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樣解讀齊白石書法(深度好文)

我這樣解讀齊白石書法

我一直挺喜歡齊白石的書法,特別是他的篆書,看第一眼就讓人覺得氣象與眾不同,好看、耐看,越看越有味道。他的篆書既有篆隸結合體的韻味,又融合了印章篆字的筆法,筆法老辣、規整穩健、舒展大氣,自成一家,寫篆書比他寫得好的很少。


我這樣解讀齊白石書法(深度好文)


好字和畫一樣,常看常新,總能讓人賞心悅目。看的多了就喜歡琢磨,齊白石的篆書好在哪呢?我覺得首先“字有畫意”是齊白石書法的一大特點。何為“畫意”呢?畫意即意象。文字是表意的,而中國的文字又是象形的,是帶著意象的,這個“象”難道不就是畫意嗎?他的篆書就好似一幅畫面,有很強的即視感,這是我的感悟。齊白石講過“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按這個邏輯,你會覺得他的字是在“字與畫之間”。白石老人的字在紙上是形,在心裡則是畫。我相信這也是他有意而為之的。


我這樣解讀齊白石書法(深度好文)


以前聽過一句話,大意是:真正的大師,他的最高精神追求是返璞歸真,尋找童真、意趣。作為大師的齊白石,我想他一定也是有意地要把筆法、字形與意象結合起來,從而寫出字的畫意來。否則怎麼解釋我們看的這雨字彷彿是淅淅瀝瀝的,石是厚重敦實的,山是泰然沉穩的,還有那個鶴字,寫得彷彿就挺著卓群的身姿站在那似的呢?意象感覺何其強烈!?我想這樣書法才是迴歸了象形文字意與象的本真,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其書法的觀賞性,給人充分的意象遐想的空間。


第二呢,是齊白石的筆法老辣。觀其作品,尤其是篆書,給人感覺信手捏來,自然天成的感覺。老辣體現在筆法的相稱和協調。好的筆法是筋骨、肌肉的相稱與協調。如何理解?一筆下去,或肥與瘦,或長或短,或方或圓,或正或倚,皆有火候、分寸。好比一個人,骨骼粗的身材,豐滿些才好看。相反,骨骼小的身材就要苗條點才勻稱。齊白石的篆書,筋骨、肌肉的比例協調、勻稱,關鍵扛鼎之筆畫力道、勁道十足,而通篇既沒有突兀之筆,也無不諧之音,值得玩味。


書法理論裡常說一句話,叫“人書俱老”。什麼意思呢?人寫了一輩子老了,用筆就老到了?是這樣嗎?顯然不能望文生義。用筆老辣是書法的功力狀態,與稚嫩相對,稚嫩於人則孩童的蹣跚學步為稚嫩,初學咋練為稚嫩。懵懂初萌為稚嫩,而老辣之於藝則是隨方就圓的“圓”,是熟能生巧的“巧”,是融會貫通的“通”。人書俱老是靠天賦、悟性及正確的訓練長期打磨出來的,而不是僅僅年齡到了。觀齊白石的篆書就有這種感覺。


我這樣解讀齊白石書法(深度好文)


第三呢,白石老人的篆書結字規整穩健,顯示了其對字形結構非凡的駕馭能力。篆書結字(即字形結構)的難點在與對整體字形結構的掌控,字越大字形越難掌控。我們寫散文有個原則叫“形散而神不散”,而篆書則不然,形散了,神兒就沒了。失去對字形結構的掌控,就把字寫垮了。在這方面齊白石處理得恰到好處,其篆書雖然都是大字,但他卻能做到結構規整穩健、方圓有度,舒展大方。另外舒展和規整恰恰是矛盾的兩極,二者達到高度的統一才能成就一幅好字。而這種對字形結構和書體風格(舒展)相統一的駕馭能力是齊白石先生對筆法、字形、章法等長期打磨、錘鍊、融合所習得的,非常人所及。


這第四是白石老人的書法一以貫之,氣韻暢通。他的字一橫一豎、一撇一捺,都要一筆成功,這對寫大字要求尤其高。若一次不行,重描一次,即成敗筆。不但不能描,就連運筆稍稍停頓、遲疑,也會失去原有的氣韻。氣韻斷了,就顯呆滯,就沒有了精氣神。一篇氣勢如虹的演講,一曲悠揚婉轉的歌曲總能給人以享受,而坑坑恰恰的演講或是斷斷續續的曲調就讓人很難受了。所以說真正高水平的書法應該都是一以貫之,一氣周流的。另外白石老人寫的都是大字,一氣寫下來,對氣力的要求是很高的,能做到實屬難得。


我這樣解讀齊白石書法(深度好文)


啟功先生在他的書中寫到白石老人告訴他,寫字,他是不主張臨帖的。他說:“字就那麼寫去,愛怎麼寫就怎麼寫”,雖然態度倒是挺隨意的,但我想這應該理解成創作時要有不拘束的心態吧。畢竟不主張臨帖的白石老人卻恰恰臨過不少貼,是著實下了一番功夫的。這份隨意大概是他老人家遍渉諸家,融合己意,推陳出新後的那份淡定和從容吧。這倒讓我想起了王安石的一首詩: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 只緣身在最高層。


好書法總是氣象萬千的,風情萬種的,總是會讓人有各種不同的品讀和感悟,就好比芬芳的花朵總能引來蜜蜂和蝴蝶來吸取養分,而白石老人的書法的魅力還遠不止於此。


我這樣解讀齊白石書法(深度好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