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為何要寫《石壕吏》他的目的是暴露還是同情

石壕村,現在叫幹壕村,在今河南省陝縣東七十里處。

乾元元年(758)和乾元二年(759)這兩年,杜甫的生活上有兩件重大的事件。

杜甫為何要寫《石壕吏》他的目的是暴露還是同情

一件是乾元元年杜甫從朝廷的朝官左拾遺貶為地方官華縣的司功;一件是,第二年,即乾元二年二月到四月,唐軍九節度使圍剿鄴城的史思明失敗,《資治通鑑》的記載說唐軍:“甲仗十萬,唯存三千”。洛陽也落在史思明手中。東京洛陽失陷,洛陽城內一片混亂,洛陽刺史逃跑,唐軍士兵也違反軍紀大肆搶劫,老百姓四處逃散,哀鴻遍野。

杜甫就是從這樣的洛陽向華州走來,經過河南的新安、陝西的陝縣石壕吏、和陝西的潼關,一路都是悲。

杜甫於此年七月辭官,離開長安奔赴秦州最後流落四川。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唐肅宗在取得了奪得長安和洛陽兩京的巨大勝利以後,除了慶功封賞大臣,就是清理了一批“南朝人”,杜甫就是其中之一。

什麼叫“南朝人”?這是唐肅宗底下一幫人的一次黨派分裂的一個名詞。

我們知道,天寶十四年爆發了安史之亂,天寶十五年六月,安祿山攻破潼關,唐玄宗就倉惶逃到四川,半路發生“馬嵬坡事變”,唐玄宗和兒子李亨分開。

杜甫為何要寫《石壕吏》他的目的是暴露還是同情

李亨與老爸分手北上一個月後,到今天的寧夏靈武這個地方,就自己稱帝,改唐玄宗的年號“天寶”為“至德”。一個新的時代開啟。

唐肅宗尊唐玄宗為太皇上。而逃亡在西南四川的唐玄宗還不知道李亨已經稱帝,就在自己的朝廷,以皇帝給太子的口吻,發佈了一個朝廷的重大戰略決策,希望李亨堅決執行。

可是,唐玄宗的“中央”文件還沒到唐肅宗手中,唐肅宗李亨給唐玄宗稱帝的“中央文件”,卻先期到達唐玄宗手裡了。唐玄宗一看這情況,就承認唐肅宗稱帝,還派人把象徵皇帝權利的玉璽交給了兒子李亨。

這樣,在唐王朝與安祿山叛軍鬥爭的重要時刻,終於有了新的領導核心,給全國人民的鬥志以極大的鼓舞。可以團結一心,徹底打擊安祿山叛亂勢力了。

四方節度使也向李亨集中,例如郭子儀、顏真卿也來到唐肅宗身邊了。

杜甫為何要寫《石壕吏》他的目的是暴露還是同情

杜甫聽到這個消息以後,也是心情非常振奮,他把一家人安排在鄜州(今天的陝西富平縣)的羌村以後,就去尋找唐肅宗了。

還好,杜甫千辛萬苦,還差一點被叛軍俘虜,總算是在至德二年(757)的四月,找到了唐肅宗。唐肅宗就給了他一個左拾遺的官。可是,剛上任兩個月的杜甫,就惹上得罪唐肅宗的事兒,被唐肅宗很客氣地勸他可以探望妻子一次,省得看見他煩。

杜甫北征500多路程,從陝西鳳縣徒步到鄜州探家。然後到十月時,唐肅宗收復了長安和洛陽。杜甫也回到唐肅宗身邊,繼續做他的左拾遺。

第二年,就是乾元元年(758),朝廷為了慶祝收復兩京的偉大勝利,唐肅宗封賞了很多人,包括犯嚴重錯誤的人都有升遷。

但是,杜甫一毛錢的封賞也沒有,還把他從朝廷給貶官到了地方。

杜甫為何要寫《石壕吏》他的目的是暴露還是同情

與杜甫一起貶官的官員也不少,這些人主要被認為是“南朝人”,就是唐玄宗的勢力。

而跟著唐肅宗在靈武稱帝的一些人,都佔據了重要的地位,這就是唐肅宗對唐玄宗勢力的一次大防範和清洗。

實際上,唐肅宗真的很錯誤,這是一次唐王朝內部的分裂。

杜甫從朝廷貶官到華縣這個地方,他就去華縣任司功一職。在這個崗位上,杜甫幫助華洲刺史處理一些政務工作,還提出了《進滅殘寇形勢圖狀》,發表了杜甫對安史之亂叛軍鬥爭的建議。

第二年,就是乾元二年(759)二月,杜甫擇暇回老家偃師陸渾莊一次,大約一兩個月後,從洛陽西行華州,一路走過幾個地方,如河南的新安縣、陝西陝縣的石壕村和陝西的潼關縣。

每經過一個地方住宿,杜甫都要習慣性的寫詩,這一路寫詩林林總總六篇,合起來就是著名的“三吏三別”。這些詩是安史之亂以後,唐朝迅速衰落哀鴻遍野的見證。

《石壕吏》就是這些現實主義詩作中的詩篇之一。

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別”中第二篇《石壕吏》這首詩的背景是,唐軍在收復兩京以後,以集中兵力的方式,試圖圍殲盤踞在鄴城的史思明,但是,這次作戰好像天時不利,忽然狂風大起,飛沙走石,唐軍潰不成軍,十萬人馬,最後只有三千人敗退回來,而且還有一個節度使投降到史思明的叛軍中去了。

唐軍經過這次作戰也損兵折將,大傷元氣,兵源奇缺,戰鬥力需要補給,所以,徵兵很難,這就不免要發生強制徵兵的情況。

杜甫在由新安縣西行途中,走到陝縣的石壕村投宿,遇到吏卒深夜捉人的一幕,於是就其所見所聞,寫下《石壕吏》這篇不朽的詩作。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杜甫寫的這首《石壕吏》,深刻揭露了戰爭的殘酷和抵抗史思明叛軍的嚴峻形勢:一方面唐軍為反擊安史之亂叛軍,人民已經付出慘痛代價,例如,老婦的三個兒子,都去為國參戰,有的還已經捐軀,但是,戰爭仍然沒有結束,而且越來越困難了。例如,徵兵困難,居然老婦不能作為士兵打仗,還得馬上要去為士兵準備做一次早飯。

杜甫為何要寫《石壕吏》他的目的是暴露還是同情

另一方面,如果沒有人參加戰鬥,全民動員,怎麼打敗安祿山的殘餘勢力?

我們從杜甫的這首詩看的很清楚:雖然這是非常艱難的選擇,老婦還是在石壕村答應了官吏的命令,準備去幫助唐軍按時為戰士做一次早飯,盡一點抗戰的綿薄之力。

詩人用藝術概括的手法,高度戲劇化的描寫徵兵的良苦用心和無奈的強制。例如,徵兵選擇的時間是家家戶戶熟睡的凌晨,徵兵的地點是入戶,這是平時最忌諱的時間和地點,因此,我們看到了徵兵的非常難度。

我們再看徵兵的對象:是兩個老人,一個哺乳的婦女:可見可供招募的兵源已經枯竭了!唐代徵兵是有原則的,那就是不能把一戶人家的壯年都招去打仗,必須有一人種地,發展生產。

但是,我們從《石壕吏》看到的是,這一戶人的壯丁全部參軍了,而且,一個兒子剛剛來信說:兩個兒子已經在鄴城戰鬥中犧牲!按理,這是一個需要撫卹的烈士家庭,但是,”吏“非常殘酷,根本不理睬這個破碎家庭的痛苦,仍然要求他們出人打仗。

無奈之下,老婦只好犧牲自己,保護老翁。為什麼杜甫沒有描寫老翁去參戰,而是老嫗去了呢?因為,老嫗是婦女,有可能被退回來,而老翁去了,真的就有去無回了。

杜甫描寫的故事是不是完全真實?我們從如此多的巧合來看,敵人應該不是一家人的故事,但是,卻是實實在在,千家萬戶都要面臨被徵兵的現實。

杜甫寫的“三吏三別”是一組詩,總體來說,是揭露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記錄了歷史現實,抒發了杜甫對人民的同情。這個立場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例如《新安吏》是詩人在新安的大道上看到官兵抓捕“中男”充軍的情景,詩人一方面揭露了統治階級不顧人民死活強抓兵丁的殘暴,一方面也肯定了平叛戰爭的必要性,所以才對應徵者作了一番勸慰:“送行勿泣血,僕射如父兄。”

《新婚別》寫了一對新婚燕爾夫婦,但第二天丈夫就要遠赴生死未卜的戰場的故事。雖然這是生死別離,新婚的,妻子還是強忍生死別離的悲痛鼓勵丈夫去戰鬥。同時用她至死不渝的愛情誓言:“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可見,在揭露社會痛苦的時候,杜甫還是看到了這痛苦,是對安史之亂的強烈控訴。而不是對朝廷的批判。所以,他的立場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杜甫是現實主義文學大師,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現實主義不是一味的“批判現實主義”。

在杜甫的時代,還沒有批判現實主義這樣的文學,同時代的全世界也沒有這樣的文學,這是我們應該清楚的。

批判現實主義是資本主義後期,十九世紀的法國、俄羅斯文學。

杜甫為何要寫《石壕吏》他的目的是暴露還是同情

所以,儘管杜甫的詩歌有現實殘酷的揭露和描寫,但是,他建設性的現實主義批判更突出,所以受到歷朝歷代的推崇。

明代杜甫學著王嗣世說:杜甫的《三吏三別》不是隻有他一個人經歷了,但是,經歷了的,人未必寫《三吏三別》,寫《三吏三別》未必寫得這麼好。

這就是對杜甫《石壕吏》最恰當的評論。王嗣世之所以評論杜甫的“三吏三別”寫得好,絕不是藝術成就一個方面,它包括了對現實主義的批判和對現實批判的正確選擇。杜甫的偉大就在於,他不是一個甩鍋子的人,而是一個幹實事的人。

如果在兵源匱乏的情況下,唐朝的老百姓不付出代價,甚至生命,誰來平息叛亂引起對戰爭?

但是,受歷史條件的限制,杜甫的這些詩並沒有發表,也不可能發表,只是作為像一般的作品一樣,自己保存在自己的身邊。

所以,與“有損朝廷形象”是沒有任何關聯的。杜甫的本意也不是,我們也無法閱讀出杜甫有損朝廷想象的信息。

在這裡我們要圍繞文學作品與社會價值的問題,談談文學的現實意義和文學的歷史價值問題。

你提出的文學對社會有現實意義的情況,在唐代是不存在的,或者幾乎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這是因為,唐代還沒有發表詩歌的大眾傳播的媒介。文學作品基本上都在作者手中自己保存,或者朋友之間傳看閱讀,根本不會流傳到社會上,文學的影響力是非常有限的。

而且,唐代也沒有把文學作品的思想,現實意義會上升到一個“輿情”的地步。在唐代,根本不存在作家對社會輿情影響的問題,作家也沒有利用輿情的任何主觀依據。

所以,杜甫寫的作品是揭露社會現實的,但是,沒有人知道他寫的詩是什麼內容,當然就不會在現實上,像今天的,網文那樣產生社會影響。

這是社會發展的階段性侷限決定的。我們所謂的文學對社會的批判,是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以後才出現的。

出現文學有輿情價值和社會批判價值的原因,是出版印刷業的社會化發展程度較高,形成了現代媒體傳播業,和現代城市,人口集中,文化普及,這就在客觀上給文學的傳播價值插上了翅膀,讓文學可以廣泛傳播,產生集中的社會輿情。文學也就會影響社會輿情。

我們今天讀杜甫詩歌的意義了,已經與杜甫寫《石壕吏》的現實意義完全不一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