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黃岡武穴——現代港城,生態武穴

小黃同學來了來啦!

今天帶大家來到現代港城,生態武穴的武穴咯~

座標:這裡是湖北武穴!

這裡是黃岡武穴——現代港城,生態武穴

武穴市是中國湖北省黃岡市下轄代管的一個縣級市,為武漢城市圈重要組成部分,是長江中游港口城市。市總面積1246平方公里,轄12個鎮處、342個村(社區),耕地面積50萬畝,總人口83萬人 。

武穴市境位於長江中游北岸,大別山南麓,鄂東邊緣,地扼吳頭楚尾,歷來是鄂、皖、贛毗連地段的“三省七縣通衢”。武穴市前身為廣濟縣,古稱“佛國”,取“廣施佛法,普濟眾生”之意。1987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

武穴市擁有長江十大深水良港之一的武穴港,同時中國最長的鐵路京九鐵路和中國最長的高速滬渝高速出入口,在這裡交匯。

武穴市擁有中國園林綠化模範縣市、中國油菜之鄉、湖北省工業城市、湖北省文明城市,中國武術之鄉、中國科技先進市,“中華詩詞之鄉”等榮譽稱號。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這裡是黃岡武穴——現代港城,生態武穴

中文名稱:武穴市

面積:1200.35平方公里

外文名稱:Wuxue

人口:78.4萬

別名:廣濟縣

方言:廣濟方言

行政區類別:縣級市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

所屬地區:中國湖北省黃岡市

著名景點:橫崗山、仙姑山、小龍潭公園、龍坪江灘

下轄地區:4街道辦事處、8鎮

政府駐地:武穴街民主路

火車站:武穴站、慄木站

電話區號:0713

車牌代碼:鄂J

郵政區碼:435400

地理位置:湖北省東南,長江中下游平原

行政代碼:421182

歷史沿革

這裡是黃岡武穴——現代港城,生態武穴

1987年武穴撤縣建市

武穴歷史悠久,據考古學家在境內大金鎮尺山遺址發現,遠在新古器時代3000—5000年以前,武穴就有人類活動。

夏商周時代屬荊州管轄;春秋戰國屬楚國;秦朝屬九江郡;漢代屬江夏郡(《湖北通志》載:“廣濟為漢蘄春、潯陽二縣地);三國時屬吳,隸屬蘄春郡;西晉時期,廣濟境地仍分屬蘄春、尋陽二縣。

東晉太元三年(公元378年)改蘄春名為蘄陽。義熙八年(公元412年),尋陽縣治遷至江南柴桑,原江北境地劃入蘄陽。至此,改蘄陽縣名為齊昌。陳太建五年(公元573年),齊昌地屬陳。公元579年,北周佔齊昌地,將廣濟境地從齊昌縣劃出,立為永寧縣,隸屬蘄州齊昌郡。

隋初,永寧縣屬蘄州總管府(後改稱蘄州、蘄春郡)。隋末,廢永寧縣制,併入蘄春縣。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又分蘄春,復置永寧縣,屬淮南道蘄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因與河南永寧縣和江南東道永寧縣同名,唐玄宗乃親自取佛教語“廣施佛法,普濟眾生”之意改名廣濟縣,屬蘄州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蘄州郡為州,廣濟仍隸屬。

武穴市行政區劃圖

五代十國,屬淮南道蘄州。

宋代,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屬淮南西路蘄州。

高宗南渡後,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廢縣為鎮,不久恢復縣置。

元代,廣濟屬河南江北行省蘄州路。

明代,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蘄州路為府,廣濟屬該府。洪武九年降蘄州府為州,廣濟屬湖廣佈政使司黃州府蘄州,不久改屬河南布政使司。洪武二十四年還屬湖廣。

清代,初屬蘄州,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屬黃州府。清末廢府立道,廣濟屬湖北省江漢道。

民國初,廣濟仍屬江漢道。1926年廢道,廣濟直屬湖北省。1932年10月,實行省、專、縣三級制,廣濟屬第三行政督察區。1936年改屬第二行政督察區。1940年屬鄂東行署。1945年11月屬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設立為廣濟縣,一直隸屬湖北省黃岡地區。

1987年10月23日,撤銷廣濟縣,設立武穴市,以駐地武穴鎮為名。

1996年,武穴市面積1200.4平方千米,人口約70萬人。轄4個街道、8個鎮、4個鄉:武穴街道、刊江街道、田鎮街道、龍坪街道、梅川鎮、餘川鎮、花橋鎮、鄭公塔鎮、大金鎮、石佛寺鎮、四望鎮、大法寺鎮、橫崗鄉、太平鄉、兩路鄉、南泉鄉。市政府駐武穴。境內有1個國有農場和1個科技經濟開發區。

武穴一級道路G220國道(2張)

1997年12月,經省政府批准,撤銷兩路鄉,設立兩路鎮,鎮政府駐地由雀兒山遷至登高山。

1998年12月,經省政府批准,田鎮街道辦事處駐地遷至盤塘。至此,全市轄4個街道、9個鎮、3個鄉、1個農場。

2000年12月,經省政府批准,撤銷兩路鎮、橫崗鄉、南泉鄉,併入梅川鎮;撤銷太平鄉,併入餘川鎮;撤銷鄭公塔鎮,併入花橋鎮;撤銷龍坪街道,設立龍坪鎮。同年,將刊江街道的江家林、吳谷英、新磯、樟樹下、朱奇武、郭應龍6個行政村劃歸武穴街道管轄。調整後,全市轄3個街道、8個鎮(包含1個農場):武穴街道、刊江街道、田家鎮街道、梅川鎮、餘川鎮、花橋鎮、大金鎮、四望鎮、石佛寺鎮、大法寺鎮、龍坪鎮(包含國營萬丈湖農場區域)。

2004年11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萬丈湖街道辦事處,其行政區域為原國營萬丈湖農場轄區,駐地新港,同時經市人民政府批准,設立黃湖村、太泊村、萬丈湖村和新港社區居委會。至2005年,全市行政區劃為4街道辦事處、8鎮。


地理環境

這裡是黃岡武穴——現代港城,生態武穴

地形地貌

武穴以平原丘陵為主的地貌結構。北部一隅為連綿起伏的低山,中、西部為丘陵,南部和東南為平原。地勢北部高而東南部低,自北向東南傾斜。在低山、丘陵中分佈著盆地和谷地。平原中分佈一些窪地。山地主要分佈在市境北部邊緣地帶,由大別山二支脈太平山、橫崗山組成,面積84.53平方公里,佔總面積7.04%。丘陵主要分佈在中部以及西北部和西南部一角,低丘主要分佈在中部,崗坡和緩,崗壟相間,發展糧、棉、油、苧麻和柑桔的條件極為優越,因而成為全國聞名的糧食生產大縣、油菜之鄉和長江中下游優質水果基地。平原分佈在倉頭埠--大金鋪--花橋--鄭公塔以南至長江沿岸,面積約717.86平方公里。河流主要有長江、梅川、荊竹、大金、戴文義河,現存湖泊有太白湖、武山湖、馬口湖。水庫主要有梅川水庫、荊竹水庫、仙人壩水庫、大金水庫4座中型水庫和小型水庫多處。

氣候

武穴屬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 氣候的主要特點,一年內日均溫等於或大於10攝氏度,植物生產期長,雨量較多。春季開始期在3月中旬,夏季開始在5月下旬,秋季開始期在10月上旬,冬季開始期在11月下旬。夏季炎熱,梅雨明顯,秋高氣爽,冬季較暖,氣候溫和溼潤,是適宜於農、林、牧、漁全面發展的多宜地區。境內日照年輻射的總量多年平均值為106.799千卡/平方釐米,市年平均125.4天晴日,年均日照時數為1913.5小時。全市年平均氣溫16.8攝氏度,全年多東風和東南風,全市年平均降水量為1278.7~1442.6毫米;降雪一般初日是在12月。

文化

民俗

武穴地處鄂皖贛毗連地區,先民

這裡是黃岡武穴——現代港城,生態武穴

送戲下鄉多來自五湖四海。武穴自古受吳、楚文化雙重影響,其傳統習俗與其他地區交流融合,兼收並容,以漢俗為基本里俗,具有一定的地方特徵。康熙《廣濟縣誌》載稱:“廣濟俗多朴茂,民愛稼穡,士喜讀書,以孝友為先,然其人椎(注:意為樸實)而戇(意為厚道而剛直)”人民群眾敦厚淳樸,勤勞克儉,重孝義,知廉恥,勇悍倔強的習性世代相傳。

黃梅戲

本地流行採茶調(或稱調兒戲、廣濟採茶戲)、文曲戲、黃梅戲等地方劇種。有獨立的黃梅戲團(現已改為武穴市文曲戲劇團)。曾於2007年舉辦湖北省第六屆黃梅戲藝術節。武穴市地處古代荊州和揚州的分界,武穴市大部分居民都是明朝以前從江西贛撫平原(瓦屑壩)一帶遷入,保留著明顯的贛地風俗和語言(贛語)。民風重教,婚喪、生子、節日、房屋落成等儀式保留較多傳統漢族習俗。飲食注重土菜,不避辛辣。 [23]

岳家拳

這裡是黃岡武穴——現代港城,生態武穴

岳家拳

武穴是岳家拳傳承發展地。宋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岳飛蒙難後,其子嶽震、嶽霆和部分將士隱居廣濟縣(今武穴市)養馬嶺村,與遺留下來的岳家軍將士一起研習岳家拳術,岳家拳自此得以發展,並散播民間,截至2018年已860餘年。 [24] 2008年,武穴岳家拳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岳家拳已成為武穴的文化品牌,該市多次派武術代表團前往香港、臺灣交流表演,特別是在香港國際武術大賽中,勇奪七金十銀,使武穴岳家拳譽滿香江。 [24]

武穴話

由於地理和歷史的原因,武穴方言處於西南官話、下江官話、北方官話的河南話和贛方言的交界區,是一種難以劃入某種確定的方言區而存在的特殊“楚語”,也可以說是一種混合性的方言。 [25] 武穴方言主要特徵:在語音方面具有獨特的U組韻母;鼻音聲母有m、n、g等四個;有入剩字,都帶有喉塞音收尾;調類有六個,去聲有陰陽之分。在語法方面,有一些句型的詞序與普通話有別。在詞彙方面,遺留有較多的楚語古詞,還融匯了許多外來詞。 [25] 凡來到或來過武穴的外來賓、商旅者無不感到武穴民間稱謂奇特。比如:稱祖輩為“爹”,稱父輩為“爺”,稱母親為“易”稱妻子為“馬馬”。 [25]

武穴姓氏

武穴市系傳統漢族聚居區域。有民諺曰"萬羅蘇、雷駱簡。未有廣濟縣、六姓已在先。"武穴鎮自漢代有漁民居住,形成鄔家閱(後稱武家閱)以來,北方士族不斷南遷潯陽一帶。隋唐以前著名姓氏有徐、梅、田等。居住在武穴市境內的主要姓氏大都為宋元明前後從江西贛撫平原(瓦屑壩)一帶遷入。民諺曰:上有周劉二姓,下有朱郭兩家。從1847年至1968年的一百餘年間,戶族械鬥不下百餘次。其中,1911年七月,大金地區周、胡兩姓為爭嶽林咀碼頭髮生械鬥,持續五六天,雙方共死亡23人;1947年,大金地區周、劉兩姓因為抓壯丁意外引發大規模械鬥,這次戶族械鬥牽動了全縣的大部分地區,震動了全國。居民以大姓聚居成垸的分佈方式為主。望族有彭城劉氏、義門陳氏、沛國堂朱氏、三槐世家王氏、潁川幹氏等。武穴還是漢族藍姓主要聚居地之一。

黃岡同城:黃岡城市品質生活指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