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剩女說明了,女神和剩女的差別


這部紀錄片總體讓我感覺很真實,也挺典型,但是沒有新意,也不夠深刻。導演究竟還是外國人,她給出的這些“案例”都是我們這十來年聊透了的,但是有一些大齡未婚人士真實的困境和痛點,可能是沒有被挖掘的。


電影剩女說明了,女神和剩女的差別


這三位女性看著讓人無奈、糾結甚至同情的婚戀經驗可以總結為:

受到父母的眼光和批判而無法自由戀愛的(瞧不起外地人的女主播的媽媽,這位阿姨的口音是我們晉方言,不是山西人就是內蒙人,咋還瞧不上江浙滬了呢...)

父母所期待的傳統婚姻生活和自己所期待的生活相悖因而被耽誤了的(律師姐姐)

精神世界上的追求無法找到匹配的(大學教師詩與遠方的文藝情懷最終和婚姻妥協了)

根據我身邊的案例,1似乎是一個主要矛盾來源,年輕人總是在意眼緣和感覺,但是老謀深算的父母總是在耳邊吹著物質基礎的風,中國的親子關係又過於牢靠。

紀錄片本身是一個引子,很多女性苦於婚嫁難題,我想借這個引子聊一聊我對這個難題的看法,或者說為大家提供一種思路,希望能對大家有一點點精神上的幫助。在已知外界世界有諸多缺點的情況下,我們從內在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大家總覺得剩女是一個社會問題,把這個問題歸結到男女平權、女性婚齡的限制等等問題上來,但是這難道本質上說不是一個情感問題嗎?這不一定是社會的問題,而是很多父母的問題,是情感教育的問題,也是我們如何和父母相處的問題。


電影剩女說明了,女神和剩女的差別


單從情感的角度來說,這個律師姐姐如果是我生活中的一個人,我不是很想跟她做朋友。你在職場上可以揮斥方遒,但是在生活中,我希望我們能好好的聊聊天,34歲似乎還是火爆脾氣,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她在與人溝通上是有問題的,攻擊性比較強。家中第五個女兒,傳統重男輕女、大男子主義家庭出身,全村人的驕傲。她在婚姻中遇到困境,有兩種可能。1. 如果她真的想結婚,想走入婚姻,我覺得癥結在於她沒有看清自己的“短板”問題所在;2. 她真的如自己所言不想生孩子不想結婚,那麼她應該學會協調和父母親人的關係。

如果她想結婚,在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生活,靠年輕人自己得吃多少苦才能供得起房子、養得起孩子?想要有一個家庭,想要結婚,原本就是極難的事情(好像任何年代都是...),這是紀錄片沒有挖掘的深層次原因,單身男女無法走入婚姻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經濟問題。律師姐姐的家境首先就是婚戀市場上的硬傷。我沒有歧視農村家庭的意思,我父母也是農村出來的,但是從人要在北京生存這個現實問題來看,家境就是木桶短板,她的父母大概率是幫不了她任何,她自己有沒有存款付得起首付的一半,節目裡沒有說。第二,女性在家庭地位的問題。男生說了算還是女生說了算,也誰具有主權的問題,其實裡面有個男生說得挺對,誰具有專業性,誰有話語權。律師姐姐似乎對這個問題非常敏感,生不生孩子這種大事兒,自然是要兩個人商量的,不能說你不想要孩子,男生不同意,那就是男性不尊重女性。不想要孩子,我覺得90%的男性已經望而卻步了,她自己給自己選擇了hard模式。當然從後面她去諮詢了凍卵的情況來看,律師姐姐也不是不想要孩子,但是34歲已然大齡。如果有生孩子的打算,為什麼把自己拖到大齡呢?有人可能會說,為什麼她就要受到年齡的限制呢?這我也沒辦法,只有女性能生孩子,且有高齡生育的風險,上帝給的初始化設置,我也沒辦法。

結合上面這兩條,即便律師姐姐27、8歲,加上她不善與人溝通的缺點,我覺得婚姻對她來說都是個難題。或許到濟南會好一點,或許男性的條件差一點可以。如果她是不想結婚的,是被家人所迫,那麼,她應該要解決的是和家庭協調的問題。她在與人溝通上也不夠緩和,她與父母的溝通完全是粗暴地吼,片子剛剛開始的飯局上,她的一個朋友要表達的觀點其實非常在理,但是被她粗暴地反駁了。朋友問:“你真的覺得你父母催婚的初衷是為了你好嗎?”潛臺詞是:你父母這樣催你,其實還是出於自己的虛榮心,出於自己的面子。事實來看,後面律師姐姐的父母的言語已經說得也很明白了,你是我的驕傲,我沒有兒子,我想讓人看到我的女兒不比兒子差-----這在我看來不是父母真摯的愛,而是虛榮心,是將子女當作自己的附屬品。這是一個很殘酷的事實,但是是大部分中國子女們面對的真實現狀,認清這一點,我們在對處理與父母的關係上也許會更理智、更清楚一點。最後她去法國留學,我甚至覺得她父母內心是認為走遠了也好,他們不用再經受周圍人的眼光,聽起來去法國留學很有出息。她真的願意去嗎,主動選擇還是被逼無奈?或許都有,這個家庭和社會已經容不下她了,這是她唯一的選擇,否則永遠痛苦。我也沒有貶低她父母的意思,人的認識都是跟自己的經歷有關的,她的父母是傳統保守的婚嫁觀念,但是她不是,如果她能像她朋友暗示的那樣,對父母的行為和想法有更深層的理解,對中國傳統家庭中的親密關係有更深的思考,她不會把自己逼到一個困境中,如此崩潰和焦慮。

所以,對於這個律師姐姐來說,如果她真的想結婚,她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短板;如果她真的不想結婚,而是迫於環境,她自己應該放下對父母的執念。中國社會發展如此迅速,城鄉差異如此之大,她作為一個大學生,作為律師,應該意識到自己和家庭觀念的差異,從而改變溝通策略,改變與父母相處的模式。


電影剩女說明了,女神和剩女的差別


對於中國家庭來說,和父母的關係是一個非常複雜微妙的話題。當一個人想要追求的,被父母所不理解時,被自己最深愛而又尊敬的人所不理解甚至不屑、瞧不上時,那種感覺太難受了,子女太想讓父母認可了,而得不到這種認可,就反而走向另一個暴力的極端,像律師姐姐對親人破口大罵,像女主播對媽媽說出的那樣具有殺傷力的話。

女主播的案例也很真實,但是她的問題在於和母親的矛盾,這個矛盾源頭不光出自她媽,也在於她自己。她的困境其實非常普遍,房子、車都是父母給她提供的,她父母是第一代移民,也是那一代人中的佼佼者,是成功者,因而驕傲、自負,自然也強勢,對子女頗多話語權,子女也是乖乖女聽話,被壓迫。這樣的家庭成長有苦有甜,甜的在於父母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她的生活比律師姐姐輕鬆舒服了一萬倍。她遇到的困難更像是一個和父母相處的問題,這個問題映射到了婚戀上。她的出路反而是最難的,需要對自己進行革新,需要在事業上有大的跨越,起碼可以做到,沒有父母的資助,也活得很好,不降低生活質量,這樣與父母溝通時底氣才會足,才是成年人與成年人的對話,才會擺脫自己總是受害者的心態,不要泣不成聲,說出口的話都是刀子扎向親人,而是可以心平氣和、沉穩地與父母去溝通自己的終身大事。

換句話說,要不是她總是不堪一擊,父母怎麼會如此強勢處處為她作主?女主播要想擺脫現在的母女相處模式,首先要給父母一個信念:我女兒很優秀,她有自己的想法和決斷,她有足夠的智慧選擇適合自己的人,也有能力為自己的生活和選擇負責。父母有地域歧視、生理歧視、學歷歧視等等還不是因為覺得這些都是子女未來婚姻中的風險,怕小孩因此受累嗎?告訴他們,你不怕,你也有能力承擔。

大學老師似乎有一個比較好的圓滿婚姻的結局,但是在最後的沙龍上有一個學生提出了一個非常尖刻的問題,您似乎在暗示婚姻就是更好的結局?因為老師似乎是一個女性主義者,但是她又似乎在生活中對婚姻妥協,婚姻似乎是一個經營的結果。我挺喜歡這個老師的故事,有一些微妙的辛酸。她是學文學的,在婚禮上的那句話也非常簡單而又有詩意,但是結婚的對象似乎並不是一個詩意的人,家裡是農村的,還對女方年齡大頗有意見。這在我看來,也很憋屈,但是如果想要有婚姻生活,這似乎是必須要忍受的一點。片子中有一個鏡頭時間非常長,老師坐在炕頭,旁邊是幾床喜被,她表情木訥看不出悲喜。

其實在我看來,她的故事中透露出的無奈和自欺欺人也是沒有必要的。這還是我們情感教育的問題,中國人從小到大被教育成為一個完美的人,被教育的只認得完美的人,似乎只有和自己精神共鳴、肉體和諧的才是值得交往的伴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可愛,不是學文學的人只能和學文學的人溝通,有共同語言固然好,沒有又何妨,生活中只剩下聊天嗎?每個人都是一個世界,誰身上沒有美好和惡臭呢?

我們從小接受到的教育裡,被喂的精神雞湯裡,對於戀人、夫妻、愛人的形象解讀都太單一了,好像不是琴瑟和諧、勢均力敵、才子佳人就不是好伴侶一樣,沒點兒優美感和崇高感都不敢秀恩愛了。這說白了還是情感教育的缺失。


電影剩女說明了,女神和剩女的差別


為什麼我覺得這個片子還不夠深刻,因為這三個故事我覺得是有解決方案的,或者說是有非常直接明白的問題存在的。在我身邊,更多讓我覺得是痛點的,是人對自己社會位置的不自知。這個紀錄片換成三個剩男,也一樣成立。女性在婚戀市場上的困境,沒有被挖掘出來。

很多大齡未婚人士在訴說困境時,都好像是被社會耽誤了,被周圍人的見識侷限了,但問題在於,他們自己把自己貼滿標籤進行標價,以非常世俗的方式去衡量別人,然後發現來者總是配不上自己。中國社會里,很多女性在找另一半的時候有一個巨大的矛盾點:女性往往希望找到比自己能力/條件更優的人(很多人嘴上說的匹配,其實還是更優,因為他們對自己的評估就是過高的),同時又期待男性在結婚時提供更多的經濟支持(房子等),在平權運動的倡導下,又講究女性地位。其實她們情商、智商、學歷都不低,經濟上也沒有負擔,長相也不差,但是隻能看到別人的短板,看不到自己的短板。而只要是個人,就一定有短板,還不止一條。慾望和能力不匹配。我們的社會進入了前所未有的消費主義、功利主義盛行的階段,女性還比男性更加矛盾的一點是,既要有愛的浪漫體驗,又要有物質的厚實基礎,前者需要自己才貌雙全,後者要求對方財大氣粗又有能力,這原本就是一個mission impossible,男性則似乎在後者上更加寬容一些。這才是大部分兩位女性糾結不清、焦慮難受的主要來源,她們自己就很矛盾,不知道該捨棄什麼,想追求的核心是什麼。片子中的女性也多多少少有所體現。很矛盾,很焦慮,無從下手,胡亂下手。

另外,女性的外形、長相佔比頗重,女性在這一條上似乎沒有備選,這也是情感教育缺失的問題,我們對美的理解太單一。

在現代社會,婚姻不再是尋找一個風險承擔者的解決方案,兩個人更需要的是情感上的互愛與互助。我現在甚至覺得,三觀也不是非要契合,彼此性格合適,彼此陪伴,互相照顧,就是很溫暖的好日子。

我很不喜歡“向婚姻妥協“這樣的話,這還是我們情感教育的問題,似乎平平凡凡過日子就是下品,拼事業才是生存的意義。一日三餐、吃喝拉撒、生兒育女本身也應該充滿樂趣才是。美是多元的,美好的情感也是多元的,成功的定義更是多元的。這些年,我們女性似乎終於被教育得學會了愛自己,但是又不懂該如何愛別人、愛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