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iBook: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Book系列和小飛機系列有荒唐的可維護性能,尤其臭名昭著的還是iBook全系列。光鮮亮麗的背後,如果你要為這些機型更換一個硬盤,這種最基本的操作你需要多長時間?看本文就略知一二。


概述

這段時間以很便宜的價格收來了四臺iBook 12寸,分別為G3/800,G3/900,G4/1.0,G4/1.33;最終G4/1.0淪為了配件機,成全了其他的三臺。我曾總結過這種筆記本電腦最容易損壞的五個部件:硬盤、鍵盤、光驅、屏幕、喇叭,這些機器收到當然也是有損壞的,基本上已經拆了個遍,換屏兩次,換硬盤三個。總體來說,G3是比G4更好拆一些的,因為G3無需拆卸背面的鋁皮,也無需注意光驅托盤處的幾個位置刁鑽的螺絲。至於換屏,難度基本相當。本文以G3/900的更換硬盤流程為例。

iBook系列的內部設計,需要關注的三個關鍵詞就是:前後需要同時拆卸,大量的螺絲和膠帶固定、大量的卡扣。螺絲將一層一層的內部組件結合在一起,因為方向各有不同,需要從C殼和D殼同時下手。機器裡大量使用不同直徑的螺絲,大量的螺絲位容不得半點錯誤,否則影響之後的安裝。機器裡大量使用膠帶,固定裸露的排線和各種零碎的組件。最恐怖的是卡扣,因為陳年的緣故,卡扣不但難以撬開,還容易損壞,讓這些電腦幾乎變成「一次性電腦」。

拆卸D殼

先拆卸D殼上所有目視可見的螺絲。三個角落上的螺絲隱藏在腳墊下,需要先撬開。D殼上三個清晰可見的螺絲也可以拆下。捏住電池周圍的框架然後往起抬,就可以拿下一角的卡扣。用撬棍撬開電池倉內的卡扣。

蘋果iBook: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蘋果iBook: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使用撬棍向外翹機殼一整圈,斷開卡扣,然後提起D殼。直接翹D殼容易讓卡扣斷裂,讓電腦變成一次性電腦。每一個卡扣都很關鍵,任何一個卡扣斷裂都會讓正面觀感出問題,不嚴絲合縫的同時電腦當然也會有鬆動感。如果你沒有撬棍,就不要嘗試。這整個過程需要巨大的耐心和細心。

蘋果iBook: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蘋果iBook: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蘋果iBook: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一整圈後,一張莫名其妙的鋁皮出現在眼前。翹變形鋁皮是正常操作,回頭可以暴力窩回去。鋁皮的背後應就是主板。拿下幾個面朝D面固定C殼的螺絲,特別要注意兩處位置刁鑽的螺絲:一處隱藏在光驅上方,擰下容易擰上難;而電池倉框架上的兩個螺絲則容易被忽略,忘記拿下這處螺絲,極易導致電池倉處框架斷裂,之後無法固定C、D殼和電池,後果非常嚴重。

蘋果iBook: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蘋果iBook: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如果你在拆卸G4,這一步需要拿下整個背面的鋁皮,裸露主板背面,然後拆下電源板以便之後的C殼拆卸。包括幾個排線也需要拿下。G3則無需拆卸這張鋁皮,節省至少半小時,真是謝天謝地。

拆卸C殼

先把可見的組件拆去,例如鍵盤(只需要兩個卡扣),AirPort卡(只需要提起拉手),觸摸板(排線)和四個顯而易見的螺絲。接下來當然又是卡扣,但C殼的卡扣拆卸的確比D殼容易。用撬棍重新過一整圈,拿下整個C殼。尤其要注意電池框架處,不能導致主結構斷裂,否則會造成嚴重後果。然後斷開剩餘的排線——靠上方的是電源鍵,下方的是喇叭。如果你的喇叭壞了只需要拆到這一步就可以更換喇叭或C殼了,喇叭也是很容易壞的一個組件。

蘋果iBook: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蘋果在排線的固定上大量使用了膠水,由於陳年的緣故,你可能會感受到一股孜然的異味撲面而來。這個異味是蘋果電腦專有的,ThinkPad因為很少使用膠帶膠水,基本上沒有這個問題。這個味道可以被形容為「煙火氣」,「孜然」,或「燻肉味」。這個味道出現在食物上還好,但如果它不出現在食物上,它便是令人作嘔的。要蓋掉這個味道很容易,之後我們會使用膠帶把它重新貼死。

蘋果iBook: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徹底拿下C殼後又是一張莫名其妙的鋁皮。先拿下膠帶,再拿下螺絲,最終撬開卡扣。右下角就是上文提及容易斷裂的電池框架。

蘋果iBook: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這些散發著臭味、令人作嘔的膠帶一定要拿下。

蘋果iBook: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蘋果iBook: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撬開的過程中可能會把鋁皮翹變形,雖然要儘量避免但鋁皮可以施加反向的力使它復位。如果你夠耐心可以慢慢把它全部提起來,整個過程需要20分鐘左右。G4 iBook在這一步上大同小異,C面鋁皮當然都是要拆下的,G4依然比G3更難一些,但它們都是4種14個螺絲帶卡扣和膠帶。

蘋果iBook: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更換硬盤和安裝系統

直到現在,你才終於能對主板為所欲為了。你依然可能可以感受到撲面而來令人作嘔的孜然味,所以建議先把可見的所有膠帶都清理一下,換成普通的膠帶。

蘋果iBook: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蘋果iBook: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直接定位到左下角的硬盤,拿下IDE線纜。由於螺絲基本上已經清空了,直接提起硬盤,拆下四周的固定安裝到新硬盤上然後安裝回原位即可。安裝硬盤一定要安裝四周的固定螺絲,否則硬盤與主板產生磕碰,會有不好的結果。

蘋果iBook: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如果你要試機,把C殼上方的第一個排線插上就可以用開機鍵了。

蘋果iBook: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在復原本機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螺絲位和螺絲的種類。螺絲位是已經安排好的,在不合適的步驟擰錯,會導致之後的某一步擰不上。使用不合適的螺絲,會導致不能良好固定。不要偷懶不擰任何一個螺絲或不安裝鋁片,此時的電腦實際上已經除去大部分螺絲,處於散架的狀態,要拿下主板都是輕而易舉的。記得把膠帶也都貼上貼死,固定排線。否則可能會因為排線亂竄而無法安裝某個特定的組件。

蘋果iBook: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整個過程耗時2小時,只是更換了一個硬盤。

如果要讓我為古董蘋果電腦的可維護性排個序,我倒是總結了個簡單的規律:越老的(界限一般是喬布斯回到蘋果前後,喬回到蘋果之前,都明顯看得出來是認真考慮了可維護性的), 定位越高的(Power Macintosh,PowerBook),越容易拆,可維護性越強;反之,越新的(喬回到蘋果之後),定位越低的(iBook、iMac、eMac這種低端機型)則是各種反人類設計,諸如刁鑽的卡扣,大量的螺絲,膠布和膠水。一個例外則是Mac mini G4,這個便宜又實用的小機器反倒是很容易拆,我拆過兩臺,幾乎都是徒手。這貨還可以跑各種系統各種騷操作,當然還有夠用的性能所以我很推薦。



請在知乎、B站等其他平臺關注我的同名賬號。

本文發表時間:2019年10月19日於我的個人站點(paizhang.inf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