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风采,屹立在戏曲百花园中的易俗社,有着怎样的文化背景?

秦腔风采,屹立在戏曲百花园中的易俗社,有着怎样的文化背景?

辛亥革命后,以李桐轩、孙仁玉等人为首的陕西籍同盟会成员认为“人民知识蔽塞,国家无进步之希望”,便决定“组织新戏曲社,编演新戏曲”,以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在李桐轩、孙仁玉等人的募捐筹备下,1912年7月1日,一个将戏曲教育与演出相结合的新型秦腔艺术团体——易俗社在西安成立。时至今日,已经走过百年历程的易俗社依然屹立在戏曲百花园中。

秦腔风采,屹立在戏曲百花园中的易俗社,有着怎样的文化背景?

易俗社创建伊始便设立有干事部、评议部、编辑部(负责编写剧本)、学校部(指导学生的文化学习)、排练部等机构,并严格执行全体同仁民主拟定的《易俗社章程》等各项大小规章制度。易俗社对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很重视,学生入社先学小学课程,再上文史进修班,学习文史、音乐、书法等课程,经考试合格后,才能毕业(学生的文化考核由陕西省教育厅管理)。

秦腔风采,屹立在戏曲百花园中的易俗社,有着怎样的文化背景?

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戏曲专业教育交又进行,经过6年的系统训练,颁发给考核合格者戏曲专科毕业证书。易俗社从创建以来便致力于新戏的编写,并以李桐轩制定的《甄别旧戏草》为理论指导,编辑部先后汇集了李桐轩、孙仁玉、王伯明、范紫东、高培支、封至模等几十位具有民主思想和文学修养的文人雅士、编剧大家,出自这些剧作家的大手笔也都由易俗社搬上舞台,秦腔舞台面貌为之一新。

秦腔风采,屹立在戏曲百花园中的易俗社,有着怎样的文化背景?

据统计,1912-1949年期间,易俗社共编演了《三滴血》、《软玉屏》、《翰墨缘》、《三回头》、《柜中缘》、《看女》、《镇台念书》、《夺锦楼》、《庚娘传》、《一字狱》、《双锦衣》、《山河破碎》等七百余部大小剧目,这在中国戏曲史上也是惊人之举。易俗社聘请了陈雨农、赵杰民、党甘亭、唐虎臣、李云亭、刘立杰、高天喜、王观登等秦腔界的名家名师前来执教,先后招收15期学生,为秦腔培养了近千名专业演员。

秦腔风采,屹立在戏曲百花园中的易俗社,有着怎样的文化背景?

将文化教育、戏曲训练、演出实践结合一处,创作演出了大量优秀剧目,为秦腔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易俗社的“移风易俗”之举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1924年,我国大文豪鲁迅先生到西安讲学,先后五次观看易俗社演出的《双锦衣》、《大孝传》、《人月圆》等剧目。鲁迅先生为了对易俗社在12年间所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他在临行之际为易俗社亲笔题词“古调独弹”,并慷慨捐出50块银元,以帮助易俗社解决经费困难问题。

秦腔风采,屹立在戏曲百花园中的易俗社,有着怎样的文化背景?

时至今日,鲁迅先生题写的“古调独弹”匾额依然悬挂在易俗社剧场前厅,成为那段时光的永久纪念。新中国成立后,易俗社由政府接办,得以延续,并在之后的岁月中多次进京演出,所排演的《三滴血》、《游西湖》、《游龟山》、《西安事变》、《柳河湾的新娘》等剧目享誉全国。2012年,与莫斯科大剧院和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的易俗社迎来了百年华诞,易俗社得以生存百年,也是我国戏剧史上的一大奇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