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从舞台到荧幕,百年变迁只为一声喝彩

戏曲文化在中国人民心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但依然有很多年轻人去传承传统文化,说到底戏曲文化,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对它有着根植于内心的深厚情感,

在几千年的朝代更迭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戏曲文化逐渐形成由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

戏曲发展史


戏曲——从舞台到荧幕,百年变迁只为一声喝彩


在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20世纪上半叶是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极其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戏曲艺术就像是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百家争鸣、名家辈出、流派纷呈、班社众多、竞争激烈、飞速发展的时期。


戏曲——从舞台到荧幕,百年变迁只为一声喝彩


而民国时期是中国戏曲艺术最后一个大放异彩的时代,在那个政权更迭,社会动荡的年代里,各种文化、思想相继滋生。那个时候很多人将家国哀思寄情于戏曲,在埋头整理古旧的同时,也对很多传统剧目进行了与时俱进的改良。


戏曲——从舞台到荧幕,百年变迁只为一声喝彩


可二十世纪之后,戏曲逐渐淡出了大众视野,除去外来文化冲击之外,还有戏曲本身亘古不变的表现形式和传统文化内容,因为大多数戏曲内容讲述的离现代生活较远,所以很难引起现代人的共鸣。

如今无论是渗透着古典西方文明的歌剧,还是汇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戏曲,都自发地将影视作为当今社会传播的方向,但这并非是一条平坦的道路,从电影诞生之日起,历代艺术家们就从未停止对电影与戏曲的研究,但是一块幕布终究没有一个舞台的吸引力大,随着舞台的消失,很多角儿们也没有了其用武之地。

戏曲走进荧幕


戏曲——从舞台到荧幕,百年变迁只为一声喝彩


1905年,《定军山》上映,这是中国戏曲电影诞生的标志,也是中国电影诞生之时,随后,陈凯歌和张艺谋两位导演的《霸王别姬》、《活着》都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它们不仅有文化底蕴和史诗色彩,同时还有艺术观赏价值,京剧和皮影这两种传统文化在这两部电影中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电影《霸王别姬》中最夺人眼球的就是京剧的造型艺术:程蝶衣身着锦衣霞帔,头戴虞姬凤冠,手里拿着红绸宝剑;段小楼则是黑白脸谱,身着霸王战袍,头顶将冠,电影一开始就给了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这也让不了解京剧的观众对京剧更加的好奇。


戏曲——从舞台到荧幕,百年变迁只为一声喝彩


其实戏曲辅佐叙事,见证了各个时代的风云,成就电影史诗性。中国戏曲强调“千斤白,四两唱”,足以证明念白在戏曲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就拿《霸王别姬》中的念白来讲“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师父削去了头发,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这句词贯穿整部电影,同时也代表程蝶衣心理转变,令人印象深刻。


戏曲——从舞台到荧幕,百年变迁只为一声喝彩


而戏曲走进荧幕这条路上一直有人在行走,2020年播出的《鬓边不是海棠红》让很多年轻观众再次看到戏曲,了解梨园文化,很多人都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熬夜看黄晓明的剧,看来演员遇到一个好角色是老天赏饭吃。

有些人说这部剧碰瓷《霸王别姬》,甚至上升到演员身上,或者是戏曲本身。不好意思,请问您读过霸王别姬吗?如果什么都不懂,看了一张图就觉得是霸王别姬了?那您分得清穆桂英虞姬和杨贵妃吗?其实说到底,不要为了黑而黑。


戏曲——从舞台到荧幕,百年变迁只为一声喝彩


戏曲——从舞台到荧幕,百年变迁只为一声喝彩


戏曲——从舞台到荧幕,百年变迁只为一声喝彩


戏曲——从舞台到荧幕,百年变迁只为一声喝彩


戏曲——从舞台到荧幕,百年变迁只为一声喝彩


看到豆瓣上一水的一星评分,真的不太懂各位观众到底想要看什么。

虽然这是部耽改剧,但不得不承认,这部剧为弘扬戏曲文化做出了贡献,剧中很多细节都值得大家细品,而尹正饰演的商细蕊可以说是越看越妙,表面上是一根筋的二愣子,但是上了台比谁都认真。

平日说的是戏文,台上说的却是人生。


戏曲——从舞台到荧幕,百年变迁只为一声喝彩


剧中有个细节不得不提,就是商细蕊在庙里听到“小干妈”时,立刻应了一句“儿子答允吓”。

随后又补了一句“真够浪的。”


戏曲——从舞台到荧幕,百年变迁只为一声喝彩


如果不是了解戏曲的人,可能看的一头雾水,以为只是想表达商细蕊对戏的敏感。

其实这几句词出自《双摇会》(《二美夺夫》):

士人李某娶两妻,其妻虐待次妻,李归,宿次妻房中,妻知而吵闹,殴打次妻;邻居二人来家解劝,商定各占半月,又用摇会之法,平分一月为上半、下半。

说白了就是赌大小,分一个睡老公的日子。

有兴趣的可以去搜着听一听,这曲子的词确实“够浪”。

所以才会有商细蕊后面那句“真够浪的”。 不自觉接了戏词,接完以后后悔菩萨面前不庄重,商细蕊的小小心思都写在脸上了。


戏曲——从舞台到荧幕,百年变迁只为一声喝彩


看了《鬓边不是海棠红》,其实还能让人了解一个关于戏曲的文化,那就是“角儿”

成为角儿的心路历程


戏曲——从舞台到荧幕,百年变迁只为一声喝彩


什么是“角儿”?

“角儿”当是来源于“脚色”(亦作“角色”)一词。

“脚色”进入戏剧大概在元明之际。这个词在宋元时期本指履历档案,后为伶界引用。

现如今,角儿和角色不是一码事,角色指的是剧中人物,而角儿是指演员凭借个人剧艺水平和能力得到观剧者认可进而喜爱,并享誉著名者。角儿是扮演角色的演员,故而说捧角儿是可以的,但捧角色就不像话了。


戏曲——从舞台到荧幕,百年变迁只为一声喝彩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哪个剧中角儿多,流派纷呈,哪个剧中就繁荣兴旺,中国目前有二百多个剧种,京剧在百家中堪称魁首,最具代表性。近百年以来,京剧发展迅猛,群星灿烂,名角儿辈出,可以说角儿是剧团剧种的领军人物,这一点在《鬓边不是海棠红》中也有表现。

一般角儿们都是技艺精湛、傲视群雄自不待言,有票房价值,能凝心聚众,一呼百应。


戏曲——从舞台到荧幕,百年变迁只为一声喝彩


很多捧角儿的都是大户人家,除了捧角儿家,还有“捧角儿嫁”,就是说年轻的阔家小姐也会捧角儿,有人便戏称她们在“捧角儿嫁”,意指她们捧角儿有其他想法。

梅兰芳先生早年就遇到一位,民国初年梅先生在东安市场吉祥园演出,有一位官家小姐每日都要到场观看,回家后便得了相思病,有一日,这位小姐突入后台,非要见梅先生,管事的就叫来了警察,此女还是不死心,还说道:“我早已想好,一定要嫁给梅郎,不知梅郎心思如何?”,旁人听闻劝道:“梅老板已经成婚。”,该女回答:“我早知道他有妻子,若梅郎肯娶我,作妻作妾我都不计较!”


戏曲——从舞台到荧幕,百年变迁只为一声喝彩


不过,梅先生并没有见她,最后还是警察强行把她送回了家。

后来听人传闻,这位小姐患相思病而卒。

执着,是角儿的境界,正所谓“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目标明确,意志坚定,才能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而有些从艺者,把艺术当做牟利的手段,眼睛只盯着名利,那是成不了大角儿的,赚的了一时的钱,赚不了一世。


戏曲——从舞台到荧幕,百年变迁只为一声喝彩


捧角儿,说到底,角儿是根本,但其中剧艺也是根本,本领过硬的角儿才有得捧,所谓的捧只是锦上添花,绝对不能指望着捧出个化腐朽为神奇。

结语

其实将戏曲搬上荧幕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影视作品通过其独特技法和语汇所达到的美感与视觉冲击,在很多时候是戏曲本身多难以达到的,而戏曲固有的程式化基本元素又是戏曲的精髓,这不能丢失。

所以保留戏曲精髓,利用镜头语言进一步突出剧情和塑造人物,让观众在看剧看电影的过程中了解中国戏曲,是一种很好的传递方式。


戏曲——从舞台到荧幕,百年变迁只为一声喝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