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批“废了”的95后大学生一天天都在看什么书


这批“废了”的95后大学生一天天都在看什么书

作为一个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说实话, 寒假初见老师推荐书目是《菊花与刀》时,我真的内心窃喜,且喜不自胜。打消了我之前所有的担心,害怕教授推荐“很历史风格”的历史书。受好友的影响,我一直都对日本这个民族国家有着浓厚的兴趣,从初中起始借朋友的《小日本大日本》中开始扭转心底“抗日神剧”对日本的印象,到后来不觉然成了半吊子文艺女生,疯狂喜欢川端康成、村上春树甚至东野圭吾,到如今当初那个借我书的朋友在去年去日本读书,日本,于我而言,从来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越长大,越是听朋友每次的侃侃而谈都是日本的景和他吃了什么饭。关于文化,我似乎越没有为这份执念付出什么。找借口生活庸碌时间紧促,一直没有专门腾出时间,因而在接到推荐时,我似乎找到了最好的理由,拿到书便立刻开始读,如饥似渴。

看书过程中,我了解到《菊花与刀》,写于二战后。这书并不长,主要内容从日本人对战争的看法,讲到日本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社会文化以及如何培养孩子的传统。至于为何取这个题目,是取了两种看似十分矛盾的意象,“菊”是日本皇室的象征,而“刀”则代表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接下来,我将详细写出拜读此书时我的看法和理解。

这本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几部分内容。

其一是在战争中,日本士兵被要求绝对效忠天皇,约束他们的不是外在力量,而是内在信仰,天皇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效忠天皇被认为是他们的义务和本分。日本军官认为,只要有了“效忠天皇”这样的精神,即便是被杀,也能再支撑三天才死去。这三天,支撑士兵的就是“效忠天皇”的信仰和精神。这些情形原本只是小时候在“抗日神剧”中玩笑似的见到日本兵大喊“为天皇而战,切腹自杀效忠天皇”那时候我对于此行为嗤之以鼻,认为不过是戏剧效果,台词需要。可如今,我以一个日渐成熟的成年学生心态思维思考这件事情的发生,以及手捧着权威书籍理论作为真实支撑。此刻,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这样的文化差异十足令我感到惊异。

其二是日本人“不愿意麻烦别人”的想法。只要麻烦别人,就背负上了别人极大的“恩情”,要用很大的代价去偿还。这里包括父母对子女的恩情,天皇对每个人的恩情还有别人对自己的恩情。在这背后,是极端严苛的道德准则。这些事情我之前听朋友也讲过许多,说他的日本室友如何过于客气生疏礼貌,虽说之前也了解过,但真时接触发现,比传闻更加夸张。朋友是那种大大咧咧的男孩子,因此刚去日本留学时人际关系这方面很不适应,天天抱手机和我拉东扯西。当聊到这个问题时,我甚至曾一度把这一点与讨好型人格中“不愿意麻烦别人”的部分所混淆,一度产生疑问“日本人多为讨好型人格吗?”是后来才开始明白,所谓“讨好型人格”是家庭和周边环境所造就的“小我”,而日本人所遵循的道德准则,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大我”。这也导致了日本社会中的“等级观念”分外强烈:每个人都要安守本分,不要做自己等级之外的事情。我恍然大悟,对之前的种种误解和猜测都有了正式的解答,转身我便将书目推荐给好友,兴许他早已了解也更早的接受,但我还是觉得此次分享很是重要,这也就是写阅读笔记的另一目的了。

其三,遵循道德准则与否,又有年龄上的区分。日本人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小孩子是受这种道德准则约束最小的,这个年龄段最能将他们的天性外露,而随着年岁渐长,成年之后,就要被越来越严苛的道德规则所限制。到了老年,这标准又变得宽松了,没有像壮年时期那样严厉。总而言之,小孩子和老年人是最为日本社会所宽宥的。到这里我又有一个疑问了:日本人一生中背负着如此重的道德义务,心理压力应当不小,可是为什么日本却是世界最长寿国家?我想,这大概与经济发展、医疗水平和饮食习惯密不可分。但是,“代偿”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我们都知道,日本的风俗色情产业发达。可曾想过为什么发达?精神和肉体的二元体系此起彼伏,若是精神上被强烈地压制,作为代偿,肉体上就声色犬马,放纵自己。于是这种精神上的压力,或多或少能被感官上的放纵所降低。用《菊与刀》作者本尼迪克特的话来说,日本极端的道德准则使他们的生活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作为补偿,日本文化对感官享乐宽容得令人惊讶。看看日本居高不下的自杀率和二战中残暴的日本士兵便可知道了。除此之外,还与日本资源匮乏、灾害频发的地理环境有关,这里暂且按下不表。我想,大概这就是造成日本人矛盾性格的因素了吧:好战而祥和,黩武而好美,傲慢而尚礼,呆板而善变,驯服而倔强,忠贞而叛逆,勇敢而懦弱,保守而喜新。

在长期以来的学习中,很明显的就能发现日本是一个极其善于学习先进文明的民族,唐朝时日本派遣唐使来学习唐文化,后来西方崛起,日本又不遗余力地全面西化。但不可否认的是,日本的传统文化,很大程度上植入了中国的元素:饮茶、和服、建筑风格等等。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至今还在影响着中国,不仅仅是中国,是整个“东亚文化圈”。日本也受到了重大影响,这种“遵守等级观念”“负恩逻辑”“集体主义”就能在儒家学说中找到对应的影子。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理解日本文化要比作为美国人的本尼迪克特容易得多。疫情长假,闲来无事,最近重新看起来《长安十二时辰》,我注意到这部剧的造型总监有几位是日本人,大唐明明是我们中国的大唐,现在却要让日本人来指导唐代造型,我们必须承认,对于传统精华文化的保留,我们是不如日本的。

可是,在我兴致勃勃将书推荐给好友时,他却说《菊与刀》这本书写于二战后初期,距离现在已经过了几十年的时间,书中所写的日本社会跟今日的日本社会又有不同。但我想,即使小有不同,但大部却相似。之前读《遇见日本》这本书,也是强调说日本人非常注重传统和传承,卡戴珊的内衣品牌“Kimono”,在日语中是和服的意思,这使日本人出离愤怒,从中就可看出日本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且文化具有其相对独立性,传统文化又岂是某时间内就可以改变的?

老实说书读到最后,我还是在以自己的理解给书刷上色彩,站在我“梅花和玉”的角度在解读“菊花和刀”。他们将“菊”化为“刀”,“刀柄”握在大和民族的手里,他们冷暖自知,而我走马观花形式,却抱着一腔热血的通过著作,窥探日本片像。作为青年学子,我还是会再次细致拜读此书,带着自身的喜欢和学子的责任,去了解日本。

写到最后,却也是禁不住感叹,大和岛国菊与刀,百年东方领风骚。一衣带水本为邻,干戈化玉本相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