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隱私時代,我們該如何生活?


零隱私時代,我們該如何生活?


“秘密是撒謊,分享是關懷,隱私是偷竊。”這是美國科幻作家埃格斯對未來的大膽想象。這句話是其小說《圓圈》同名電影中超級公司的訓言。


在那裡,我們習以為常的道德規範被顛倒了,做成新的信條:藏著隱私是嚴重的人格缺陷,上交個人信息等於實現人生自由,光大“分享主義”美德;而保護隱私就視同盜竊,要受新人類的唾棄,並交給新法律制裁。隱私,能如此激發作家的想象,應該說是物聯網智能時代的標記。


事實上,隱私的未來已經到來。做一個透明人,自願或被迫交出隱私,供人牟利,業已是生活常態了。



▍我們已經進入零隱私時代了嗎?


歷史地看,隱私是人類對自身生存狀態的一種描述,既是社會的客觀存在,也是道德倫理的主觀認知,因而承載著情感和價值判斷。


這種公私對應關係,早在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就注意到了。他提出區分家室私事(the oikos) 和城邦公務(the polis) 這一對範疇的哲學命題,並討論了自願行為的概念。由此開啟了一個漫長的學術傳統,探究隱私同自由意志、自我意識以及自由人格的關係。


私與公共存而辯證統一,我們所知的人類社會及其道德倫理制度,都包含了對隱私和自由意志的認可,雖然程度不一。隱私成了公民的基本權益,享有隱私是現代社會理所當然的一項個人自由;保護隱私,即保護人的尊嚴,保護我們唯一的生活世界。


然而今天,這唯一世界,正受到全方位的挑戰。隨著新型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智能終端的普及,隱私首當其衝。一不留神,隱私已是千瘡百孔,被那無所不能、無處不在的信息工具盯住了。人們的一舉一動,每一個閃念都處於監控之下,不啻一個個透明人。有史以來第一次,隱私成了商品被大規模地買賣。而隱私一旦商品化,不同社會階層和集團便生出相互衝突的利益訴求,關於隱私的社會共識就名存實亡了。

零隱私時代,我們該如何生活?

電影《網絡迷蹤》劇照



假如人類滿足於“造物”的饋贈,不去觸動維護隱私的各樣屏障,隱私就可以保持可隱而安全。可是,人類好奇,總想探求新知,創制工具,發現世界的奧秘。終於,到了物聯網智能時代,隱私的傳統屏障坍塌了。生活完全變了,人必須時刻披露個人信息。從農貿市場買菜用微信支付,到旅遊點門票的臉像識別;從政府聯網辦公,到銀行電子轉賬;從百度搜索,到芝麻信用評分和信息詐騙;還有街頭巷尾的攝像頭、低頭族的手機,直至谷歌眼鏡、掃地機器人、汽車傳感器、植入手臂的上班打卡芯片……
個人信息的收集監控不放過生活的任何一個環節。伴隨技術進步,隱私的疆域大大拓展了,連基因信號和下意識的意念,也被挖掘並納入個人信息。信息化的隱私,是信息爆炸,需要超級計算機來處理,接受各類算法的深度分析,以便追蹤、模擬、預測人們的思想和行動。隱私不再可隱。私的自處,公私有別,變得越來越不現實了。


零隱私時代,我們該如何生活?

電影《網絡迷蹤》劇照


這就是隱私信息化帶來的最嚴峻的挑戰。面對挑戰,作為擁有自由意志的人類整體,我們仍有機會做出選擇,重建隱私的屏障。然而,新經濟選擇了隱私的商品化,添上了壓垮隱私的最後一根稻草。
隱私有用有市場,不是新發現。但隱私既是自由人格的條件,也是人的軟肋,需要精心呵護。所以,傳統道德講求節制,是包括尊重隱私在內的;拿自己或他人的隱私做交易,就更是可恥了。道德加上信息能力有限,可謂雙重的約束,隱私才能一路平安地走來。


現在,智能終端的天網建成,迅速消解了這兩道護衛,把蘊藏在隱私中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控制力裸露了。這大大刺激了隱私的商業挖掘。人們找出各種正當化的理由,隱私淘金熱就像放出籠子的野獸,失控了。


個人信息充斥了商品市場,在經濟生活中佔有越來越大的比重。所謂智能經濟,幾乎所有最賺錢的企業都在挖掘使用和買賣隱私,不論谷歌、臉書、百度與阿里巴巴。打開臉書,看看你自己上交的信息吧:照片視頻、留言打招呼的就不說了,每天的生活細節、 消費習慣、 工作安排,親友往來,等等,事無鉅細,連你自己都沒注意或忘記了的,統統記錄在案。谷歌佔有的信息集就更龐大了。這些網絡巨頭深知,隱私就是財富。於是,隱私被冠以新的身份:以市場需求來定價交易的商品。


商品化成為定局,隱私脫離主體,被合法挖掘、追蹤分析,廣泛用於解讀並預測、規制人的慾望、想法和行動,人與隱私的關係就變了。隱私主體失去了話語權,不再是自己隱私的主人和守護者。


臉書老闆早在 2010 年就說過,我們的隱私觀過時了,隱私“不再是社會規範”。大家不僅樂於分享各種信息,而且喜歡向越來越多的陌生人開放自己,“促成了新的社會規範”。


▍隱私終結,我們該如何自處?


說到這裡,隱私經過信息社會商業化的洗禮,命運只有一個去向——走向終結!


也許,一些佔有者以為,自己可以是隱私終結的例外,甚而能夠在支配他人隱私的同時,繼續保有自己的隱私,然而,人類的總命運是誰也逃不脫的。從目前 AI 的發展勢頭看,我們不得不警惕,一種智力優於人類,且具有“自由意志”的獨立物種出現。屆時,機器人未必“甘當”人類肢體和心智的延伸,而人類卻要依靠它才能生存。因此,隱私危機必須放在人機關係中去思考、規劃。個人信息的網絡儲存越多,分析工具越精緻高效,硅基智能成長為獨立物種而擺脫人類管控的步伐,就會越快。當AI 提升至通用智能,能夠在多個領域自我學習,不再需要人的知識連同隱私當它的學習素材,一如自學圍棋、碾壓人類頂級大腦的“阿爾法零”(AlphaGo Zero),那一天,將奏響隱私的輓歌。


零隱私時代,我們該如何生活?

美劇 《西部世界》第一季劇照,機器正在打印接待員(AI)


不過,隱私的終結,並不意味著人類終結。歸根結底,人是可以零隱私地活著的。迄今為止,隱私對於人類重要,是因為人受制於較低的信息能力,亦即人類為自己安排了那樣的生活秩序。所以一方面,隱私是人類高級智力活動的產物,體現了人對自身價值的期待和尊重;另一方面,一旦人類實現“自我超越”,造出通用人工智能(AGI),讓機器取代自己思考、勞動、創造,後隱私時代便降臨了。


進入後隱私時代,人類社會現存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必然失效了。人類將怎樣生活?沒有歷史經驗,沒有參照物,很難想象。但有三點可以預期:


第一,那將是一種沒有自覺自願,不知何為榮辱問責,但高效而標準化的低智低能的生活秩序。那裡,隱私失去了意義。它不再能培育自由人格,因為系統中沒有自由意志的位置。它不再是社會責任的代價,因為人無須自由選擇自主行動而承擔責任。它也不再是智力活動的衍生品,因為人類主動放棄了發展智力的努力,滿足於在無限優化了的天網下執行指令。


第二,社會的中心不再是人與人的關係,而是人機關係和機機關係。人類不復為地球的主人,反倒有可能變成硅基智能系統的累贅。不是有 AI專家預測,25 年後,無人駕駛技術成熟,人類將被禁止駕車上路。無人駕駛的交通系統,其交通規則、道路設計、社區安排等,都是不許出錯的。


人類駕駛只會破壞科學設計的完美,引發交通事故,降低行車效率。實際上,排斥人類參與、刪除人類個性,那樣的硅基智能世界,才可能是高效簡潔、完滿無缺的一個大“圓圈”。


零隱私時代,我們該如何生活?

美劇《西部世界》第三季中的無人駕駛車


第三,人類世界本身,共產主義或許是唯一的選項。因為機器人治下,人不但沒有了隱私,分工也已消失。所有的個體都集合於一個總體,個人自由即全體的自由,我為人人即人人為我。


人工智能的先驅,已故的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明斯基(Marvin Minsky)說過:有朝一日,當我們掌握了建造智力遠勝人類的機器的知識,就不得不面對一個奇特的問題,那就是:該不該建造?我很幸運,因為我可以把這一困難的選擇留給後人。但我相信,他們不會建造,除非找到很好的理由。明斯基還曾經對深度學習神經網絡技術做出悲觀的描述,他的觀點被認為阻礙了 AI 發展達半個世紀之久,因而頗受詬病。但換個角度,這也許是教授對人類最大的貢獻:為我們做好準備迎接機器人時代,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明斯基的智慧提醒我們,對隱私應取審慎節制的態度。也許,停下對隱私的深度挖掘和過度商業化,我們會少些便捷、舒適和效率,辦事會不那麼順暢。但我們就可以繼續辛勤勞動,思考學習;繼續擁有自由意志,而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我們將保有隱私同人格尊嚴。這,才是一種更美好的生活。


*本文選編自《賽先生的夢魘》,刪改較多,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End



零隱私時代,我們該如何生活?


《賽先生的夢魘:新技術革命二十講》

金觀濤等 著


“互聯網革命”對你我、對社會、對世界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區塊鏈、比特幣的歷史意義何在?

人類是否會變成“無用階層”?人工智能的前景如何?

現代醫學高速發展的今天,為何醫鬧事件層出不窮?

科技進步將實現人類永生還是走向滅亡?

問題的答案盡在這部新技術革命的通識讀本之中。



零隱私時代,我們該如何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