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風采,屹立在戲曲百花園中的易俗社,有著怎樣的文化背景?

秦腔風采,屹立在戲曲百花園中的易俗社,有著怎樣的文化背景?

辛亥革命後,以李桐軒、孫仁玉等人為首的陝西籍同盟會成員認為“人民知識蔽塞,國家無進步之希望”,便決定“組織新戲曲社,編演新戲曲”,以達到“移風易俗”的目的。在李桐軒、孫仁玉等人的募捐籌備下,1912年7月1日,一個將戲曲教育與演出相結合的新型秦腔藝術團體——易俗社在西安成立。時至今日,已經走過百年曆程的易俗社依然屹立在戲曲百花園中。

秦腔風采,屹立在戲曲百花園中的易俗社,有著怎樣的文化背景?

易俗社創建伊始便設立有幹事部、評議部、編輯部(負責編寫劇本)、學校部(指導學生的文化學習)、排練部等機構,並嚴格執行全體同仁民主擬定的《易俗社章程》等各項大小規章制度。易俗社對學生的文化知識學習很重視,學生入社先學小學課程,再上文史進修班,學習文史、音樂、書法等課程,經考試合格後,才能畢業(學生的文化考核由陝西省教育廳管理)。

秦腔風采,屹立在戲曲百花園中的易俗社,有著怎樣的文化背景?

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戲曲專業教育交又進行,經過6年的系統訓練,頒發給考核合格者戲曲專科畢業證書。易俗社從創建以來便致力於新戲的編寫,並以李桐軒制定的《甄別舊戲草》為理論指導,編輯部先後彙集了李桐軒、孫仁玉、王伯明、範紫東、高培支、封至模等幾十位具有民主思想和文學修養的文人雅士、編劇大家,出自這些劇作家的大手筆也都由易俗社搬上舞臺,秦腔舞臺面貌為之一新。

秦腔風采,屹立在戲曲百花園中的易俗社,有著怎樣的文化背景?

據統計,1912-1949年期間,易俗社共編演了《三滴血》、《軟玉屏》、《翰墨緣》、《三回頭》、《櫃中緣》、《看女》、《鎮臺唸書》、《奪錦樓》、《庚娘傳》、《一字獄》、《雙錦衣》、《山河破碎》等七百餘部大小劇目,這在中國戲曲史上也是驚人之舉。易俗社聘請了陳雨農、趙傑民、黨甘亭、唐虎臣、李雲亭、劉立傑、高天喜、王觀登等秦腔界的名家名師前來執教,先後招收15期學生,為秦腔培養了近千名專業演員。

秦腔風采,屹立在戲曲百花園中的易俗社,有著怎樣的文化背景?

將文化教育、戲曲訓練、演出實踐結合一處,創作演出了大量優秀劇目,為秦腔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易俗社的“移風易俗”之舉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1924年,我國大文豪魯迅先生到西安講學,先後五次觀看易俗社演出的《雙錦衣》、《大孝傳》、《人月圓》等劇目。魯迅先生為了對易俗社在12年間所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賀,他在臨行之際為易俗社親筆題詞“古調獨彈”,並慷慨捐出50塊銀元,以幫助易俗社解決經費困難問題。

秦腔風采,屹立在戲曲百花園中的易俗社,有著怎樣的文化背景?

時至今日,魯迅先生題寫的“古調獨彈”匾額依然懸掛在易俗社劇場前廳,成為那段時光的永久紀念。新中國成立後,易俗社由政府接辦,得以延續,並在之後的歲月中多次進京演出,所排演的《三滴血》、《遊西湖》、《遊龜山》、《西安事變》、《柳河灣的新娘》等劇目享譽全國。2012年,與莫斯科大劇院和英國皇家劇院並稱為“世界藝壇三大古老劇社”的易俗社迎來了百年華誕,易俗社得以生存百年,也是我國戲劇史上的一大奇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