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融小白”到FRM持證達人,你該怎麼走?

我們這篇文章的主題,對於正在備考的FRM小白們,花了幾千大洋躊躇滿志地開始了征途。這大概是你有生以來難得地自主性選擇吧,不同於過去在學校的考試,沒有升學壓力、沒有來自家長、老師和同學的壓力,接下來要怎麼走完全取決於自己。是不是很妙?卻也很可怕……因為這是對智商與意志力的雙重考驗!


◆ ◆ ◆ ◆ ◆

瞭解自己的智商與意志力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學習方面,你是個什麼樣的人?從小到大,你的學習成績是否讓你對自己的“學習智商”已經有了感性認識?先不要急著回答,其實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很少有人能給出準確的答案。

從小淪為學渣的很多朋友會免不了對自己的智商產生懷疑,其實學霸也不一定就是智商多麼超群,而是在學習方法或者思考的積極性方面更勝一籌。人類發展到今天種群特徵還是遵循大數定律的,除非未來智能芯片與基因改造工程真的在人身上得到批量運用,大多數人的智商目前都是差不多的。所以,無論多麼酥脆的學渣只要方法得當,都有機會在考證之路上發掘出自己的潛力,實現自己的學霸夢。

從“金融小白”到FRM持證達人,你該怎麼走?|第二話

在意志力方面,幾乎所有人都會遇到或多或少的困難。“基本上,學習是反人性的”,而對於自己是否足夠自律?自控能力有多少必須依靠外部力量?大多數業餘時間到底幹什麼了?……其實你未必很清楚。所以才會出現報考的時候個個信誓旦旦、熱血沸騰,一段時間以後就將歷史永久地定格在了第一部分第一章……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藉助一些APP來做個測試,比如蘋果系統的“時間塊”,安卓的aTimeLogger等,他們會幫你把每天的時間分項目計時,並作出評估報告,你或許會“驚喜”地發現“臥槽?朕每天用手機批奏章要佔1/3的時間!”又或許會驚歎自己一個月都沒碰過任何純文字讀物,堪稱逃離學生時代以後的報復性蛻變。

如果經過以上自省,發現自己是智商與意志力雙重驚人型,那麼請出門左拐,小妞默默送上崇拜的眼神目送您離開。留下的大多數人呢,各方面雖然沒有特別突出,但努力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還是會進步非常明顯的。




◆ ◆ ◆ ◆ ◆

建立智商自信,從主動思考開始


對於“智商感人”、意志力還可以的同學,你最需要的是調整一下自己的學習方法與思維習慣,化被動理解為主動思考。因為只要是經過自己主動思考的東西,記憶點會持續很久,應用起來也會更靈活。


一 主動對知識分類與歸因


很多學霸學一小時強過你學一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專注度的差別。學霸可以連續學幾個小時都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你可以做到嗎?


市面上已經有了各種番茄鍾、種樹等幫助提高專注度的軟件,可這些都是外部的一種限制,問題的關鍵還是在你大腦的思考方式上。

一個人的注意力要保持在線,就必須讓大腦處於忙線狀態,即在信息輸入的同時進行分析處理。比如,學習一個知識點時,多想想它是怎麼來的,並努力聯繫一下與其相關的其他知識點,無論是相似相反的橫向關係,還是相生相剋的縱向關係,不斷將知識點配對或者組群;刷題的時候也不要忙著看答案,要著重讀懂題目在考哪一塊內容,回顧並串聯所有涉及到的知識點。

從“金融小白”到FRM持證達人,你該怎麼走?|第二話


二 被動輸入與主動輸出同時進行


一個人的大腦要更好地發揮作用,還必須使得信息輸入速度與處理速度相匹配,太快或者太慢都不行。比如感覺內容太難,疲於應付大腦就容易罷工學不進去;而內容比較簡單,想一想就秒懂,大腦也會不由自主開小差。所以,要根據不同的狀態調整學習內容的難度,或者逼著你的大腦運轉起來跟上節奏。

具體怎麼做有一個簡單的辦法:無論你是報班學習還是自學,在聽課和看書的過程中,甭管有沒有現成的講義,你都要自己動手邊學邊記。


因為只用眼睛和耳朵接收無論怎樣都還是個被動輸入的過程,可是隻要動了筆加了總結就帶有輸出性質,不跟著思考是不行的,這是一種強迫你主動思考的方式,尤其適用於大腦已萬年不習慣去探究問題的學習小白。


另外,有了書寫這樣實實在在的動作,你會自動根據自己輸出的速度來調整讀取新信息的速度,來達到最佳學習狀態。


三 目錄聯想法與標記法


學下一個部分之前,可以打開目錄先看一遍,聯想一下可能會是怎樣的內容,培養一下對後續知識“似曾相識”的熟悉感。這樣的主動思考好比主動去了解和認識陌生人,樹立信心、避免被動與尷尬。

學完一個階段,不要直接拿別人給出的現成總結來看,一定要自己先畫一個知識框架圖,然後對照優質資料如“金程FRM知識框架圖”來查漏補缺;再看著目錄聯想一遍,根據聯想的順暢程度在目錄上做好標記,比如星號代表重要性、問號代表是否完全掌握等等,方便日後複習找準重點。

通過主動思考,你會非常清楚自己的學習狀態與學習進度,既有利於給自己階段性的成就感,也有利於對知識全局性把控,而不是遇到一個兩個的坎就止步不前或者緊著一隻羊薅羊毛了。這時候的你,即將練就舉重若輕的學霸體質。



◆ ◆ ◆ ◆ ◆

“花式學習”,增強學習效果與學習動力


可以看出,以上主動思考的各種方法,無論怎麼“主動”,講的都是處於一種被動接收的學習模式,即一個人看書或者聽課過程中怎麼學懂學得從容有計劃。而對於意志力相對薄弱的同學,一個人的單打獨鬥未免有些孤獨,也很難將主動思考這樣耗費能量的高強度腦力勞動堅持下去。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小助手在這裡要引入一個美國國家行為訓練實驗室得出的關於“學習金字塔”的研究成果。無論你意志力如何,借鑑一下都很有好處。


從“金融小白”到FRM持證達人,你該怎麼走?|第二話

如上圖所示,學習的形式從聽講、閱讀、視聽課、演示課到小組討論、實踐操練、教給他人,感官複雜程度和參與的主動性依次增強,學習效果也隨之增強:百分比表示經過每種方式學習一遍以後記憶的留存度。


可以看出,感官刺激越單一、越是被動接收的學習,最終記下來的知識越少。由此我們可以解決以下兩個問題:


1. 自學還是報班?

現實生活中,你是否有這樣的感受:同樣一個知識點,你看一遍書沒有做一遍題印象深、聽老師講一遍沒有跟同學討論一遍印象深、做一遍題沒有給別人講解一遍印象深……所以,越是應對難度大、戰線長的考試,你就越需要“花式學習”。

尤其對於自學能力較差的同學,單純啃書本可能會是場災難。報培訓班,有了老師講解與演示的多媒體課程,可以事半功倍地加深理解與記憶;有了更多渠道的考試信息,可以按部就班地做每一步應試準備;有了一起備戰的班級,可以把你的知識盲點拿出來跟小夥伴或者助教討論一下,強過你自己一遍一遍鑽牛角;如果別人有問題,你也可以試著講解一下,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2. 一個人學習還是一群人學習?

越是主動學習,其他人和外部環境的作用就越明顯。因為在這樣的模式中,有了與他人的交流,而不是單向的被輸入,你需要輸出自己的想法,一方面你少了一個人學習的孤獨與枯燥,另一方面你多了必須先自己學會的外部壓力。

尤其是喜歡社交喜歡熱鬧的同學,耐不住學習的寂寞或者管不住自己,那就找到考友、加入學習小組,比如“百日”訓練營,有了更多人的陪伴與鞭策,你會更容易堅持下去。


另外,你還可以通過“微信讀書”APP,下載使用“金程網校”,添加學習筆記、分享學習心得,這樣的知識輸出豈不就是最高級層次的主動學習麼?

以上只是一些有限的建議,大家還可以挖掘更多更有趣的“花式學習”法,讓我們的備考之路走的更歡快、更順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現在我們知道怎麼做好學習這件“小”事兒了,可是做事的工具哪裡找、怎麼用?敬請期待下期:工具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