹沒掉則

唐貞觀後期,魏徵在著名的《諫太宗十思疏》中說:“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意思是說:怨恨不在於大小,可怕的只在人心背離。水能載船也能翻船,所以應該高度謹慎。

唐太宗對荀子和魏徵的這一觀點十分欣賞,在與君臣討論國家的治理問題時,多次引用和發揮了這一觀點。他在《論政體》一文中說:“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荀子、 魏徵和唐太宗,都深深懂得人民的力量是極其偉大的,十分強調了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他們的這一光輝思想,為歷代統治階級所接受。對歷代統治者尊重民情民意,執政為民,起到了積極參與的促進作用。

成語“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載舟覆舟”便源於荀子、魏徵和唐太宗談論君與民的關係及其重要性故事。


今古雜壇


這句話與唯物主義辯證法裡的事物都有見面性相吻合!任何事物都會有兩面性,也就是指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或者說正面與反面、正能量與負能量,進步和退步等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正是這一真理的體現!

載舟和覆舟正是水的兩面性的體現!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事物的發現是受到內外兩方面因素的影響!受到合理的正確的影響,會激發事物正能量,向積極的方面發展。反之,如果受到不合理的,甚至是負面影響,事物的發展就可能向消極的,有害的方面!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說明對待事物,我們要進行合理的,積極的引導,防止過度的消極的影響。正確一篇文章裡說的“糟糕透了”和“精彩極了”向兩股風,推著我不斷平衡的前進!


笑說奇談


一件事,一個人,一個物用的好,為己所利用,反之,傷及自身。

任何時候,任何事情,任何人,持有顧全大局之眼光,待人之寬容胸懷,不一己之私,方能駛得萬年船!

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水能把再大的舟撐起,自然也能把若大的舟沉沒。

人生如也,持適自身小舟,行駛於小溪或小河,何必留戀大海的波瀾壯闊!待有能力之時,再去挑戰!

梳理思維,盡情放鬆,從今以後不要再幻海市蜃樓,當迴歸平凡時,可以減少不安。

定位自己,找對位置,發揮作用,幸福就會在不遠方!


松下思妤


說明了任何事都有兩面性。

其實太極圖中那兩條魚也告訴我們,任何事都有它的兩重性。水有時候,極其溫柔,一副好脾氣。你要它什麼形狀,只需要給它個什麼形狀的容器,它就乖乖的成個什麼形狀來獻給你。你即便是要拿棍子打它,它也最多飛濺幾朵淚花,任憑你敲打。你要喝它,它仍無二話,即便是你要把它煮沸了喝,它也最多咕嘟幾聲。你要讓它去滅火,它明知道危險,但是照樣飛撲過去,用它柔軟的身軀撲在熊熊燃燒的火焰上,直至化成水霧也不退縮。你要叫它去幫著種莊稼,好的,它聽話地去滋潤萬物。你叫它養魚蝦,那麼,好的,它就還是聽話地呆在魚塘裡,老老實實地去養魚蝦。你要叫它向東,只要給它個新河道,它就乖乖地沿著你給它的河道一路流去,決不回頭。你要讓它幫著運船,那麼它照樣如你所願,推著你的船向前而去,不管多麼辛苦,依然任勞任怨。

但是如果它這樣了,你還要再過分地來對待它,那麼,對不起,它也會有發脾氣的時候。如果你拿著刀,要砍斷它,那麼對不起,任憑你的刀再鋒利,它也只會流得更急,絕不會屈服於你的刀下。如果你還是要違逆它的意願,那麼對不起,它照樣會借來大風,掀翻你的船隻,不管你的船隻有多大。你如果要強行阻擋它,那麼,對不起,它一定會慢慢積蓄起來,漫過你,如果你還不管不顧地要違逆它的意願,那麼對不起,它甚至還會乾脆蓄勢吞沒你整個村子,整個鎮子,把你這個地方立即變成一片澤國。

其實,我們的老百姓,也正是像水一樣,只要順應民意,為他們謀福利,他們一定會為你毫無怨言地獻出他們所有的一切的。


西西林林


載舟之水也能覆舟道理也就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出自《荀子.哀公》,是說統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讓船安穩地航行,也能將船推翻吞沒,沉於水中,表示事物用之得當則有利,反之必有弊害。

得民心者得天下,如果失去了民心,也會失去天下,統治者要得民心,都要一切從百姓的角度出發。有皇帝把該句話當個口頭禪;有皇帝是能真正理解這"載舟之水也能覆舟″名句的含義並付諸行動。歷史上有句老話:"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只能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太難了。

唐初魏徵和唐太宗也多次轉引"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觀點,"載舟之水也覆舟″是唐太宗提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皇權自古以來在中國的分量都是很重要,而這個萬萬人之上的位置卻經常更替,按照儒家理想化社會,君權是不可挑戰的,然而事實上,改朝換代成為了中國歷史的常態,也正是這種較為頻繁的更替讓重多歷史人物的形象尤其鮮活。

通過以上的歷史故事充分說明載舟之水也能覆舟,該典故中人民群眾力量是無窮無盡的,深入民心的皇帝大家擁護至上,反之對皇帝只能不去擁護。在人民的內心裡認為換一個皇帝會好些。其實皇帝也是希望自己深得民心,而自己周圍那些辦事的附屬官們及皇親國戚,是否在皇帝的樹下好乘涼,走了近路為私力奉自己的事為主,做些擾亂了民心使人民不賣帳的事情,覺得當下的皇帝不為民做事,從心中不喜歡這樣的皇帝了。然而皇帝不知情的附屬官們所作所為,出現了對自己不利的局面,被自己周圍的附屬官們帶偏還被蒙了圈。想深入民心的皇帝還是始終如一的認為自己是好好皇帝!

皇帝也是認為載舟之水也能覆舟在平時說說而已,也自認為天下是自己的,民眾會去奉行皇令,迎合皇帝不敢做出膽大妄為的事來,到頭來民眾反水皇帝是難上加難的,也只能順時代的發展,一場革命造就一個時代,那也是沿著此發展而並沒有什麼新意,歷史反反覆覆的在重複出現不同時代,現代社會強調“以人為本”“為人民服務”,所以說現代的民眾是幸福的民眾。

載舟之水也能覆舟就是說說而已,真的去做很難很難的,以此典故“路漫漫其修遠兮,任重而道遠。”意思是:比喻責任重大,道路又遙遠,要經歷長期的奮鬥。(圖片Cr瀏覽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