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隐私时代,我们该如何生活?


零隐私时代,我们该如何生活?


“秘密是撒谎,分享是关怀,隐私是偷窃。”这是美国科幻作家埃格斯对未来的大胆想象。这句话是其小说《圆圈》同名电影中超级公司的训言。


在那里,我们习以为常的道德规范被颠倒了,做成新的信条:藏着隐私是严重的人格缺陷,上交个人信息等于实现人生自由,光大“分享主义”美德;而保护隐私就视同盗窃,要受新人类的唾弃,并交给新法律制裁。隐私,能如此激发作家的想象,应该说是物联网智能时代的标记。


事实上,隐私的未来已经到来。做一个透明人,自愿或被迫交出隐私,供人牟利,业已是生活常态了。



▍我们已经进入零隐私时代了吗?


历史地看,隐私是人类对自身生存状态的一种描述,既是社会的客观存在,也是道德伦理的主观认知,因而承载着情感和价值判断。


这种公私对应关系,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注意到了。他提出区分家室私事(the oikos) 和城邦公务(the polis) 这一对范畴的哲学命题,并讨论了自愿行为的概念。由此开启了一个漫长的学术传统,探究隐私同自由意志、自我意识以及自由人格的关系。


私与公共存而辩证统一,我们所知的人类社会及其道德伦理制度,都包含了对隐私和自由意志的认可,虽然程度不一。隐私成了公民的基本权益,享有隐私是现代社会理所当然的一项个人自由;保护隐私,即保护人的尊严,保护我们唯一的生活世界。


然而今天,这唯一世界,正受到全方位的挑战。随着新型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隐私首当其冲。一不留神,隐私已是千疮百孔,被那无所不能、无处不在的信息工具盯住了。人们的一举一动,每一个闪念都处于监控之下,不啻一个个透明人。有史以来第一次,隐私成了商品被大规模地买卖。而隐私一旦商品化,不同社会阶层和集团便生出相互冲突的利益诉求,关于隐私的社会共识就名存实亡了。

零隐私时代,我们该如何生活?

电影《网络迷踪》剧照



假如人类满足于“造物”的馈赠,不去触动维护隐私的各样屏障,隐私就可以保持可隐而安全。可是,人类好奇,总想探求新知,创制工具,发现世界的奥秘。终于,到了物联网智能时代,隐私的传统屏障坍塌了。生活完全变了,人必须时刻披露个人信息。从农贸市场买菜用微信支付,到旅游点门票的脸像识别;从政府联网办公,到银行电子转账;从百度搜索,到芝麻信用评分和信息诈骗;还有街头巷尾的摄像头、低头族的手机,直至谷歌眼镜、扫地机器人、汽车传感器、植入手臂的上班打卡芯片……
个人信息的收集监控不放过生活的任何一个环节。伴随技术进步,隐私的疆域大大拓展了,连基因信号和下意识的意念,也被挖掘并纳入个人信息。信息化的隐私,是信息爆炸,需要超级计算机来处理,接受各类算法的深度分析,以便追踪、模拟、预测人们的思想和行动。隐私不再可隐。私的自处,公私有别,变得越来越不现实了。


零隐私时代,我们该如何生活?

电影《网络迷踪》剧照


这就是隐私信息化带来的最严峻的挑战。面对挑战,作为拥有自由意志的人类整体,我们仍有机会做出选择,重建隐私的屏障。然而,新经济选择了隐私的商品化,添上了压垮隐私的最后一根稻草。
隐私有用有市场,不是新发现。但隐私既是自由人格的条件,也是人的软肋,需要精心呵护。所以,传统道德讲求节制,是包括尊重隐私在内的;拿自己或他人的隐私做交易,就更是可耻了。道德加上信息能力有限,可谓双重的约束,隐私才能一路平安地走来。


现在,智能终端的天网建成,迅速消解了这两道护卫,把蕴藏在隐私中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控制力裸露了。这大大刺激了隐私的商业挖掘。人们找出各种正当化的理由,隐私淘金热就像放出笼子的野兽,失控了。


个人信息充斥了商品市场,在经济生活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所谓智能经济,几乎所有最赚钱的企业都在挖掘使用和买卖隐私,不论谷歌、脸书、百度与阿里巴巴。打开脸书,看看你自己上交的信息吧:照片视频、留言打招呼的就不说了,每天的生活细节、 消费习惯、 工作安排,亲友往来,等等,事无巨细,连你自己都没注意或忘记了的,统统记录在案。谷歌占有的信息集就更庞大了。这些网络巨头深知,隐私就是财富。于是,隐私被冠以新的身份:以市场需求来定价交易的商品。


商品化成为定局,隐私脱离主体,被合法挖掘、追踪分析,广泛用于解读并预测、规制人的欲望、想法和行动,人与隐私的关系就变了。隐私主体失去了话语权,不再是自己隐私的主人和守护者。


脸书老板早在 2010 年就说过,我们的隐私观过时了,隐私“不再是社会规范”。大家不仅乐于分享各种信息,而且喜欢向越来越多的陌生人开放自己,“促成了新的社会规范”。


▍隐私终结,我们该如何自处?


说到这里,隐私经过信息社会商业化的洗礼,命运只有一个去向——走向终结!


也许,一些占有者以为,自己可以是隐私终结的例外,甚而能够在支配他人隐私的同时,继续保有自己的隐私,然而,人类的总命运是谁也逃不脱的。从目前 AI 的发展势头看,我们不得不警惕,一种智力优于人类,且具有“自由意志”的独立物种出现。届时,机器人未必“甘当”人类肢体和心智的延伸,而人类却要依靠它才能生存。因此,隐私危机必须放在人机关系中去思考、规划。个人信息的网络储存越多,分析工具越精致高效,硅基智能成长为独立物种而摆脱人类管控的步伐,就会越快。当AI 提升至通用智能,能够在多个领域自我学习,不再需要人的知识连同隐私当它的学习素材,一如自学围棋、碾压人类顶级大脑的“阿尔法零”(AlphaGo Zero),那一天,将奏响隐私的挽歌。


零隐私时代,我们该如何生活?

美剧 《西部世界》第一季剧照,机器正在打印接待员(AI)


不过,隐私的终结,并不意味着人类终结。归根结底,人是可以零隐私地活着的。迄今为止,隐私对于人类重要,是因为人受制于较低的信息能力,亦即人类为自己安排了那样的生活秩序。所以一方面,隐私是人类高级智力活动的产物,体现了人对自身价值的期待和尊重;另一方面,一旦人类实现“自我超越”,造出通用人工智能(AGI),让机器取代自己思考、劳动、创造,后隐私时代便降临了。


进入后隐私时代,人类社会现存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必然失效了。人类将怎样生活?没有历史经验,没有参照物,很难想象。但有三点可以预期:


第一,那将是一种没有自觉自愿,不知何为荣辱问责,但高效而标准化的低智低能的生活秩序。那里,隐私失去了意义。它不再能培育自由人格,因为系统中没有自由意志的位置。它不再是社会责任的代价,因为人无须自由选择自主行动而承担责任。它也不再是智力活动的衍生品,因为人类主动放弃了发展智力的努力,满足于在无限优化了的天网下执行指令。


第二,社会的中心不再是人与人的关系,而是人机关系和机机关系。人类不复为地球的主人,反倒有可能变成硅基智能系统的累赘。不是有 AI专家预测,25 年后,无人驾驶技术成熟,人类将被禁止驾车上路。无人驾驶的交通系统,其交通规则、道路设计、社区安排等,都是不许出错的。


人类驾驶只会破坏科学设计的完美,引发交通事故,降低行车效率。实际上,排斥人类参与、删除人类个性,那样的硅基智能世界,才可能是高效简洁、完满无缺的一个大“圆圈”。


零隐私时代,我们该如何生活?

美剧《西部世界》第三季中的无人驾驶车


第三,人类世界本身,共产主义或许是唯一的选项。因为机器人治下,人不但没有了隐私,分工也已消失。所有的个体都集合于一个总体,个人自由即全体的自由,我为人人即人人为我。


人工智能的先驱,已故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明斯基(Marvin Minsky)说过:有朝一日,当我们掌握了建造智力远胜人类的机器的知识,就不得不面对一个奇特的问题,那就是:该不该建造?我很幸运,因为我可以把这一困难的选择留给后人。但我相信,他们不会建造,除非找到很好的理由。明斯基还曾经对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技术做出悲观的描述,他的观点被认为阻碍了 AI 发展达半个世纪之久,因而颇受诟病。但换个角度,这也许是教授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为我们做好准备迎接机器人时代,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明斯基的智慧提醒我们,对隐私应取审慎节制的态度。也许,停下对隐私的深度挖掘和过度商业化,我们会少些便捷、舒适和效率,办事会不那么顺畅。但我们就可以继续辛勤劳动,思考学习;继续拥有自由意志,而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我们将保有隐私同人格尊严。这,才是一种更美好的生活。


*本文选编自《赛先生的梦魇》,删改较多,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End



零隐私时代,我们该如何生活?


《赛先生的梦魇:新技术革命二十讲》

金观涛等 著


“互联网革命”对你我、对社会、对世界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区块链、比特币的历史意义何在?

人类是否会变成“无用阶层”?人工智能的前景如何?

现代医学高速发展的今天,为何医闹事件层出不穷?

科技进步将实现人类永生还是走向灭亡?

问题的答案尽在这部新技术革命的通识读本之中。



零隐私时代,我们该如何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