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批“廢了”的95後大學生一天天都在看什麼書


這批“廢了”的95後大學生一天天都在看什麼書

作為一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大學生,說實話, 寒假初見老師推薦書目是《菊花與刀》時,我真的內心竊喜,且喜不自勝。打消了我之前所有的擔心,害怕教授推薦“很歷史風格”的歷史書。受好友的影響,我一直都對日本這個民族國家有著濃厚的興趣,從初中起始借朋友的《小日本大日本》中開始扭轉心底“抗日神劇”對日本的印象,到後來不覺然成了半吊子文藝女生,瘋狂喜歡川端康成、村上春樹甚至東野圭吾,到如今當初那個借我書的朋友在去年去日本讀書,日本,於我而言,從來都是一個特殊的存在。

越長大,越是聽朋友每次的侃侃而談都是日本的景和他吃了什麼飯。關於文化,我似乎越沒有為這份執念付出什麼。找藉口生活庸碌時間緊促,一直沒有專門騰出時間,因而在接到推薦時,我似乎找到了最好的理由,拿到書便立刻開始讀,如飢似渴。

看書過程中,我瞭解到《菊花與刀》,寫於二戰後。這書並不長,主要內容從日本人對戰爭的看法,講到日本的風俗習慣、道德觀念、社會文化以及如何培養孩子的傳統。至於為何取這個題目,是取了兩種看似十分矛盾的意象,“菊”是日本皇室的象徵,而“刀”則代表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接下來,我將詳細寫出拜讀此書時我的看法和理解。

這本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幾部分內容。

其一是在戰爭中,日本士兵被要求絕對效忠天皇,約束他們的不是外在力量,而是內在信仰,天皇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效忠天皇被認為是他們的義務和本分。日本軍官認為,只要有了“效忠天皇”這樣的精神,即便是被殺,也能再支撐三天才死去。這三天,支撐士兵的就是“效忠天皇”的信仰和精神。這些情形原本只是小時候在“抗日神劇”中玩笑似的見到日本兵大喊“為天皇而戰,切腹自殺效忠天皇”那時候我對於此行為嗤之以鼻,認為不過是戲劇效果,臺詞需要。可如今,我以一個日漸成熟的成年學生心態思維思考這件事情的發生,以及手捧著權威書籍理論作為真實支撐。此刻,作為一個唯物主義者,這樣的文化差異十足令我感到驚異。

其二是日本人“不願意麻煩別人”的想法。只要麻煩別人,就揹負上了別人極大的“恩情”,要用很大的代價去償還。這裡包括父母對子女的恩情,天皇對每個人的恩情還有別人對自己的恩情。在這背後,是極端嚴苛的道德準則。這些事情我之前聽朋友也講過許多,說他的日本室友如何過於客氣生疏禮貌,雖說之前也瞭解過,但真時接觸發現,比傳聞更加誇張。朋友是那種大大咧咧的男孩子,因此剛去日本留學時人際關係這方面很不適應,天天抱手機和我拉東扯西。當聊到這個問題時,我甚至曾一度把這一點與討好型人格中“不願意麻煩別人”的部分所混淆,一度產生疑問“日本人多為討好型人格嗎?”是後來才開始明白,所謂“討好型人格”是家庭和周邊環境所造就的“小我”,而日本人所遵循的道德準則,是社會環境造成的“大我”。這也導致了日本社會中的“等級觀念”分外強烈:每個人都要安守本分,不要做自己等級之外的事情。我恍然大悟,對之前的種種誤解和猜測都有了正式的解答,轉身我便將書目推薦給好友,興許他早已瞭解也更早的接受,但我還是覺得此次分享很是重要,這也就是寫閱讀筆記的另一目的了。

其三,遵循道德準則與否,又有年齡上的區分。日本人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小孩子是受這種道德準則約束最小的,這個年齡段最能將他們的天性外露,而隨著年歲漸長,成年之後,就要被越來越嚴苛的道德規則所限制。到了老年,這標準又變得寬鬆了,沒有像壯年時期那樣嚴厲。總而言之,小孩子和老年人是最為日本社會所寬宥的。到這裡我又有一個疑問了:日本人一生中揹負著如此重的道德義務,心理壓力應當不小,可是為什麼日本卻是世界最長壽國家?我想,這大概與經濟發展、醫療水平和飲食習慣密不可分。但是,“代償”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我們都知道,日本的風俗色情產業發達。可曾想過為什麼發達?精神和肉體的二元體系此起彼伏,若是精神上被強烈地壓制,作為代償,肉體上就聲色犬馬,放縱自己。於是這種精神上的壓力,或多或少能被感官上的放縱所降低。用《菊與刀》作者本尼迪克特的話來說,日本極端的道德準則使他們的生活經常處於高度緊張狀態,作為補償,日本文化對感官享樂寬容得令人驚訝。看看日本居高不下的自殺率和二戰中殘暴的日本士兵便可知道了。除此之外,還與日本資源匱乏、災害頻發的地理環境有關,這裡暫且按下不表。我想,大概這就是造成日本人矛盾性格的因素了吧:好戰而祥和,黷武而好美,傲慢而尚禮,呆板而善變,馴服而倔強,忠貞而叛逆,勇敢而懦弱,保守而喜新。

在長期以來的學習中,很明顯的就能發現日本是一個極其善於學習先進文明的民族,唐朝時日本派遣唐使來學習唐文化,後來西方崛起,日本又不遺餘力地全面西化。但不可否認的是,日本的傳統文化,很大程度上植入了中國的元素:飲茶、和服、建築風格等等。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至今還在影響著中國,不僅僅是中國,是整個“東亞文化圈”。日本也受到了重大影響,這種“遵守等級觀念”“負恩邏輯”“集體主義”就能在儒家學說中找到對應的影子。因此對於中國人來說,理解日本文化要比作為美國人的本尼迪克特容易得多。疫情長假,閒來無事,最近重新看起來《長安十二時辰》,我注意到這部劇的造型總監有幾位是日本人,大唐明明是我們中國的大唐,現在卻要讓日本人來指導唐代造型,我們必須承認,對於傳統精華文化的保留,我們是不如日本的。

可是,在我興致勃勃將書推薦給好友時,他卻說《菊與刀》這本書寫於二戰後初期,距離現在已經過了幾十年的時間,書中所寫的日本社會跟今日的日本社會又有不同。但我想,即使小有不同,但大部卻相似。之前讀《遇見日本》這本書,也是強調說日本人非常注重傳統和傳承,卡戴珊的內衣品牌“Kimono”,在日語中是和服的意思,這使日本人出離憤怒,從中就可看出日本人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且文化具有其相對獨立性,傳統文化又豈是某時間內就可以改變的?

老實說書讀到最後,我還是在以自己的理解給書刷上色彩,站在我“梅花和玉”的角度在解讀“菊花和刀”。他們將“菊”化為“刀”,“刀柄”握在大和民族的手裡,他們冷暖自知,而我走馬觀花形式,卻抱著一腔熱血的通過著作,窺探日本片像。作為青年學子,我還是會再次細緻拜讀此書,帶著自身的喜歡和學子的責任,去了解日本。

寫到最後,卻也是禁不住感嘆,大和島國菊與刀,百年東方領風騷。一衣帶水本為鄰,干戈化玉本相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