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訪,成了擺設

家訪,原以為沒有什麼好值得浪費文字了。

以前每一次家訪,都還有些意思。我曾寫過,卻沒有留存,留下一袋子的遺憾。

那時,家訪不做硬性要求,更沒能耐登上政治任務的舞臺。通常是有需而訪,攜愛而往。

那時,Q群還未開花,朋友圈還未發芽,家訪卻正如初春郊外的野草,蓬勃著亮眼的綠。

每一次家訪,很像一部精彩的無需預演就跌宕起伏的小說,而且次次原著,絕無雷同。

情節精彩且不評說,人物形象就頗為生動豐富,回味無窮。尤其是現行版的心理描寫,往往不用刻意加工修飾,照著生活還原即八九不離十。

首先是受訪的孩子,內心最是五味雜陳。

那時的家訪,有種原始的粗獷和真誠。不像現在只流行“報喜不報憂”,氾濫成災。

從得知老師要進行家訪的消息伊始,孩子們便開始了各種驚悚劇的構想遐思。自己在學校的各種表現,雖然都是自導自演,連客串的戲份也都是自己臭味相投的死黨擔當。但事到臨頭,還是有點懵圈。他們會一邊揣測高深莫測的班主任壺子裡賣的究竟是什麼藥?一邊想象著父母知道自己在學校裡那些動人心絃耐人尋味的豐功偉業後,會掀起怎麼樣的波瀾壯闊……

歸根結底,他們是害怕挨一頓揍。而這將來未來的小小批鬥裡,攛掇了一個故事,暗藏了一部小說。

家長們心裡也像有千萬只小鹿東西亂串,摸不準老師的套路,又不懂自家孩子到底上演了啥樣的大戲。想嘗試趁早從孩子嘴裡掏出一點什麼東西,得點劇透。卻驚異孩子什麼時候悄悄練就了一副共產黨員的堅毅和嚴守黨的秘密的鐵一般的紀律——一個字都不說。

老師,表面上像是這部家訪劇的導演,也可美名其曰為編導。事實不然,他們的功能既像一顆被擺弄的棋子,又像貫全劇的線索,聯繫著家校兩端,牽扯著孩子和家長。

家訪目的,就是要圓滿。

既要準確傳達孩子在校表現,適當讓這些小子們挨頓筍子炒排骨的揍。又要拿捏得輕重,點到即可。最重要的還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促進孩子全面進步的成長,讓他們的靈魂綻放出芬芳遍野。

每次家訪,人物角色各自還懷揣著自己做不完的夢……

不像現在,家訪像完全變了味的隔夜茶。以前尚且稱得上小說,現在充其量只是一篇小散文,還是無病呻吟純空洞抒情的那種。

從一開始,大家都知道這是在作秀,還是群演。像交警每月都有開罰單的任務,每位教師都被規定了家訪的次數。教師要向學校交差,領導需要向局裡彙報,上面的上面還有上面。

家長們給這個任務提供了戲臺。

本著報喜不報憂的宗旨,打著賞識教育的幌子,像流動商販一樣走家串戶。

千篇一律的臺詞,像包裝精美的糖果,甜甜的,像是添加了過量的甜蜜素。初嘗,甜膩膩,過後,苦澀到心。

自從賞識教育大張旗鼓,橫行天下;未成年人保護法前所未有地傲立當世。孩子們早成了稀有保護動物,莫說打,連罵也要三思而後行。

況且,每個熊孩子後面一定堅強地屹立著一對熊父母,熊奶奶或熊爺爺的。這種病,根本就無藥可醫。

這種假大空,隨著連後勤電工,倉庫保管員都要硬性參與的家訪,隊伍越是龐大,就越是病得不輕了,像腸癌。

家訪,本來就只是家校聯繫的其中一個媒介罷了。現在卻被搞得像堆積政績似的作秀臺。

在電話、微信、QQ發達便捷的今天,家訪早就退出了武林霸主地位。即便是家訪,也不用一窩蜂地擠壓在學期結束的那幾天。一行人浩浩蕩蕩像大虎一樣雄赳赳氣昂昂,像三月三雷鋒月,平時冬藏的雷鋒像雨後春筍一樣全部冒出頭。敬老院老人們頭髮被剪了一遍又一遍。一天把一年的雷鋒全部接待完,一年的福氣也在一天消耗殆盡。

一個負責任,有智商有情懷的有辦法的老師,早在最恰當的時間,通過不同的方式家訪摸底,學生的祖宗十八代,三姑六婆七大嬸……摸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哪用得著硬性任務來綁架呢。

中國的教育早已病入膏肓,家訪的形式化不過就是冰山一角,比起千穿百孔的頑疾不過就是小感小冒。

自從連中學的校長書記都坐進了行政樓裡,翹著二郎腿,官威十足地對教師呼來喝去,指手劃腳的時候。當這班人不僅遠離教育教學第一線,對教師失去同理心關懷,對學生現狀一無所知的時候;當國家和政府給予教師福利,提高待遇成了領導們雁過拔毛,中飽私囊的小金庫的時候;當一名教師嘔心瀝血數十年,評定職稱還需要掏重金託關係排長隊發表論文的時候;當那些跟教育有關沒關有用沒用的文件全部像垃圾一樣往學校輸送越演越烈的時候;當地方政府將扶貧任務分派到教師頭上的時候……

中國的教育其實就已經變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