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條路上的風情——雲岡石窟

因為疫情的原因,我只能在老家的家裡宅著,不能出去和同學朋友聚會,也無法走親訪友挨個拜年。現如今因為進入疫情的高爆發期,即將到來的復工日期又推後了。

人不能老待在家裡,老是待在家裡心情不好,對身體也不好,於是我只能每天在早上六點,晚上八點以後趁著人少出去走走,還是帶著厚重的防毒面具。然後,我走著走著,就來到了雲岡石窟。

要說雲岡石窟,不能不說我的老家,詳細了篇幅太長,我就介紹一下吧,我的老家是一座礦山,我也是煤海兒女,而我們礦的位置很講究。

怎麼個講究法呢?

這麼說吧,我們礦依山傍水,周圍名勝古蹟極多,在外上學的時候,每每聽到別人對家鄉的稱讚,我總是有種與有榮焉的感覺。

家旁邊有一條公路,109國道。曾經這條國道穿過雲岡,通到城裡。現如今為了保護雲岡大佛,因此又開闢了另一條大道,這條道也改成了旅遊專線。而我兒時大部分的記憶都是這條道上的!這條道的古蹟很多,好玩的也很多,容我慢慢道來,今日只說雲岡石窟。

寫雲岡石窟的人多了去了,古今中外文人墨客,排的上號的不在少數,所以我也不去獻醜,搬弄一些文學或者是歷史或者是藝術上的門門道道了,我就說說我和雲岡的記憶吧。

說實話,有些時候並不是離得近就會去,至少對於雲岡石窟是這個樣子的。

在雲岡石窟沒有重新修建的時候,雲岡的門票已經是60塊錢一張了,而那個時候,母親的工資一個月200,父親的工資一個月1000。一個人進去一次就要花上一個月二十分之一的工資,實在是太奢侈,所以8歲以前,我看雲岡都是站在雲岡對面的大山看的,能看到的也僅僅是雲岡石窟最大的佛像,以及三層的木質建築。

而八歲以後的首次進入雲岡石窟,是我姥爺帶我進去的,因為姥爺有殘疾證明,而我那時候也小,可以被帶進去。

說實話,剛剛進去的時候,我是非常興奮的,雲岡邊上住了八年,頭一次進,而且還是跟著諸多民間傳說進去的,沒理由不激動。

而傳說,就是當地人口口相傳的故事,這些故事大多是我爺爺帶我出去放羊的時候給我講的,關於雲岡的第一個故事,便是它的來源。

歷史上的資料說,雲岡的修建是在北魏時期,修了60多年。可是,我爺爺給我講的故事可沒有這麼氣勢恢宏,反倒是有些怪力亂神的感覺:說有個羊倌在放羊,放著放著就聽到旁邊的大山中有人在喊:“我要出來!”羊倌很疑惑,確也沒有接茬,只是認真的放著羊。羊倌每天放羊都要路過大山,而每次路過大山總會聽到:“我要出來!”,久而久之,羊倌也就煩了。終於,有一次路過那大山的時候,羊倌又聽到有人大喊:“我要出來!”羊倌不耐煩的回了一句:“那你出來吧!”話音剛落,便是一陣地動山搖,山塌了一半,大佛露了出來。

這個故事爺爺沒少給我講,講的時候也都是在放羊的途中,每每聽到最後,我總是會問一句:“那羊倌哪去了?”我爺爺搖搖頭說:“不知道!”

此後,我週六日去爺爺家玩的時候,陪爺爺放羊,走過大山土崖,總覺得也有人在喊:“我要出來!”

帶著這樣的回憶,我和姥爺進了雲岡石窟,老爺子那時候腿腳還算利索,帶著我遊了一遍雲岡,看著裡面高大的佛像,說實話,我有點失望,因為我實在看不出來這大佛除了大和雕刻精美以外,有什麼特殊的!當然,要是看出來,我或許也就成了文豪大家了吧。

至此以後,我對雲岡的興趣也就淡淡然了。只是自那之後,雲岡開始了翻新修建以及維護維修,同時大同本地也對當地居民下發了優惠政策,只要不是旅遊旺季,本地人就可以帶著身份證免費進去。我之後也進去過多次,只是看著人聲鼎沸的古蹟,總覺得少了些什麼。

後來,聽大舅二舅說,雲岡之前是有一位老和尚的,估計有一百多歲了!那時候我不相信,可是聽到老和尚的時候,已經有些老年痴呆的姥爺接了一句:“我小時候,那個老和尚就在了!就是不知道現在哪去了!”雖然我一直把這個當傳說故事的聽,但是自那以後,我對於雲岡便有敬畏之心了。

後面也多多少少有些故事,只是記得不太清楚了,這些也不過是無聊之餘寫出來,自己回憶回憶,讓別人也看看。

雲岡對於別人而言或許是名勝古蹟,可是對於我來說,它是一條貫穿我童年的記憶。

那條路上的風情——雲岡石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