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史雜談:後唐莊宗李存勖彪悍的前半生 折戩沉沙伶官戲曲

李存勖出自唐朝末年西突厥的沙坨軍事集團,因爺爺朱邪赤心鎮壓叛亂有功,沙坨王族被唐唐僖宗皇帝賜姓“李”。唐昭宗之時,李存勖跟隨父親李克用起兵勤王,討伐鳳翔節度使李茂貞、邠寧節度使王行瑜、鎮國節度使韓建的三鎮叛亂,時年才11歲,叛亂平息,李存勖入父進京,接受唐昭宗敕封,人稱“飛虎子”。

後梁朱溫:生子當如李亞子

李存勖小名李亞子,《時拾史事》的史料中,有一段,死對頭朱溫對李存勖的生動評價:“生子當如李亞子,克用為不亡矣!至如吾兒,豚犬耳!”李存勖得到後梁死敵朱溫的高度評價,朱溫甚至嫉妒李克用有如此優秀的兒子,李存勖的少年人格魅力可見一般。另外,史學大師呂思勉也曾評價李存勖:“莊宗為人,頗似唐太宗,其用兵之剽悍,或且過之。”可見李存勖不僅有人格魅力,戰場上的勇武彪悍,也讓人印象深刻。

趣史雜談:後唐莊宗李存勖彪悍的前半生 折戩沉沙伶官戲曲

《舊五代史.後唐莊宗紀》中記載,李存勖11歲出徵平叛,被皇帝敕封為檢校司空的榮譽官職。23歲蕩平幽州劉守光。24歲,繼任河東節度使,襲封晉王。27歲,聯合成德節度使王鎔,指揮晉、梁爭霸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柏鄉大戰,通過柏鄉大戰,一舉扭轉了“梁強晉弱”的常規局面,從此梁朝汴州軍在河東晉軍的攻擊下一蹶不振。36歲,李存勖與同樣彪悍的北方遊牧民族契丹在新城、望都血戰,大敗契丹人,通過這一戰,成功將“成德藩鎮”收入河東麾下。次年,李存勖在魏州稱帝,沿用唐朝國號,史稱“後唐”。

後唐:五代十國中,實控版圖最大的朝代

當時,後唐控制河東、幽州、鳳翔、大同、魏博、成德等十餘個大的藩鎮,下轄五十個州。由此,李存勖的後唐成為中國“五代十國”時期,實控版圖最大的王朝。雖然五代十國中,受到正史肯定的朝代有五個,但其實,除了朱溫汴州軍建立的後梁以外,其餘的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等四個五代政權,全部出自李存勖的河東軍。從某種程度說,就連後周柴榮以後,代周自立的趙匡胤的大宋王朝,也和李存勖有直接關係。

趣史雜談:後唐莊宗李存勖彪悍的前半生 折戩沉沙伶官戲曲

李存勖,擅音律,曉詞韻

李存勖麾下的河東沙坨軍,行軍打仗時,素有唱歌傳統。李存勖作為河東集團的一把手,從小在軍營生活中耳濡目染,音律、填詞、譜曲的天賦逐漸顯現。《五代史補》中記載:河東沙坨軍“前後隊伍皆以新撰詞授之,使揭聲而唱,謂之御製。至於入陣,不論勝負,馬頭才轉,則眾歌齊作。”

至今,李存勖還留有《一葉落》的作品:“褰朱箔,此時景物正蕭索。畫樓月形寒,西風吹羅幕。吹羅幕,往事思量著。”從詞曲中,珠簾外,月光照畫樓的景象,被李存勖寫得如此詩情畫意,很難想象這是出自一個少年從軍,用兵如神的鐵血軍人。

據《隋書·音樂志》和《新唐書·禮樂志》記載,五代時期,宮廷宴會的伴樂承襲唐制,而唐朝樂制又沿襲隋風,唐貞觀年間,從隋朝的九部樂,增設《高昌伎》,加上原有的《清商伎》、《高麗伎》、《天竺伎》、《安國伎》、《龜茲伎》、《文康伎》、《西涼伎》、《康國伎》、《疏勒伎》,大唐和四周番國的歌舞演奏,被唐玄宗李隆基混編成為“大唐十部樂”。整體而言,當時的樂制分為站著的歌舞表演和坐著的琵琶鼓樂奏,分別稱之為“立部伎”和“坐部伎”。

趣史雜談:後唐莊宗李存勖彪悍的前半生 折戩沉沙伶官戲曲

伶官專權,“鏡心魔”簇擁的後唐皇帝

北宋歐陽修曾為李存勖寫過一篇《伶官傳序》:莊宗,既好俳優, 又知音, 能度曲, 至今汾、晉之俗, 往往能歌其聲。唐莊宗就是李存勖,不僅通曉音律,還喜歡親自上臺表演。為此,李存勖為自己取了一個“李天下”的藝名。當代流行的《不良人》手遊中,身邊一直跟著一名“鏡心魔”的不良人,就是以五代李存勖為原型進行創作。

現在戲班、劇團的早期雛形,一開始是首建於唐代長安城中的皇宮裡,主要用於訓練宮廷歌舞藝人。發展1100年以來,唱戲的戲班演員會在正式登臺之前,在後臺的化妝間,掛兩位祖師爺的畫像,進行頂禮膜拜,以表示對祖師爺賞飯吃的尊重,除了梨園開山鼻祖的唐玄宗之外,另一個就是後唐莊宗李存勖。所以說李存勖對於戲劇的貢獻和造詣,是得到了後世人的極大認可。

五代後唐時期,貴為國君的李存勖,因為音律愛好,經常會和樂工、伶官們混在一起。正因為李存勖對伶官的縱容,才造成其能夠參與到朝廷決策,進而禍亂朝綱。當時伶官景進,被封為伶官之首,任銀青光祿大夫、御史大夫、上柱國。伶官郭從謙,被封為親兵指揮使,掌握京畿重地的軍權。

趣史雜談:後唐莊宗李存勖彪悍的前半生 折戩沉沙伶官戲曲

《新五代史》記載:“諸伶人出入宮掖,侮弄縉紳,群臣憤嫉,莫敢出氣,或反相附託,以希恩幸,四方籓鎮,貨賂交行,而景進最居中用事。”

叛亂四起,從前的兄弟反目成仇

923年,李存勖滅梁稱帝建都洛陽。僅三年之後,後唐魏州將領皇甫暉就在鄴都煽動叛亂,李存勖任命自己的兄弟李嗣源前往平叛,不料平叛軍隊不聽號令,剛到魏州就聯合叛軍一起擁立李嗣源為帝,李嗣源也就正好順坡下驢,引軍開回洛陽。而當時,首都洛陽的禁衛親軍指揮使是伶官郭從謙,本來就反感伶官的親軍,一看李嗣源繼位,乾脆也跟著叛軍一起反了算了。由此,京城內外的原有後唐軍隊相繼叛變,一片混亂中,本來擔負洛陽警衛的衛戍軍,也隨波逐流,率先在興教門點火,殺入宮中,李存勖帶領宮內侍衛剛出門,就與叛軍正面遭遇,不幸被流矢射中,一命嗚呼。

叛軍入城,多數人沒有站在李存勖一邊,箇中緣由,恐怕與李存勖偏聽偏信伶官,不顧過去同吃大鍋飯,一同滾戰壕的兄弟死活,有很大關係。正是因為李存勖寵信伶官,寒了將士之心,士兵對其失望,才轉而投向了兄弟李嗣源的懷抱。而在朝局動盪,兵變叢生的關鍵時期,君主本人更應頭腦清醒才能駕馭群臣。李存勖反其道而行,將自己的愛好凌駕於政務之上,錯誤的將伶官放在極為重要的親軍指揮使位置,李存勖看來不適合做皇帝,如果當個前軍大將或是詞曲音律方面的鑑賞家,倒更為恰當。但歷史不能重來,從李存勖身死亂軍,兄弟李嗣源接管政局之後,全面清除伶官,重賞軍人,或許就是對李存勖以往所犯錯誤的糾偏撥正。

趣史雜談:後唐莊宗李存勖彪悍的前半生 折戩沉沙伶官戲曲

結語

唐朝自天寶安史之亂以後,地方藩鎮勢力,一直尾大不掉。大唐王朝在戰戰兢兢中,使出渾身解數苦苦維持一百多年的地方平衡,直到黃巢這根“攪屎棍”的出現,左衝右突中,打破了脆弱的天平。然後,首先脫穎而出的後梁朱溫家族,殺伐過重,子弒父,弟殺兄,宮牆內亂層出不窮。後唐李存勖在滅掉後梁以後,本來王廷新興,統治疆域廣闊,人性向背,手握一把好牌。

但李存勖,硬生生將王炸的好牌打的稀爛,在位僅三年,就在兵變流矢中被殺。這裡除了五代軍人的驕橫大環境以外,寵信伶官,眾叛親離是其主要原因。或許同樣被“梨園後人”頂禮膜拜的李存勖和唐玄宗,從沒想過雙方的相似之處,都是少年得志,通曉音律,愛好歌舞,且同為天子,一個兵變被殺,一個卻將大唐推入下行坡道,被迫困死太極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