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平之戰秦、趙的交際入手,揭露陰險的秦國君臣

秦國在戰國時期,由於土地急劇向東擴張,其狼子野心人人皆知,被六國稱作“虎狼之秦”。山東六國感到西邊秦國的威脅,曾幾次合縱伐秦,但都以失敗告終。在戰國中期,六國的軍隊數量是秦國的十倍左右,可為何偏偏滅不了秦國呢?其中一部分原因在於秦國的君臣太陰險。如若三晉、楚、齊聯軍攻秦,秦國就用割地或者金錢的方式賄賂其中一兩個國家,退出盟約,退兵回國。山東六國之前或多或少都會有恩怨,秦國再派出使者揭開各國之前的恩怨,挑撥各國的關係,聯軍就會不歡而散。從這招就可以看出秦國君臣的陰險。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傷亡人數最多的一場戰役,戰敗方趙國四十多萬士兵葬身於長平。從戰國時期最慘烈的戰役長平之戰秦、趙的交際入手,揭露秦國君臣的陰險。

從長平之戰秦、趙的交際入手,揭露陰險的秦國君臣


長平之戰的背景


韓桓惠王九年,秦國佔領了韓國汾水一帶的陘城,在汾水一帶建造防線。過了一年,準備就緒的秦軍對韓國的軍事重鎮上黨郡發起猛攻,弱小的韓國根本抵禦不住秦國的攻擊。由於秦國惡名在外,上黨郡守自作主張,將上黨郡拱手讓給趙國,趙孝成王欣然接受了上黨郡十七座城邑。

秦國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攻打上黨,在即將攻下之際,趙國突然冒出來,不費吹灰之力接收了秦國耗費了大量心血的上黨。此舉直接觸怒了當時處於七雄中最強的秦國。到了戰國中後期,只有秦國欺壓他國,現如今竟然有一個國家突然跳出來直接對秦國叫板,秦國一怒之下直接發兵五六十萬,陳兵於長平,勢必要拿下上黨。

  • 秦昭襄王之所以發兵五六十萬勢必要拿下上黨,主要有以下兩點。


  1. 依據秦國原有的領土,再拿下居天下之中的上黨,就可以對山東六國任何一個國家直接出兵,蠶食土地。
  2. 到了戰國中後期,楚、齊兩個大國都已經被打殘,放眼山東列國,都沒有一個國家敢跟秦國對著幹。現如今跳出個趙國,明擺著佔了秦國便宜,身為當時最強的國家秦國,怎麼可能讓趙國爬在頭上,自損國威。


從長平之戰秦、趙的交際入手,揭露陰險的秦國君臣

上黨郡的地理位置


故意做樣子,將鄭朱待為上賓,迷惑各國


秦、趙雙方在長平對峙兩年多的時候,趙國糧食堅持不住了。秦國的國土遼闊,又擁有魚米之鄉巴蜀之地,還有法令鼓勵百姓生產,其生產力是趙國的三倍之多。反觀趙國,身處四戰之地,年年打仗的糧食虧損數目就不是個小數目,而且又沒有秦國那樣大力支持百姓生產的法令,其生產力遠遠落後於秦國。

面對糧食危機,趙孝成王心急如焚,召集大臣樓昌和虞卿商討對策。樓昌主張談和,而虞卿則主張派出使者向楚、魏求緩。在向楚、魏求緩的過程中,還可以迷惑秦國,讓秦國誤以為諸侯又要合縱。

由於趙國的糧食已經步入緊急狀態,如果派出使者出使楚、魏,請求支援,路途遙遠,起碼得有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楚、魏才能出兵。最終在平陽君的撮合下,趙孝成王決定派鄭朱出使秦國談和。

趙孝成王一派鄭朱出使秦國,虞卿直接放話“鄭朱,貴人也,入秦,秦王與應侯必顯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趙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則媾不可得成也”。《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鄭朱,貴人也”,並不是指他有富貴之相,此事必定能成,而是指鄭朱是個貪圖享樂,貪圖富貴的人。

從長平之戰秦、趙的交際入手,揭露陰險的秦國君臣

鄭朱劇照


鄭朱到達秦國之後,事情的走向完全按照虞卿的說法在走。鄭朱一到秦國,秦昭襄王便常常擺下隆重的宴會招待,對於鄭朱說的談和一事,態度始終搖擺不定,敷衍了事。而鄭朱也絲毫不急躁,反正在秦國好吃好喝,印證了虞卿的說法。

當時就是因為如果派使者向楚、魏求援時間太久,所以趙孝成王才會派鄭朱出使秦國談和。而鄭朱出使秦國卻久久沒有音信,讓身在邯鄲的趙孝成王心急如焚。秦昭襄王之所以將鄭朱奉為上賓,常常擺下隆重的宴席招待,是因為當時各國的使者都在秦國觀察秦、趙雙方的走向,還順便等待秦國勝利歸來,方便拍馬屁。秦昭襄王此舉完全是為了迷惑各國,讓各國誤以為秦、趙關係良好,徹底斷了趙國想要求緩的念想。

從長平之戰秦、趙的交際入手,揭露陰險的秦國君臣


離間計


廉頗駐守長平兩年之久,多次被秦軍擊敗,對於趙孝成王主動出兵的命令視而不見,因此趙孝成王對廉頗

產生了極其不滿的情緒。

廉頗將自己的命令視而不見,糧食又已經步入危急狀態,趙孝成王只能派遣鄭朱到秦國求和。鄭朱到秦國求和,無意之中向秦國的君臣釋放了一個消息,趙國已經快撐不住了。所以秦國厚待鄭朱,迷惑各國使者。緊接著應侯范雎派人到趙國的民間散佈謠言,“秦國怕的是馬服君的兒子趙括,廉頗老了不中用,快投降了”。再派人帶重金賄賂趙國的臣子,附和民間的謠言。

“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


秦國此舉含有賭的成分,畢竟秦國對趙括可以說是一無所知。之所以秦國決定賭一把,是因為廉頗拒不出戰實在太棘手了,只能出此下策。

年紀輕輕的趙孝成王對老將廉頗不聽命令,拒不出戰的行為早就感到不滿。在謠言的撮合下,決定派趙括替代廉頗。

其實,趙孝成王臨陣換將的想法並不單單只是謠言那麼簡單,還有前朝的瑣事。閼與之戰未開戰之前,趙孝成王的父親趙惠文王召集眾大臣討論閼與能不能救。廉頗斬釘截鐵的說閼與不能救,然而趙括的父親趙奢說能救,最終趙奢在閼與大敗十幾萬秦軍,威震諸侯。閼與之戰的情形跟現在的長平之戰有幾分相似,對戰的同樣是秦軍,同樣是廉頗覺得不能戰。趙孝成王因此對趙奢的兒子趙括給予厚望,希望他能夠再續他父親的傳奇。

從長平之戰秦、趙的交際入手,揭露陰險的秦國君臣


暗中換將


趙國臨陣換將的消息鬧得沸沸揚揚,人人皆知,消息傳入秦國君臣的耳中。秦國君臣得知離間計奏效之後,陰險的秦昭襄王派遣手中的“王炸”白起到達長平前線。

秦昭襄王派遣白起到長平前線的做法跟趙孝成王派遣趙括到長平前線的做法完全不一樣。趙孝成王沒有做任何保密工作,趙括替代廉頗的消息人人皆知。而秦昭襄王暗中命令白起前往長平前線,白起到達長平前線之後,下令“誰敢洩露武安君白起到達前線替代原來統帥王齕的消息,斬!”。

趙括對於秦軍換了統帥的事情,渾然不知,依舊以為他的對手是和他年紀差不多大的王齕。正是因為年紀的問題,助長了趙括自大的心理,長平之戰完全被白起牽著鼻子走。

先是被引蛇出洞——再被佔領石長城防線,斷掉後路——再被分割主力部隊和輜重部隊,失去糧食——陷入困境前後包圍,趙括戰死,四十多萬趙軍投降——四十多萬趙軍,被白起活埋於長平,趙軍敗得一塌糊塗。

從長平之戰秦、趙的交際入手,揭露陰險的秦國君臣

長平古戰場遺址


總結

在戰國時期那樣的大分裂時代,秦國君臣的陰險何嘗不是一種聰明的表現。《孫子兵法》的創作者孫武曾說過,“兵者,詭道也”。在戰國時期那種爾虞我詐的時代,誰能夠將“詭道”這兩個字運用起來,誰就能夠將對方置之死地。也正因秦昭襄王和應侯范雎超過常人的陰險,秦國才會在秦昭襄王時期,將當時所有能夠獨自與秦國抗衡的強國全部打殘,造成了戰國後期秦國一家獨大的局面,給秦始皇嬴政兼併六國奠定了結實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