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妙計打和州,張天佑已攻下和州,為何傳來戰敗的消息?

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六合之戰後,朱元璋手下的兵馬越來越多。

細想起來,六合之戰的勝利,有一定的幸運成分在裡面。而運氣之類的事情是很難解釋清的,誰能想到元順帝會臨陣換將,削奪脫脫兵權?

打了勝仗,自然是皆大歡喜。在眾人都不看好的情況下,朱元璋有勇氣挺身而出,帶兵去解救六合,而且還打贏了,這是福將啊。郭子興也不好再收回朱元璋的兵權,更何況他此時有了進一步的打算。

什麼打算呢?是計劃攻打某個地方嗎?非也。郭子興想在滁州稱王。

要稱王,自然需要像朱元璋這樣得力的部下。

朱元璋對這件事是怎麼看的呢?他是這樣分析的,滁州是山城,船隻無法通行,交通不便利,不是商賈雲集的富庶之地;而且“無形勝可據”(《明太祖實錄》),若元軍來攻,很難堅守,所以,不適合在此處稱王。言外之意,若要稱王,需要拿下更大的地盤。

朱元璋妙計打和州,張天佑已攻下和州,為何傳來戰敗的消息?

明太祖朱元璋


面對頂頭上司稱王的想法,朱元璋說話很注意對方的感受:並非不贊成郭子興稱王,而是認為不適合在這裡稱王。

郭子興稱王之事被暫時擱置下來,時間轉眼到了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正月,滁州的隊伍缺糧了。

一個地方在一定時間內的糧食產量是一定的,而且糧食從種植到收穫是有一個週期的。士兵每天都需要吃飯,隊伍人數越多,消耗的糧食就越多;而且,馬匹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戰馬是要吃草料的。

糧食不夠吃了,怎麼辦呢?

朱元璋建議去攻打和州。為什麼呢?因為在和州的對面,緊靠長江南岸的太平、蕪湖是盛產稻米的地方。打下和州,有利於今後進一步的發展。

和州(今安徽和縣)距離滁州比較遠,在滁州南邊,但是距離當時的江浙行省太平路比較近。

在朱元璋的一番勸說之下,郭子興同意攻打和州。

朱元璋開始制定計策。當時的和州是什麼情況呢?和州城雖然不大,但是很堅固,只能用計智取,而不能硬碰硬的強攻。和州守軍是有一定實力的,至少不是特別弱。

再者,郭子興、朱元璋一共才幾萬人的隊伍,萬一失敗,後果不堪設想。怎樣以最小的代價取得勝利、拿下和州呢?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孫子兵法》)

為了儘可能地保全實力,朱元璋謹慎地制定出兵分兩路、裡應外合的計策。以前攻打民寨時得了兩個廬州路義兵的民兵號。從隊伍中挑選出三千名勇士,穿上青衣,後背縫上民兵號,佯裝成廬州路義兵,帶上物資,由張天佑率領,趙繼祖假扮元軍使者,聲稱廬州義兵護送使者入和州,犒賞和州將士。

廬州路義兵可能是親近元軍、已被和州元軍接納的地方武裝力量。和州守軍看見廬州兵護送“元使”前來,必然會打開城門,讓他們進入和州。張天佑得手後舉火為應。

耿再成率萬餘紅巾軍隨後跟進,兩路人馬相距十餘里。按照約定,耿再成看見張天佑發出的信號後率軍突襲和州。

但是,事情並沒有按預先設定好的計策進行。

張天佑率軍來到步陽關時,和州百姓聽說廬州義兵來了,便準備好牛肉、酒等食物出城相迎。張天佑一路人馬便吃了個酒足飯飽,一時竟忘記了出發時的約定。

耿再成這路人馬等了很久,也沒見張天佑發出舉火的信號,以為張天佑已經進城了,所以率軍直抵和州城下。和州城裡的人發現紅巾軍來了,元朝的平章也先帖木兒趕緊下令關閉城門。經過一番激戰後,耿再成處於下風,中箭撤退,紅巾軍士兵被擊潰。元兵乘勝又追了三十多里,一直追到千秋壩,恰逢天黑了,才收兵回和州。

回來的元兵快到和州城時,與張天佑率領的青衣軍狹路相逢。酒已醒了大半的青衣軍以逸待勞,突然出現在剛打了一場硬仗,來回趕了六七十里路的元軍面前。擔心因貽誤軍機而受處罰的青衣軍奮力猛攻,疲憊不堪的元軍倉促應戰。青衣軍把元軍一路追到和州小西門,奪其橋,總管湯和用刀砍斷飛橋,張天佑等人登城大呼。和州城北門用的是木柵欄,元兵進不了城,想放火燒北門進城,張天佑命人用石頭塞住北門。

青衣軍佔據了和州城,也先帖木兒一時無計可施,只得連夜逃走。

耿再成兵敗後,他的手下急忙趕回滁州向郭子興報告戰敗的消息。

和州與滁州距離較遠,信息的傳遞有一個時間差。雖然此時張天佑他們已經攻下和州城,但郭子興卻收到了戰敗的消息。

第二天,郭子興命朱元璋帶兩千兵馬前往查探。到了才發現,張天佑已率人攻下和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