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藏域NO.1—美丽传说下的神秘面具

药泥面具也叫藏式药泥面具,这是一种藏药和中草药材研磨成粉和泥土掺和而成的面具制作手艺。由于与藏药混合使其具有了不腐蚀、不褪色、不污染等特点,在藏族文化中,药泥面具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由于它的传承过程自古以来靠的是口耳相传,所以至今没有完整资料。


探秘藏域NO.1—美丽传说下的神秘面具


药泥面具来源于1300多年前的一个美丽传说,在松赞干布掌权期,一个虔诚的老者在去寺庙上香时意外引发了火灾,烧毁了寺庙。火灾后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决定重造寺庙,文成公主意识到老百姓在上香过程中非常容易引发火灾,于是考虑用其他方式替代香火,没多久文成公主联想到把名贵的藏药,中草药材、香料、宝石混合在泥土里支撑泥塑像和面具,经高僧诵经加持后供老百姓供奉,从那以后,药泥面具在藏族宗教文化中有了特殊地位。

探秘藏域NO.1—美丽传说下的神秘面具

药泥面具的形象以格萨尔王和藏传佛教的护法神为主,这其中又以玛哈噶拉、骑狮护法将军、吉祥天母为主要代表,每一个护法神面具面部五官尺寸大小与面部表情在制作过程中都具有具体规定,脱胎的面具有许多 差异,有一些是做完全的整套头,有一些是做半套头,有一些做得是面罩。四龙降泽做的是面罩式。药泥面具制作过程非常神圣、神秘,其制做工序复杂精细,要经过采土、和泥、泥雕等十多道工序,制做工具以自己制作木具为主,多至二十多种。

探秘藏域NO.1—美丽传说下的神秘面具


制做药泥面具首先要制做的是药泥,药泥所用的泥土和水来自于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山上,取水前还要经过高僧诵经,取水过程虽然艰辛,但这也能让自己的心灵沉静下来。藏民将泥土分成雌和雄两种,白土为雌,黏性比较差,制做的面具较为敏感;红土为雄,黏性比较好,制做的面具坚硬厚重。一位有经验的面具手工艺人会将红土和白土依照一定比例搭配使用,这样制做出的药泥面具结实耐用,并能够保留很长时间。

探秘藏域NO.1—美丽传说下的神秘面具


药材和香料是药泥面具重要的成分,制做面具的藏药和中草药材达一百种,随着气候变化,许多药材变得越来越难以寻到。

之后将藏药、香料和宗教圣物绿松石、红珊瑚等称量后依照一定比例加入到泥土之中,这也是制做要你面具最为重要的的一步,药泥配方必须依照严格比例要求,决不能私自配制。假如比例合适,面具便会散发香味儿,甚至是在很远就能闻到,假如比例不合适药泥便会散发恶臭的气味。

探秘藏域NO.1—美丽传说下的神秘面具


药泥和好后要埋在地底下七天,一直到香味儿溢出。药泥面具选用无模制作工艺,对于有经验的人而言,能够直接用捏制差异面具的雏形,雏形捏出后要使用一种专用工具进行打磨处理。

面具打磨好后要经过几天晾干,而上色则是药泥面具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着色原料采用的是高原特有的天然矿物质,这种矿物质不会封闭药泥面具的香味,而用现代工业颜料绘制的面具由于化学气味过重,药泥面具香味得不到充分散发。

探秘藏域NO.1—美丽传说下的神秘面具

千百年来,药泥面具传承的不仅是这门制作工艺,更是人心与人性。坚守原则,并不忘创新,传统手艺才会得以永久传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