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為汽車產業鏈“去中國化”擔憂

觀車 · 論勢 || 不必為汽車產業鏈“去中國化”擔憂 | 中國汽車報

觀車 · 論勢 || 不必為汽車產業鏈“去中國化”擔憂 | 中國汽車報

自從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外資可能加速“去中國化”的言論就不曾停止過,近來更甚。原因是3月16日美國國家貿易委員會主任納瓦羅表示,白宮正在準備一項總統行政令,計劃將醫療供應鏈從中國等國家搬回美國,以降低對外國醫藥的依賴。近日,美國白宮經濟顧問庫德洛放言,美國人在中國開設的公司都應搬遷回美國本土,美國政府應予以相應支持。自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發生以來,美國總統特朗普就一直力推“製造業迴流”,還大幅減稅,但是“迴流”收效並不大,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特斯拉在上海建了獨資企業,哈雷摩托將部分製造業務遷往歐洲,蘋果的最大製造基地還在中國。

美國要遏制中國的發展,其種種做法都在意料之中。但由於上述兩種說法尚未變成正式政策,所以最終是否會正式出臺,收效如何,還要走著看。如果僅僅是在公共衛生產業這樣做,則與汽車業關係不大。

除了美國,最近日本政府也突然砸了一個實錘,讓人多少有點意外,外資“去中國化”、產業鏈外遷的憂思又熱了起來。4月7日,日本內閣會議通過一項規模空前、總額高達108萬億日元(約合7萬億元人民幣)的經濟刺激計劃,其中2435億日元(約合158億元人民幣)的財政資金將用於支持日本企業調整供應鏈佈局,消除供應鏈過度集中在中國的弊端。於是,很多人擔心日系汽車零部件企業可能會大量遷出中國。

德國汽車產業在中國最為樹大根深。德國政府日前作出的一項決定似乎讓“去中國化”又添“實錘”。有消息說,4月8日,德國聯邦政府決定修改《對外貿易和支付法》,旨在阻止遭受疫情打擊的德國關鍵企業被外資趁機收購。對此,有德國經濟界和時評人士認為,修法目標主要針對中國,甚至有人認為,這是德國與中國“脫鉤”的表現。

筆者覺得,“脫鉤”的說法過於誇張和牽強,接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不少德國企業被中國公司買走的教訓倒是真的。大疫當前,想起種種被動,德國人心裡最痛的應該不是口罩等公共衛生產品製造業,而是十幾年前無奈地看著一些企業被中國公司買走。畢竟,德國的呼吸機產業很強大,掌控著世界呼吸機產業鏈的核心環節,公民數量與病床、重症監護室之間的配比在全世界都名列前茅,所以這一次疫情在歐洲蔓延,德國顯得最為從容。

面對產業鏈“去中國化”的聲音,筆者想說的第一點是,應該換位思考一下這些國家的動機。日本人愛戴口罩,口罩消費量驚人。2018年,日本國內口罩供應量為11.11億個,進口量為44.27億個。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口罩需要排隊限量購買,一罩難求,暴露出公共衛生產業鏈的軟肋。而公共衛生危機應對能力如何,正是政府需要操心的大事。於是,日本政府才出了這個緊急政策,想補補漏洞。縱然口罩屬於“低能產品”,日本口罩企業把產能大量放在中國的局面也必須改觀,日本國內必須要有產能足夠的備份產業,以免再有疫情發生。

當然,對中國依賴度極高的一些汽車零部件、原材料等,日本也想把雞蛋放在幾個籃子裡。有消息說,因來自中國的零部件供應一度停止,日本國內的汽車生產線曾經減產29.3%,企業增加在中國以外購買或生產零部件以對沖風險的呼聲很高。就連任天堂的遊戲機、製造集成電路所用的氟化氫和稀土,也在尋找備份供應源的名單中。去年,氟化氫曾經讓韓國很受傷,可製造氟化氫的原料螢石主要來自中國;居家抗“疫”,遊戲機需求量暴增,二手的Switch在日本賣出了比新品高出5倍的天價。

筆者想說的第二點是,雖然現在各大工業國都有“修煉金鐘罩、封閉名門”的考慮,甚至於有“全球化收縮”、“強化經濟主導權”的論調,但市場體量、購買力、開放政策才是最主要的決定性因素,我們不必為“去中國化”過度擔憂。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新車市場,在這個從骨頭縫裡剔肉吃、存量競爭、品牌淘汰賽正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新歷史階段,不在現地生產,不強化現地研發,汽車企業會有競爭力嗎?僅僅這一條就會把外企牢牢地“釘”在中國境內。

第三點,儘管汽車產業不用過於擔憂“去中國化”,但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此前已經出現的因人工成本上升導致外資企業“去中國化”的步伐可能會加速,這確實會對中國經濟帶來傷害,因為它將給GDP、稅收和就業,甚至技術和管理經驗的溢出帶來負增量。有研究表明,在1995~2013年期間,外資和外資企業對中國GDP的貢獻率約為16%~34%,對中國就業的貢獻率約為11%~29%,是中國經濟發展不可忽視的力量。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出口額超600億美元,其中外資在華企業的出口額佔40%。還有消息說,目前中國共有10萬餘家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為全球的汽車生產貢獻了80%以上的汽車零部件。

雖然受疫情影響,產業鏈可能會有所波動,但各級政府正在籌謀良策,努力挽留外資,避免對國內產業鏈帶來大的衝擊。另外,凡事都有兩面性,外資零部件“去中國化”,也會給自主品牌企業創造更多的機會。不過歸根結底,打鐵還需自身硬,自主品牌還是要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不斷取得突破性成果。

观车 · 论势 || 不必为汽车产业链“去中国化”担忧 | 中国汽车报观车 · 论势 || 不必为汽车产业链“去中国化”担忧 | 中国汽车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