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个!世界总量第一!经过83年的考古挖掘谜底揭晓

今天,中国“良渚古城遗址”在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该遗址位于浙江杭州,代表了中国在5000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

第55个!世界总量第一!经过83年的考古挖掘谜底揭晓

良渚文化---申遗


良渚古城遗址它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由4个遗产区构成,包括瑶山遗址(面积66.56公顷)、谷口高坝区(面积136.41公顷)、平原低坝山前长堤区(面积349.24公顷)和古城区遗址(面积881.45公顷)。遗产区总面积1433.66公顷,被誉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第55个!世界总量第一!经过83年的考古挖掘谜底揭晓

良渚文化----申遗


我国此次申遗,除了“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之外,还有一个项目,就是距今5300至43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良渚古城遗址今年申报的是世界文化遗产。预计结果将在北京时间7月6日,也就是今天下午两点,世界遗产大会的21个成员国综合审议后公布。

距今5300年-4300年的良渚文化,已具备了早期的国家形态。那么,这个古老文化的王城在哪里?这些隐匿在乡野山林间的遗址遗迹,究竟是如何一点一点地被考古队识别认定,从而让人们得以揭开这处史前文明的神秘面纱呢?我们跟随记者去深入了解下历经83年的良渚考古大发现。

第55个!世界总量第一!经过83年的考古挖掘谜底揭晓

良渚文化


发现良渚文化背后,有一位青年不得不提。所有文献资料会告诉你,发现良渚遗址第一人生于民国,那个叫施昕更的人1936年在其家乡浙江杭县良渚镇(今属余杭市)附近,发现许多地点出土黑陶和石器,因而进行发掘。

这个载入考古史册之人,原来并非考古科班选手出身,25岁偶然成为发现良渚遗址第一人,随即投身田野考古、撰写报告,28岁离开人间。

第55个!世界总量第一!经过83年的考古挖掘谜底揭晓

良渚文化


1912年,施昕更出生在杭县良渚镇,他在此地长大,读小学。1924年秋至1927年夏,在杭州直大方伯巷杭州第一中学初中部读初中。1930年,施昕更进入西湖博物馆从事地质矿产工作。

触发机缘的原始事件,是当时博物馆正对杭州一个叫古荡的遗址进行发掘,1936年5月,古荡发现新石器时代末期遗址消息传出,施昕更立马给予极大关注。

第55个!世界总量第一!经过83年的考古挖掘谜底揭晓

良渚文化


良渚古城遗址历经80余年4代人艰辛发掘:1936年的初冬,施昕更开启了这片土地上考古探索的先河;1959年良渚文化命名;1986年发现反山贵族墓地;1987年发现瑶山墓地和祭坛;2007年良渚古城的发现;2015年良渚水利系统的确认……尘封五千年的良渚文化如今揭开神秘面纱。

1936年,原浙江省西湖博物馆职员施昕更等人在杭州良渚镇的一处水塘里发现一批以黑陶为特征的史前遗存,他们隐约感到这些陶器的背后可能有着不寻常的来历。此后几十年的艰苦发掘,证明了这将是一处震惊世界的考古大发现。

第55个!世界总量第一!经过83年的考古挖掘谜底揭晓

良渚文化

195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家夏鼐,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 命名此处古老文化为良渚文化,中心地区在太湖流域,是浙江余杭区的良渚、瓶窑等地许多遗址的总称,这里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聚居的地方。而此次申遗的良渚古城遗址就是良渚文化与信仰中心,位于良渚文化分布区的西南隅。

1986年,中国考古界迎来了良渚文化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发现,这就是反山墓地11座墓葬的发掘。

第55个!世界总量第一!经过83年的考古挖掘谜底揭晓

良渚文化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刘斌:它是南北两排,排列比较整齐,它的玉器的保存很好,根据随葬品大致上可以分出男女来,一般情况下有钺的应该是男性,随葬玉璜还有玉纺轮这些纺织用品,它没有钺,那么一般按照以往的认知应该是女性的。

央视记者 田云华:我们在现场可以看到反山墓地的这个墓穴都非常地宽大,那么在随葬的大量珍贵的文物当中,有90%以上都是玉器,还有石器、陶器、象牙器等等一共1200余件组,那么尤其是我身旁的这个12号墓,它所出土的这一件玉琮王堪称国宝级文物,是第一批被限制出境的国家一级文物。

第55个!世界总量第一!经过83年的考古挖掘谜底揭晓

良渚文化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刘斌:12号墓就是发现的玉琮王、玉钺王,那么是两个最大的,然后上面唯一的刻了神徽的,完整神徽的,12号墓发掘完之后,我们才第一次认识到良渚的上面的所谓的兽面纹,它是一个神像,它是一个头戴帽子、头戴羽冠的一个神像,那么所以是对解读良渚玉器,反山的发掘之后起了完全划时代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