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春望》描繪國都長安的蕭條與淒涼,表達了他的痛苦感觸

春天是萬物勃發、充滿生機的季節,是帶給人美好希望和無限憧憬的季節。走進春天,可見鶯飛草長,可視紅蕾綻放,可觀綠葉盈枝。走進春天,可覽群山秀色,可閱綠野碧翠,可賞滿園芳菲。然而,公元757年走進春天的杜甫,卻絲毫感受不到春天的美好。身陷長安的他,看到安史之亂後長安的春天,是一幅滿目荒蕪的破敗景象,心中不禁憂絲萬縷、愁情滿懷。他帶著對春天淒涼的感傷,帶著對故國破碎的憂慮,帶著對安史之亂的痛楚,寫下《春望》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國都長安的蕭條與淒涼,真實地表達了他在公元757年春天的痛苦感觸。


杜甫的《春望》描繪國都長安的蕭條與淒涼,表達了他的痛苦感觸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透過這首詩,我們會感受到杜甫憂國思家的情懷之痛,會品悟到杜甫盼親望友的急迫之願。“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是他面對國家殘破、山河飄零發出的無奈慨嘆,也是他對長安春天滿城狼藉、雜草叢生的深切悲憫。想當初大唐輝煌的時候,長安城裡是一片繁華,花紅草綠,生機盎然。可是眼前的長安卻是茅草侵道,蓬蒿沒腰,一片肅殺景象。眼望此景,杜甫心生傷感,情染悲哀。


杜甫的《春望》描繪國都長安的蕭條與淒涼,表達了他的痛苦感觸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他彷彿覺得自己的悲哀之情,深深地感染了身邊的花草和樹上的鳥雀,以至花草也為國破流淚傷感,鳥雀也因離別您情懷恨。當然這種思哀更多地還是在自己的心頭掠動。安史之亂以來,國家陷入一片混亂,社會動盪不安,他不僅無法返回妻子兒女身邊、給他們以庇護,而且通信中斷,獲得親人的音信都是一種奢望。於是,他十分感觸地寫下“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詩句。這是他內心思念京人、盼望音訊的真實感受。雖然我們無法獲知,戰亂以來,為了獲得親人的音信,他曾經歷過怎樣朝思暮想的煎熬,有過何樣望眼欲穿的渴盼。


杜甫的《春望》描繪國都長安的蕭條與淒涼,表達了他的痛苦感觸

但我們從“家書抵萬金”的感慨中,可以斷言,他對承載親情、凝聚思念、寄託祝福的家書看得非常貴重。可想而知,在當時,家書是他與親人聯繫的唯一方式。遠遊在外的他,曾從家書中獲得過許多慰藉。此時,他多麼希望有一封家書寄來,把家中的平安告知於他。叮是,從戰亂到現在,已經有三個月沒有接到家書了,他對親人的牽掛和思念與日俱增。長久得不到安慰的牽排和思念,便逐漸轉化成-種深深的憂愁和焦慮。而這種憂愁和焦慮的折磨更令他不堪忍受。


杜甫的《春望》描繪國都長安的蕭條與淒涼,表達了他的痛苦感觸

他整天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他明顯變得衰老,以至達到“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的程度。按此發展下去,他那日漸稀疏的白髮會搔光脫盡,屆時將不僅是不勝簪,而是要棄簪廢束了。這是詩人憂國思家、悲愁致衰的形象描述,更是詩人面對衰老所發出的無奈哀嘆。好在這種分離隨著安史之亂的平定也得以解除,又與家人團聚,他的憂國思家之痛沒有得以延續,“萬金家書不再貴,白頭尚能勝簪飾”,他又恢復了昔日詩人的健康風采。滿眼荒蕪象,春望盡悲涼。


杜甫的《春望》描繪國都長安的蕭條與淒涼,表達了他的痛苦感觸

品讀《春望》,我們會不由得聯想令杜甫傷痛的那個失望的春大,它用荒蕪記載了一個沉痛的季節,它用破敗展現了一次戰亂的悲哀。它把一個本來充滿希望的時節描述得十分頹廢、荒涼,它讓人感受到國破家亡的春天是多麼悲慘。

歡迎屏幕下方留言,我是“櫻桃釀酒”,喜歡記得點贊關注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