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楊絳先生,但不用轉發那些杜撰的語錄

懷念楊絳先生,但不用轉發那些杜撰的語錄

楊絳先生這樣的女性,洗盡鉛華的百年人生,自有一種觸動人心的人格力量。她曾說:“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往前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淨這一百年沾染的汙穢回家。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裡過平靜的生活。”

今天,楊絳先生平靜地“回家”了,“我們仨”在天國團聚,再無別離。而消息傳出,朋友圈裡微博裡網友們紛紛點起蠟燭,不少人引用楊絳先生那些觸動人心的句子,表達哀思。我想,這確實是對先生的最好紀念,總覺得一個人的言語能被人們記得,他就一直沒有在我們身邊走遠。

上圖不僅不是楊先生手跡,這段話都是網友杜撰的

唯一讓我覺得尷尬的是,不少人引用的楊先生的句子,跟楊先生全無關係,完全是網民們杜撰出來的。看到不少人紛紛拿著這些心靈雞湯式的句子,表示這是他們愛上楊絳先生的原因,實在不由嘆息。

說起來也很簡單,就是楊絳先生從沒有寫過一篇叫《一百歲感言》的文字。

網傳的《百歲感言》全文是這樣的:

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淨這一百年沾染的汙穢回家。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裡過平靜的生活。細想至此,我心靜如水,我該平和地迎接每一天,準備回家。

在這物慾橫流的人世間,人生一世實在是夠苦。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你大度退讓,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你要不與人爭,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準備鬥爭。你要和別人和平共處,就先得和他們周旋,還得準備隨時吃虧。

少年貪玩,青年迷戀愛情,壯年汲汲於成名成家,暮年自安於自欺欺人。人壽幾何,頑鐵能煉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鍛鍊,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績;不同程度的縱慾放肆,必積下不同程度的頑劣。

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願以償。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才是淬鍊心智,淨化心靈的最佳途徑。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於精神,這種快樂把忍受變為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

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鍊,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事實上,這篇文章整個是網友拼湊而成的。第一段確實是楊先生的文字,出自《坐在人生的邊上——楊絳先生百歲答問》。第二三段也是出自《走在人生邊上》,而第四段,也就是“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這段,整個出於編造。而第五段又確是楊先生的手筆,也是出自《走在人生邊上》。而朋友圈裡大家最愛的最後一段,很遺憾也並非楊先生手筆,也是網友的杜撰。

楊先生沒有說過上面這句話

這篇《一百歲感言》在2013的時候就曾在網絡熱傳,當時整理楊先生文集的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特別詢問過楊先生本人,她也明確表示自己沒有寫過這篇文章。人民文學出版社在官方微博上當時做過闢謠說明。

人民文學出版社官方微博2013的說明,可惜只有寥寥幾人關注

懷念楊絳先生,但不用轉發那些杜撰的語錄

當年媒體的部分報道

無論如何,轉發的網友終歸是出於對楊先生的敬仰和熱愛,也無需鞭撻和嘲諷。我自己第一遍讀這個《感言》,雖然覺得其中幾段有點怪,也沒有懷疑到竟是贗品。要鑑別真偽,本來也不是容易事兒。今天下午,我本來給幾個轉發這幾句杜撰文字的朋友留言略做了說明,但後來覺得在人家的一片哀思的朋友圈下做這樣的理性的分析不太好,還是簡單整理一點文字,說說相關的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