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工作時間越來越長了?

最近,我們的專職作者李南南老師在“每天聽本書”裡解讀了一本書,叫《過勞時代》。過勞,就是過度勞動的意思。

為什麼工作時間越來越長了?

這本書裡提出了一個有意思的問題:為什麼我們的工作時間越來越長?

比如中國社科院曾經發布過一個報告,說2017年我國每天工作時間超過8小時的人,佔了42.2%。而且這不僅僅是中國的情況,日本,美國這些發達國家也普遍存在過勞的情況。

現象雖然普遍,而且我們都身在其中。但我們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其實“過勞”這件事,不太符合邏輯。

我們都知道,近兩百年,人類整體的生產效率,那是一飛沖天啊。按說,生產效率上去了,單位工作時間的產出高了,那相應的工作時間就應該減少才對啊。所以經濟學家凱恩斯在1930年的時候曾經做出一個有名的預測,他認為到2030年,人類的勞動時間每週15小時,就足夠了。

這是個什麼概念呢?15個小時,也就是說,如果一週工作5天,每天工作3個小時就夠了,下午2點來上班,5點就可以下班了。

但是,沒有這樣的好事啊。

現實是,很多互聯網公司甚至開創了996模式,上午9點上班,下午9點下班,一週工作6天。我們還有724模式,一週7天24小時隨時待命。你看,凱恩斯在1930年的預測錯了。錯的離譜,方向都錯了。

為什麼工作時間越來越長了?

問題是:他為什麼錯了?工具越高級,應該幹活越省力才對。那為什麼我們反而更累了呢?

《過勞時代》這本書裡提供了很多解釋。

比如,全球化。全球化,把所有人拉到了同一個競爭平面上。你是在一個地方工作,但你不是在和一個地方的人競爭。一個美國的工人是和一箇中國的工人,甚至是非洲的工人在競爭。所以,競爭強度增大了。

再比如,一個解釋,消費主義盛行。消費者太多。你和身邊的人越多的攀比,比房子比車比包包比度假酒店,你想掙錢的慾望就越大,所以只能拼命幹活。等等。

但是,我覺得最有說服力的解釋,不是這些。問題的根子不在別的,就在於生產工具本身。它越進化、越高級、效率越高、越好用,我們就用得越多,所以工作時間就越長。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悖論。

舉個例子,過去我們上班,必須得到單位才行,和同事見了面,才能展開協作。很不方便,後來有了電腦,有了郵件,有了微信,按說是更方便、更省時間了。但是結果呢?你知道的,老闆能隨時在微信群裡抓到我們說事,週末也行,深更半夜也行。你上班的時間能不更長嗎?

記得前幾年有一次,新浪微博的服務器癱瘓了。正在結婚的程序員,不得不中斷婚禮,穿著新郎禮服,打開電腦開始工作。這件事爆出來的時候,是當成好人好事來傳播的。吃瓜群眾紛紛感慨:這人真敬業。

但是反過來一想,如果沒有互聯網這個新工具,工作對人的生活領域的侵犯,哪能夠深入到這種程度?婚都不讓好好結?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很有意思的盲區。就是一個工具走到我們生活中到底會給我們帶來什麼?

為什麼工作時間越來越長了?

其實是兩樣東西。

表面上看,工具的發明,總是解決一個現實問題的。有了斧頭,砍樹就更快。有了汽車,走得就更遠。這是工具給我們提供的第一樣東西,叫便利性。

但是,如果你只看到這一面,就忽略了一個更重要的東西,這也是工具帶來的。

你要解決問題,任何問題都是有它的時間空間邊界的,工具一升級,邊界內的問題,是被更高效的解決了,但是,這個時空邊界本身也被打破了。於是,會出現新的問題,而且是更大的問題。

比如說,當年人們用馬車,非常慢。後來,給車裝上了發動機,這就成了汽車,速度提上去了。在有限的時空邊界內,這就是一項改善。確定無疑的改善吧?

那你說,會因為速度提上去了,所以,人旅行用的時間少了,所以車就會變少嗎?當然不是啊。因為汽車打破了原來的時空限制,出現了全新的可能性。你就想,原來坐馬車,你至少要帶一個馬車伕。現在呢?可以開汽車,一個人就可以開車,沒有馬車伕打擾了。車不僅是交通工具,它還是一個移動的私人空間了。所以就出現了一種新的行為方式,沒有確定目的的開車兜風,這種行為模式就出現了。不去哪兒,就是帶上女朋友開車去看看詩和遠方。車的使用當然就越來越多。

為什麼工作時間越來越長了?

當然,現實中遠遠不止是這一種情況了。因為車可以走得更遠,所以,就一定會走得更遠。因為可以走得更遠,所以,整個社會的假設就變了,汽車旅館就出現了,郊區景點和度假村就出現了,遠離城區的購物中心,像奧特萊斯就出現了。這就反過來逼迫,你如果不能有汽車,你不能走得更遠,你就沒有辦法享受社會基礎設施提供的便利。它就會走到這個程度。

你看,這個過程就是:工具不僅為你解決了問題。工具還在你始料未及的地方,推開了一扇新的可能性的大門。這扇大門一旦推開,就再也關不上了,後面的人就會一湧而出,只會把門撐得越來越寬。這就是工具對人的反向塑造。

有句話叫,身懷利刃殺心自起。你身上有把刀,看見什麼都想用上。對,工具雖然只是提供了某種可能,但是人性使然,我們總是傾向於要把這種可能性變成現實性。工具在可能性上推開了多大的空間,我們就一定會傾向於把這個空間填滿。

理解了這個邏輯,再回到今天的主題,為什麼勞動工具效率越來越高,我們卻越來越忙呢?這麼看來,答案就非常簡單了。和全球化,消費主義有關,但關係沒那麼大。因為勞動工具讓我們工作的可能性越來越高,我們就一定會把這個可能性填滿,我們當然就會一直工作,所以越來越忙。

《過勞時代》這本書的解讀人,李南南老師還開了一個腦洞。他說,假如未來,你的工資不是按月計算,而是按秒計算。在你的面前,有一個計時器,你每多工作一秒,你的賬上馬上就會多一毛錢。結果會是什麼?表面看起來,這對你只有好處沒有壞處。首先,每天工作8小時,這就是一天2880塊錢,不少吧?你收入提高了。更重要的是,你碎片時間的工作,比如,吃飯間歇、睡覺前給同事回個工作微信,也能計算報酬了,對你更公平了。好事吧?好工具。

但這是在你現在的時空邊界下看問題。真實情況可能是,這個可能性的大門一旦打開,大多數人因為碎片時間也能掙錢,會工作到筋疲力盡才會停。如果不信,你現在到網吧裡去看看那些打遊戲掙積分通宵不睡的人,你就知道,如果真有那麼一天,工作到筋疲力盡那就是我們的未來。

為什麼工作時間越來越長了?

你看,所有的工具本質上都是人類的特洛伊木馬。看起來,它是你的戰利品。但是你真要是擁有了它,把它帶進城裡。結果,從它肚子裡鑽出來的其它可能性,是我們想都想不到的新問題。

想通了這個原理,至少可以提醒我們兩件事。

第一,要非常非常警惕工具給我們提供的可能性。這玩意不容易注意到。但我們要理解,只要是可能的,將來就會演化成現實的。從這個角度,你就理解了,為什麼克隆人這個技術,在科研上都被列成禁區。一旦它研究出來了,什麼嚴刑峻法都不可能禁止它的使用。人類不想要這個新可能,就乾脆別要這個新工具。

第二,如果這個工具已經是現實,魔鬼已經放出了瓶子。那就要放棄和它的對抗。因為沒用。只能承受它、並且解決它。比如,早些年還有人堅持不用手機,因為害怕手機有輻射。但是怎樣呢?遲早還是要用。

我們今天的話題,工作越來越忙,不是想怎麼縮短工作時間。那是沒有用的,作為個體來講,只有想想怎麼健身,怎麼管理時間,怎麼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除了順應它,我們別無他法。

亞里士多德有句話說得好:“大自然厭惡真空。”對,一個空間一旦被打開,我們只能填滿它。除此之外,我們別無他法。

知識來自得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