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天生:降薪、裁员省的是成本,失去的却是企业自信

一场疫情让各行各业进入到“冬天”,中小企业哀鸿遍野,迷茫、煎熬、举手无措等悲观情绪肆意蔓延,降薪、裁员渡冬的企业比比皆是……但也有企业化危为机、绝境铸剑,临危不乱、提振士气,通过内部管理变革,夯实当下,布局未来。

4月16日,佛山市鄱阳商会会长、欧陶科技董事长、《陶瓷信息》社长欧阳天生以《天生之道,战役锦囊》为题开展线上直播,结合欧陶科技不降薪、不裁员、在危机中寻找生机的经营实例,解读疫情下企业创势突破的路径,为中小企业发展分享经验、传递正能量。

欧阳天生:降薪、裁员省的是成本,失去的却是企业自信


欧阳天生:降薪、裁员省的是成本,失去的却是企业自信


他说,大浪淘沙,沉者为金,疫情是一场危机,更是一场转机。

以下为欧阳天生直播实录:


欧阳天生:降薪、裁员省的是成本,失去的却是企业自信


当前的疫情,概括起来是国际上一片乱象,国内经济开始复苏,很多企业迷茫无措。但我觉得,形势越艰难、未来越看不清的时候,越要把握商业的本质。

商业的本质是人心与人性。我的总结是“三心”,首先是树立企业家、老板的信心;二是面对挑战的时候,赢得员工的心,点燃员工的希望,激发员工的斗志;三是在艰难时期,赢得客户的心。

站在老板的角度,疫情初始,很多企业宣布裁员、降薪,我认为这其实是企业家不自信的表现。疫情不可怕,因为它总会过去,最可怕的是企业家、企业患上了“企业疫情”,忘记了商业的本质。

欧陶公司一直以来的做法是“文化温暖人心,机制驱动人性”。疫情爆发以后,我们给员工承诺:不降薪、不裁员,对于部分岗位,甚至还上调了薪资,第一时间给员工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为什么要赢得员工的“心”?员工对企业的爱,是员工潜力开发至关重要的动力。如果员工都能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都能设身处地地为企业着想,即使不降薪、不裁员,最后他们也能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

相反,如果员工整天担心自己被裁员,怎么可能会有饱满的斗志去面对客户。我相信真正优质的客户,绝不会选择一家没有自信、患有“企业疫情”的企业合作。所以,我觉得不裁员、不降薪既是给员工的承诺,也是企业自信的表现。

企业要活下去,不是简单地通过裁员降薪就能够做到的,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激发员工的斗志、点燃员工的希望,赢得员工的“心”。

举个例子,这次疫情下,学校无法开学,我们很多员工的父母又不在身边,面临上班后“子女无人带”的烦恼,我要求公司对员工做“摸底”,针对家中有子女上学、又无人照料的员工,可申请晚一个小时上班、早一个小时下班,同时欢迎员工把子女带到公司,并为他们提供线上上课的场地。

针对靠提成养家糊口的销售岗位员工,他们受疫情影响,可能会出现无法供车供房养家的情况,公司设立紧急基金,确保这部分员工的正常生活不受影响……这些举动,赢得了无数员工的“心”。


欧阳天生:降薪、裁员省的是成本,失去的却是企业自信


我们往往遥望远方而忽视了身边——老板往往只盯着客户,而忽视了员工以及企业内部看不见的成本管控。

从2月11日开始,欧陶公司旗下各大板块陆续复工,到2月下旬整个公司复工率达到100%,但当时不宜外出,我们就在公司内部群策群力,重点关注了成本和费用的管控。

我提出查看去年的成本费用,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跟财务经理对各项成本进行大致探讨,发现有30%的下降空间,于是让财务把2019年所有费用全部罗列出来,实行部门负责制,让各个部门的主管带领员工进行费用的节约研讨。

企业管理永远有拧不干的水分,我们当时定下5%的成本下降目标,但实际上做得好的部门,达到了20%的下降目标。

举一个物流运输费用的例子,欧陶每年有2000多万元的物流费用,我跟合作的物流公司交流探讨,了解到今年的油价跟去年相比下降超过20%,而油费占物流成本是30%,疫情期间高速公路取消的费用占物流成本的30%,前后一合计,今年物流成本基本降低了10%左右。也就是说,欧陶通过成本管控,可以降低200多万元的物流成本支出。

还有跟同行交流运输成本的管控情况,同行告诉我,他有个亲戚是承包车队的,专门帮他送货,按吨收费。而欧陶是回头车送货,两者价格居然也差不多。通过调整,在这个基础上,欧陶又能降低10%的物流成本支出。

通过这些案例,我得出一个结论:价格不是谈出来的,而是比出来的。同时,一定要专业,一定要更加透明。

有一次在江西出差,我发现这边有企业使用回头车APP,但是在我们的江西高安工厂却没有使用这类APP,找车渠道非常单一,于是我要求高安工厂的所有相关员工必须下载使用这类APP。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信息量更大;二是每个人的谈判水平不同,那么成交的价格也会不同;三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腐败,几千万元的费用由一个人掌控,跟很多人监督进行对比,产生腐败的概率要小很多。

因此,成本管控一定要群策群力,没有激发员工的潜能,就是最大的浪费。

欧阳天生:降薪、裁员省的是成本,失去的却是企业自信


前面讲了“看得见的成本”和“看不见的成本”,其实企业最大的成本是“客户的不信任”。在这个特殊时期,如何赢得客户的“心”?我的总结是三“意”:善意、敬意、诚意,三“用”:用心、用情、用诚(价值)。

善意——为客户提供最高性价比的产品,这是善意,也是通用模式。

敬意——像小米手机,做到让客户尖叫,让客户有惊喜感,这就是敬意。

诚意——躬身入局,把自己当成客户,将客户利益放在第一位。

举一个点菜的例子,我们带客人、朋友去用餐,有的饭店服务员一来就推最贵的菜,你点太多吃不完,不点又尴尬,这种饭店不会想去第二次;但有的服务员怕你点多了还主动提醒,这种饭店的服务让人感动,不仅自己想去,还想介绍朋友一起去。

第二种饭店的服务,看似让客人少点了菜,实际上增高了客人的光顾频率,或许还能得到客人的转发推荐,这背后的转换价值、口碑比点一桌子贵菜的回报要多得多。所以,一定要转化思想,从“利己”到“利他”。

中国有句话叫“一诚抵百术”,诚意还分主动和被动,鸡蛋从外面打破是食物,从内部打破是生命。比如在和客户谈价格的时候,每次市场原材料降价,欧陶都是第一个主动给客户降价;涨价的时候,每次都是最后一个给客户涨价。这能得到客户更多的信任。

再拿家装行业举反面例子。家装行业给人的印象是混乱、多坑。客户在做装修的时候,一定是反复比较、反复对照,唯恐合同与实际交付存在很大差异。这实际上是行业潜规则、整体不良形象,所以说行业的不良现象及潜规则就是给企业最大的成本。

还有人说,不管用什么方式都无法打动客户,客户只谈价格。原因是没有用心、用情,没有让客户理解到产品的价值,没有触及客户的需求痛点。

疫情爆发以后,我们用诚心关爱客户,在防疫物资最匮乏的时候,为客户送去口罩,虽然量不多、费用也不大,但却是真诚的关爱,是在“急客户所急”,让客户更愿意给我们订单。


欧阳天生:降薪、裁员省的是成本,失去的却是企业自信


在与客户交流链接方面,我更倾向于心与心的链接。同时,我把企业之间的交往分为五大类型:

交易型,更多的企业之间处于这一阶段,就是普通的买卖关系,甚至是不惜代价只为达成交易的一锤子买卖。

产品型,目前有很多企业正在做,但是产品型的不足在于价值太单一。

方案型,部分企业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能为客户提供多点价值。

温暖型,当前很多企业还没做到,可以相互成就,输出共同的价值观。

阳光型,即企业之间共同推动行业的进步、社会的进步。

欧陶公司在阳光型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我说过“行业的潜规则,就是企业最大的成本”,

而陶瓷行业,有两大潜规则:一个是佣金,一个是欠款。

很多时候,不给佣金就难办成事,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欧陶很多年前就提出要做阳光型企业,坦率来说,压力很大。

第一大压力来自企业内部,早期内部高层及业务员不能理解公司的战略意图,不是把心思放在用阳光型理念与客户的合作上,更多的是想着怎么游说我改变这一模式,我跟他们讲:“我知道很难,但一个企业要持续发展,就一定要走在阳光的道路上,走在康庄大道上,前期虽然很艰难,但后期我们一定会走得更远。”

第二是外部压力。这么多年来,我们的业务员受了很多委屈,也付出很多心血,甚至还有业务员睡在球磨车间,防止被做手脚的案例。但是今年很多业务员跟我说:“今年不同了,变得好做了”。这让我坚信:越是艰难时期,越是我们的优势,未来企业越来越难赚钱,也将倒逼企业在管理上越来越规范。

现在很多陶瓷产区都在推进“煤改气”,企业老板都在抱怨成本上涨。但我认为不需要抱怨,抱怨没有用,当前的要务是转换心态,坚信环保是未来大趋势,“煤改气”是增加成本买未来。通过我们企业在成本管控上的经验,我认为陶瓷企业在内部管理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内部激发员工潜力,通过挖掘员工潜力节约的成本,一定能够抵消“煤改气”带来的成本。

每一次危机,都将是市场格局的变化与重组,我们从来不抱怨,只思考未来应该怎么做。我相信,未来一定是美好的,顺着阳光的大道走,路一定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欧阳天生:降薪、裁员省的是成本,失去的却是企业自信


总结:

  • 疫情不可怕,“企业疫情”——失去人心最可怕。不管多迷茫、多艰难,一定要回到原点:赢得人心。
  • 人口红利的结束,意味着“人心”红利的到来。时代变了,企业家一定要把“心”经营好。每一次的苦难时期,都预示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与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 以客户为中心,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不放弃不抛弃,这是“剩者为王”的时代。
  • 马云说过:“今天很残酷,明天很残酷,后天很美好。”因此我们要与优质客户共同存活,活过今年,活过明年,后年就是我们的市场。
  • 企业不要抱怨,要以正确的心态去拥抱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以时间换未来,为企业转型发展提前布局。
  • 危机,是激发企业家精神,磨练领军人才,成就卓越企业的催化剂。疫情是一场危机,也是一场转机,只有从“心”出发,才能不浪费每一次危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