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7.7《成長教育》:16歲失足少女的“教育”,成長沒有捷徑


豆瓣7.7《成長教育》:16歲失足少女的“教育”,成長沒有捷徑


前言:

《成長教育》(別名少女失樂園、名媛教育、不良教育),是2009年上映的一部女性成長的愛情片。該片是根據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記者琳·巴貝爾的回憶錄改編的,雖在豆瓣的評分只有7.7分,卻榮獲許多獎項,例如:2009年聖丹斯電影節觀眾選擇獎和攝影獎,2009年全球最佳女主角提名和奧斯卡最佳電影、最佳女主角和最佳改編劇本三項提名等。

該影片講述的是:1961年,16歲的少女珍妮正在上高中,她成績優異,人生的每一步都被父母規劃好,父母的目標就是要她考進牛津大學。一個雨天,珍妮邂逅成熟男人大衛,對方的幽默風趣和舉手投足的氣質讓她著迷。大衛和朋友不斷帶珍妮出入高檔場所、藝術品拍賣,甚至說服珍妮的父母帶她遊覽夢寐以求的巴黎。燈紅酒綠下珍妮迅速陷入戀愛,只可惜事實的真相遠沒有想象中那般美好。

雖然是一部老電影,但整部電影劇情流暢,主角人物清晰,豪不拖沓,還是值得觀看。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就是“青春”,或許此時人格還不夠獨立,精神還不夠自由,思想還不夠飽滿,智商還有待提高,可青春是顆飽滿的種子,飽含著千萬種可能性,同樣允許你犯錯,在失足中學會成長。

這部電影很久之前看過一遍,為了寫這篇影評,又連刷了兩遍,今天我們就以“成長”和“教育”的角度,來漫談女主珍妮的成長教育之路。

豆瓣7.7《成長教育》:16歲失足少女的“教育”,成長沒有捷徑


01、【成長】:生活沒有捷徑,普通的生活只有成長和學習

16歲的珍妮正在上高三,她學習成績優異,父母和老師都希望她能考進牛津大學。對於父親來說,考入牛津便是邁入上層社會的第一步,處在青春期的珍妮很迷茫,面對父母督促她學好拉丁文以及她並不感興趣的大提琴時不厭其煩,迫不及待想要擺脫現有的生活。

某個雨天,珍妮在路邊等車時,邂逅大叔級別的大衛,他紳士、能言善辯,如同白馬王子撞進了16歲少女的初心。“你不知道,遇到你之前我的生活有多無聊”。她覺得和大衛在一起後,生活才是真正的開始。接受大衛的求婚後,她選擇休學,放棄了讀書,放棄了牛津夢。不料大衛已經結婚,在汽車離去的引擎聲中,在大衛妻子的嘲諷言語中,她的尊嚴最終支離破碎。

廖一梅寫道:年輕的時候偏愛年長的男人,覺得同齡的男孩簡單無趣,而跟比自己年長很多的男人交往,便覺得自己聰慧、成熟、佔有了更多的歲月和經歷,向人生伸出了更長的觸角,有了更深的理解。長大以後,知道歲月和經歷每個人都會有,積年累月,只嫌太多,這才體會到年長男人的心態,當年你以為自己聰慧、成熟,其實他看見的只是年少活力,他們的讚美其實是對生命的諂媚。

直面珍妮的遭遇,我不禁想起高三的自己,躁動不安的內心,對夢想的追求,以及被現實打擊後的沮喪,瘋狂想要打破自己的侷限,那個年紀的我們,難免會做一些蠢事,這是成長的代價,只有經歷過一些刻骨銘心的教訓才能真正長大。

珍妮去找校長,希望“復讀一年,參加考試”,可校長卻說,恐怕讓你回來讀書,你也不會珍惜。直到她來到英語老師的家中,看到屋裡擺放的書籍,鋼琴,明信片,音樂,珍妮才懂得 ,平凡也有難得可貴的精彩,書籍,音樂才能帶給自己價值和尊嚴。珍妮重新拿起書本,繼續自己已經停止但終回正規的生活,直到一天,順利收到牛津大學的錄取通知。

她開始有了新的生活,一個真正的男孩,一顆好奇的初心。不向前走,不知路遠,不努力學習,不明白真理。成長沒有捷徑,普通的生活沒有拍賣行,沒有賽馬場,沒有音樂會,生活該有的樣子,只有學習和成長。

豆瓣7.7《成長教育》:16歲失足少女的“教育”,成長沒有捷徑


寫到這裡,我想起這部電影的主題和談論:女孩為什麼要讀書?是為了所謂的獨立?還是為了嫁得更好?上那麼久的學,讀那麼多的書,最終還不是回到一座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做人婦,相夫教子,何苦折騰?

人為何要讀書,是為了精神獨立,為了得到薪酬更高的工作,積累知識,勝過積蓄金銀。

人與人之間的聯結,就像一劑麻藥,人會不知不覺地依賴這種關係,心也會跟著一點一點地被腐蝕,一段時間後,如果不依賴別人的話,這個人將會變得什麼都做不到。我們的堅持是為了就算最終跌入繁瑣,洗盡鉛華,同樣的工作,卻又不一樣的心境;同樣的家庭,卻又不一樣的情調;同樣的後代,卻有不一樣的素養。

讀書是會讓你感到枯燥,無味,卻是可以改變人生的捷徑。學習讓我們有尊嚴,知識讓我們有力量,讀書讓我們有價值。讀書或許不能讓人享受到風光無限的生活,但它能帶給人無窮的力量,陪你度過無數漫長漆黑的夜晚,度過生命苦澀的河流,跨過彼岸,帶著尊嚴和價值,寫下對於生命最終的詮釋。

張幼儀是徐志摩的包辦妻子,但她的婚姻並不美滿,甚至糟糕透頂。15歲情竇初開的張幼儀,開始憧憬婚後的美好愛情,卻被徐志摩各種嫌棄,最後離婚。張幼儀雖是包辦媳婦,卻沒有封建思想,不纏足,愛讀書。離婚後,她沒有自暴自棄,發奮圖強,學得一口流利的德語。開始攻讀幼兒教育,回國後,先在東吳大學教德語,後來出任上海女子商業銀行副總裁,開始在商業大展身手。

張幼儀曾說:傷害與成長——傷害也是成長的一種,既然無法避免,不如付諸一笑。

人生那麼長,不要覺得現實生活中,走錯一部就不能回頭,只要你願意去做,就有機會重生。例如高考失利考上大專的,你有專升本的機會,依然有研究生、碩士的機會,只要你願意不畏任何艱難去努力,前進的大門隨時為你打開。如果你已步入社會,各種證書,同樣可以靠自己努力爭取。

縱觀《成長教育》中珍妮受到的“教訓”:16歲少女的失足,一次青春的蛻變,皆說明原生家庭的【教育】遠遠不夠。

豆瓣7.7《成長教育》:16歲失足少女的“教育”,成長沒有捷徑


02、【教育】:不單尊重孩子的自由,還得注重女孩的富養

珍妮的父親很平庸,因此把希望都放在女兒身上,珍妮明明不喜歡大提琴,可父親認為這個興趣對申請牛津大學有好處。小女孩沒有生活閱歷,輕易愛上大衛編織的美夢,經歷失足的教訓,讓她看清成人的滑稽,虛偽,她痛罵父親鼓勵她拋棄人生,因為愚蠢的女孩容易被光鮮年長的男人吸引。

“對不起,我知道我把事情搞砸了,我一輩子都在害怕,我不想讓你也害怕,所以我想讓你去牛津,然後大衛出現了,他認識著名作家,知道怎麼去聽古典音樂會......可他不是他說的那個人,他也不是你說的那個人……”父親端著牛奶、餅乾站在門口愧疚地對珍妮說。

看著父親的後悔,我想起《小歡喜》裡的英子。英子也是高中生,平時一向乖巧懂事,學習成績優異,到了高三,關鍵時期她叛逆了,她想考南大,父母不同意,最後在與父母的強烈反抗中,留下字條“我就是要遠離你們”,企圖跳海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來逃離原生家庭的壓抑。

老舍曾在《藝術與木匠》中寫到:”我有三個小孩,除非他們自己願意,而且極肯努力,做文藝作家,我絕不鼓勵他們,因為我看他們做木匠、瓦匠或者做寫家,是同樣有意義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別。

所以說,家長對孩子的愛要健康理智,懂得愛的界限。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們需要自由空間,需要自主選擇,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長。

豆瓣7.7《成長教育》:16歲失足少女的“教育”,成長沒有捷徑


珍妮父母教育的不足,還是間接促成她看到成人的虛偽與背叛的推手,這一點在她指責父母的時候尤為清楚,”小女生被人騙,你們都是大人了,怎麼也把我往火坑裡推?“她的父母十幾年辛辛苦苦培養她考牛津,可有錢人一出現,就立刻忘了所有的道理,把女兒推向他的懷抱。

作為父母,不單隻需注重孩子的學習,更應該注重對女孩的”富養“,讓她多開闊眼界,而不是因為一點蠅頭小利就丟掉自己和自己最重要的東西。這裡說的”富養“是體現在思想精神上,氣質高貴,獨立自主,見多識廣,並不是物質上的富養。

① 富養女孩,就是讓女孩從小懂得關愛他人、尊重他人,從而贏得他人的愛護和支持,在未來的人生路上左右逢源。

② 富養女孩,就要培養高貴典雅、大家閨秀的風範和氣質,讓女孩成為品味不凡的知識女性。

③ 富養女孩,就算讓女孩多見見世面,讓她有機會經歷風雨、經歷挫折,將她培養成一個處變不驚的淡定女孩。

④ 富養女孩,就是讓女孩懂得自我調控情緒,心平氣和地對待各種境遇,讓女孩成長那個喂性格開朗的樂天派。

很多人說《成長教育》這個結局是敗筆,真相敗露後一切似乎太順理成章了。但我卻挺喜歡蛻變後的珍妮和她父母,雖不那麼完美,但生活的確如此,總會有瑕疵,總是會有待繼續【成長教育】。

豆瓣7.7《成長教育》:16歲失足少女的“教育”,成長沒有捷徑


03、【成長教育】:認清自己、把握住自己心裡的那幅畫、真正的美就是你的自信

《成長教育》整部電影敘述得波瀾不驚,就像發現在身邊的故事,是的,每個人的成長道路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教育的道路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當初那些吸引你的幽默有趣、高雅聖潔……過了很久,你就會發現,那些東西之所以會吸引你,不過是因為,那些東西一直長在你心裡。

但那又怎樣,我們不需要通過捷徑就能找到自己的美。只需認清自己,把握住自己心裡的那幅畫,真正的美就是你自己。

① 認清自己,你將看到更美的自己:

16歲的少女珍妮,一開始並不懂得讀書的意義,反而認為它枯燥乏味,壓抑人性自由。直到她看清成年人的虛偽與善變後,才看清自己,懂得自己的需求,最終戰勝自己。

如今社會,節奏快速,人們為了生計四處奔波,或為了學業孜孜以求,或為了愛情無法自拔,或為了生活瑣事煩躁不安。你有沒有覺得自己像機器一樣,每日按部就班,卻從未真正面對自己的內心。

也許你在事業上頗有成就,但心頭總是襲來一陣陣空虛,感覺自己無所依傍,眼前追求的一切毫無意義。你想到自己很久沒回家陪父母吃飯,你看到心愛的籃球已在角落蒙灰,你忍不住感慨:“我是誰?我在幹什麼?”

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做一個認清自己的人,你便什麼也不會失去。你能對自己明察秋毫,就能感受生活的飽滿充實。

認識自己並非一件易事,需像登山者一腳一個腳印跋涉。但在這過程,你將會看到更美麗的自己。

豆瓣7.7《成長教育》:16歲失足少女的“教育”,成長沒有捷徑


② 把握住心裡最美的那幅畫:

《成長教育》有個很好的劇本,因此在很多細節上都處理得很用心。珍妮從開始拒絕大衛給的煙到後來以熟練的手勢抽菸,她在慢慢融入成年人的世界,她太渴望成為一個成年人。

可生命有時就是一種諷刺,當你以為自己拼命在向前跑的時候,忘了停下來看四周的風景,結果張開眼,跌進一個深淵,四周高牆土壁,漆黑一片,原來自己早已跑偏方向。為了重建天日,你不得不選擇自救,讀那些枯燥乏味的拉丁文,完成父母的牛津夢,爬出坑繼續完成自己的使命。

陳紫說:一個女人,精神物質都獨立了,才能愛自己。

很贊同劉嘉玲在《金星秀》說的話,女孩子一定要好好提升自己的價值,不要老想著找一個有錢的人去結婚,這是個非常沒有自尊心的想法,會很痛苦的。

③ 真正的美就是你的自信:

《成長教育》結尾的時候,珍妮騎著單車,走到牛津大學校園裡,身旁是正在約會的男孩子,那一刻的她,特別美,散發自信的光環。沒錯,真正的美就來自你的自信。

曾有一位女大學生問董明珠,你覺得對一個女生而言,身家和美貌哪一個更重要?

董明珠答,都不重要。

女生不解,問那什麼最重要?

董明珠解釋:最重要的是自信。

很多女生以為有了美貌,嫁給有錢的老公,就有了身價,但那些都不是你的實力;甚至不少人受過良好的教育,最終也是為了嫁大款,選擇了捷徑。“只有自己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這部電影裡,我還特別喜歡珍妮的英語老師,沒有女人真的嫁不出去,只要你肯放低自己,如果你有能力孤獨,這是了不起的自信。所以說,“剩女”從來不是貶義詞,反倒是一個褒義詞。

豆瓣7.7《成長教育》:16歲失足少女的“教育”,成長沒有捷徑


《成長教育》整部電影看下來,真實而平靜,從少女和母親的對話,和校長老師的對話,正是屬於16歲少女的心聲:

和母親的對話:你日復一日洗衣做飯、打掃房間,生活有什麼意義?我不想和你過一樣的人生。


和老師的對話:就算我上來大學又能如何?畢業後還不是像你一樣,教這無聊的課程,批改一堆無聊的作業。


和校長的對話:人生應該是燦爛的,精彩的,不是像現在的校園生活這樣刻板,枯燥,壓抑人的自由。

我們都有過16歲的青春,會迷茫,會犯錯,會哭泣,會後悔,生活最好的樣子,就是不忘初心,奮發向前。當你經歷了成長教育 ,才能學會生活。

《成年教育》裡的珍妮是幸運的,有著欣賞她的老師,有著愛她的父母,雖失足走過彎路,但那就是成長與教育的意義。生活沒有捷徑,只有一切掌握在自己手裡,才是真實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