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愛與不愛

很多人來了深圳,看到“來了就是深圳人”很感動,有的人看到“來了就是深圳人”很氣憤。

2006年的深圳是個天堂一樣的地方。放眼看去,哪裡都是機會,放眼望去,滿眼都是人,滿眼都是活力。2007年我在勞動局的實業單位工作,每天滿滿當當的學員參加學習,為了考一個職業資格證書,通過招調工政策落戶深圳。那個時候還沒有來了就是深圳人的口號。但是歸屬感很強。當年深圳的房價是全國一線城市中最便宜的,通過努力,打工者能過上花很少的錢生活,大部分錢寄回老家的日子。


深圳的愛與不愛

深圳的平均年齡跟著深圳的房價而上漲。慢慢的在深圳本土生的適齡兒童多了,學位房價格還能承受。隨著子女到深圳養老的人也多了,父母們來到深圳,即為子女能在大城市安身立命而高興。也為深圳的宜居而發自內心的喜愛深圳。

當年剛剛畢業的我們最愛的事情是參加各種沙龍,參加各種戶外活動。各種自發的志願者活動,讓人身心愉悅。有社交的樂趣,也有學習的樂趣。那些年深圳真的是創業的樂土。失業人口可以得到政府SIYB的創業培訓,培訓合格後可以得到政府創業貸款,貼息甚至無息。有人說賺錢首先賺的是信息不對稱的錢。學習技能勞動局給你補學費,企業的各項成本都很低。除非你犯法,不然沒人管你。沒有人有空,大家忙著賺錢,忙著生活。當年有3個論壇最讓人舒心:HR論壇,棲息穀,磨房。你有印象嗎?

深圳的愛與不愛

2014-2018年底,這段時間我離開了深圳。19年重回深圳創業,感覺深圳很多地方變了。很多地方還是原來的深圳。

變化:

一. 城中村空了很多。筆者在深圳有一棟自建房,位於坂田。早些年房子很少有空置的,基本空置出來,貼廣告在門口,1-2個小時既有人租掉。很多年輕人到深圳求發展。人員流動性很大。現在的深圳,即使是在疫情前,每棟樓都有空置的房子,少則1-2套,多的6-8套。

二. 城中村房價高,打工者租不起。很多農民房被改造成公寓。然後房價翻了一番。有人住進去後覺得划不來又搬回普通農民房,隨後農民房覺得憑什麼刷個油漆就那麼高,那麼高還有人租,於是紛紛漲價。隨意租的起的農民房也不那麼容易負擔的起了。打工者的生活成本上升,工資上漲不夠快,每個月能存下來的錢減少,深圳不那麼宜居了。

三. 車子的保有量越來越大。深圳的東西向交通有幾條大動脈,南北向的動脈太少。關內關外接口的漏斗型道路設計,每天在路上的擁堵時間增加。之前住在坂田,每天往返福田車公廟,那真是世界上最可惡的體驗,早出晚歸,你才能順暢。有時候真不是想那麼拼命工作,但是不早出不晚歸,時間全在路上了。地鐵通了以後,也不覺得好很多。關外關內2重世界。但奇怪的是,房價居然沒有特別大的差別。

四. 房價高,房貸重。15年以後剛需買房的,房貸普遍1.8萬-4萬5萬。生意好,還能負擔,生意差一點的都在頭痛家裡的開銷。家庭經濟很好的也換不起更大的房了。租房子的更加了,隨便一套三房在室內都要1.5-2萬了。老一點的小區,配套差的小區也要1萬左右。年輕人負擔則更重。

五. 創業者的辛苦。以前只要不犯法,沒有人管你。現在是隻要能管得著你,都來關注你。雖然說並沒有那麼不好,但是也覺得管理太多。費時費力。很多工作並沒有做到大家想要的上面去。

六. 就醫。我去年查處高血壓,身邊有幾個大醫院,網上預約很少能約到,往往要做很提前的準備才能掛到號。總期望醫院能充裕一點。但是很難。前年年底,社康醫院也沒有了,有些小病小醫的基本自己百度一下,找藥行買兩顆藥解決。

七. 學校。之前租我房子的一家人因為小孩讀書搬回老家發展了,他是IE工程師。另外一戶租戶小孩在深圳讀到初三,高中沒考上,整家回湖北發展了。聽說深圳的升學率不到50%。是因為完全沒有高中。但是深圳拼命引入一堆莫名其妙的大學,基本上都是給各個大學在深圳搞產業園,玩地產。筆者服務過的地大學就是如此。而基礎教育發展停滯不前。

來了就是深圳人。那個年代還沒有放開戶口,但是大家都有深圳是我家的感覺。開放而包容。

來了就是深圳人。這個年代開放了戶口,積分入戶,卻感覺很多地方融不進深圳。很多人想,還是回老家發展吧。

雖然都還在掙扎,但是除了一些觀念的差距,深圳能保持的優勢已經不多。交通和通信技術的發展,深圳真的應該再多點什麼,才能留住更多的人。不然我們次次吶喊,別讓“華為”們跑掉的時候,是多麼的心酸……


深圳的愛與不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