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藏域NO.1—美麗傳說下的神祕面具

藥泥面具也叫藏式藥泥面具,這是一種藏藥和中草藥材研磨成粉和泥土摻和而成的面具製作手藝。由於與藏藥混合使其具有了不腐蝕、不褪色、不汙染等特點,在藏族文化中,藥泥面具具有悠久的文化歷史,由於它的傳承過程自古以來靠的是口耳相傳,所以至今沒有完整資料。


探秘藏域NO.1—美麗傳說下的神秘面具


藥泥面具來源於1300多年前的一個美麗傳說,在松贊干布掌權期,一個虔誠的老者在去寺廟上香時意外引發了火災,燒燬了寺廟。火災後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決定重造寺廟,文成公主意識到老百姓在上香過程中非常容易引發火災,於是考慮用其他方式替代香火,沒多久文成公主聯想到把名貴的藏藥,中草藥材、香料、寶石混合在泥土裡支撐泥塑像和麵具,經高僧誦經加持後供老百姓供奉,從那以後,藥泥面具在藏族宗教文化中有了特殊地位。

探秘藏域NO.1—美麗傳說下的神秘面具

藥泥面具的形象以格薩爾王和藏傳佛教的護法神為主,這其中又以瑪哈噶拉、騎獅護法將軍、吉祥天母為主要代表,每一個護法神面具面部五官尺寸大小與面部表情在製作過程中都具有具體規定,脫胎的面具有許多 差異,有一些是做完全的整套頭,有一些是做半套頭,有一些做得是面罩。四龍降澤做的是面罩式。藥泥面具製作過程非常神聖、神秘,其製做工序複雜精細,要經過採土、和泥、泥雕等十多道工序,製做工具以自己製作木具為主,多至二十多種。

探秘藏域NO.1—美麗傳說下的神秘面具


製做藥泥面具首先要製做的是藥泥,藥泥所用的泥土和水來自於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山上,取水前還要經過高僧誦經,取水過程雖然艱辛,但這也能讓自己的心靈沉靜下來。藏民將泥土分成雌和雄兩種,白土為雌,黏性比較差,製做的面具較為敏感;紅土為雄,黏性比較好,製做的面具堅硬厚重。一位有經驗的面具手工藝人會將紅土和白土依照一定比例搭配使用,這樣製做出的藥泥面具結實耐用,並能夠保留很長時間。

探秘藏域NO.1—美麗傳說下的神秘面具


藥材和香料是藥泥面具重要的成分,製做面具的藏藥和中草藥材達一百種,隨著氣候變化,許多藥材變得越來越難以尋到。

之後將藏藥、香料和宗教聖物綠松石、紅珊瑚等稱量後依照一定比例加入到泥土之中,這也是製做要你面具最為重要的的一步,藥泥配方必須依照嚴格比例要求,決不能私自配製。假如比例合適,面具便會散發香味兒,甚至是在很遠就能聞到,假如比例不合適藥泥便會散發惡臭的氣味。

探秘藏域NO.1—美麗傳說下的神秘面具


藥泥和好後要埋在地底下七天,一直到香味兒溢出。藥泥面具選用無模製作工藝,對於有經驗的人而言,能夠直接用捏製差異面具的雛形,雛形捏出後要使用一種專用工具進行打磨處理。

面具打磨好後要經過幾天晾乾,而上色則是藥泥面具製作的最後一道工序。著色原料採用的是高原特有的天然礦物質,這種礦物質不會封閉藥泥面具的香味,而用現代工業顏料繪製的面具由於化學氣味過重,藥泥面具香味得不到充分散發。

探秘藏域NO.1—美麗傳說下的神秘面具

千百年來,藥泥面具傳承的不僅是這門製作工藝,更是人心與人性。堅守原則,並不忘創新,傳統手藝才會得以永久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