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建筑原来可以这么烟火气

有一种美,跨越千年长河,历经沧海桑田,洗净万般铅华,经过无数华夏人的添砖加瓦,时至今日依旧根植在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它就是,中式国风。


无论是衣饰还是箱包,众多国内外大牌纷纷跟风而至,包括住宅。但在上海,中式国风建筑是一种很微妙的存在。


曾经古典主义、Art Deco风、摩登风……在上海红极一时,中式国风作为中国代表性建筑风格,却难有好作品。开发者们不约而同地临摹、复制与黏贴中式建筑、院落、元素,感受到了不少奢华元素,真正留下IP的屈指可数。


近期又有不少开发者,邀请我参观他们的中式作品,其中有平淡者亦有惊艳者。最惊艳者,莫过于城开云外。


它并没有绝对的奢华,带着中式国风的形态,和上海人独有的生活智慧,不经意间推翻了我以前固有的印象:原来中国国风别墅也可以有这么智慧的烟火气。


01


鉴于坊间对城开云外的关注度和好奇心极高,我就代大家实地考察后,分享这次探访的所见和所得:


这一片中式别墅风光无限的尊贵与光鲜之外,让我脑海里最深刻的,是一种深入到了骨子里“烟火气”。


探秘|上海的建筑原来可以这么烟火气


步行其中,时光好像放慢了脚步,我们仿佛回到了从前,和那个时代的人们一起感受里弄里的普通生活。


从喧闹的马路进入主弄,便瞬间有了一种回家的感觉:


在一株香椿处右拐进支弄,自行车打着铃声掠过,跳橡皮筋的孩子就自动让出一条道;晚饭的香气和聊家常的声音指引着下一条深幽的巷道。


不同于现代都市常见的,在竖直方向界定空间性质与私密性的做法,里弄的空间体系水平生长:从主弄,到支弄,再到更细的巷道,宅间小路——每一层巷弄都比上一级具有更小的尺度与更高的私密性,形成平缓而连贯的过渡。


探秘|上海的建筑原来可以这么烟火气


属于“家”的私密性被有序地释放至邻里共享的社区空间,甚至部分功能空间也粘结在一起,这就成为旧时邻里关系的土壤:


彼此生活亲密而有分寸地黏连,邻里们共享饭菜、话题与生活场景,从而形成一个个古老而可靠的小团体,团体的规模随巷道收窄而缩小,私密性与亲密程度却递增。


城开云外旨在复兴且升华这样的邻里关系,修复被参天高楼与“现代社区”斩断的睦邻模式。


有别于常见的“进小区——进楼道——进家门”的生硬转折,从进入社区到进入私宅,空间递进带来不断增加的归属感与私密性,分明的组团层级为归家者带来不断回归更亲密的小集体的心理感受。


探秘|上海的建筑原来可以这么烟火气


从街坊到宅院,每一层级的设计语言亦遵循这样的关系:社区入口以沉稳庄重的体量彰显空间等级。


探秘|上海的建筑原来可以这么烟火气


组团入口则使用更为亲人的尺度与材质,格栅的点缀使之具有动态的半透明性。


但如果仅仅只是如此这般,那就只能算得上城开云外的一半功力。最大的特点,还有上海人”骨子里精致“——不浮夸,于是更关注生活的本真;不激进,于是更在意家庭的温暖。


02


阳台上盛放的一盆花,节衣缩食攒出的一套假领子……“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精神让上海人在一切有限的条件里都能卯足了劲描绘出最精彩的生活景象——热闹与安静共存,烟火中现出精致。这就是上海的城市性格。

探秘|上海的建筑原来可以这么烟火气


这种精神延续到了空间,延续到了上海江南的建筑当中:


不同于里弄建筑将逼仄的“亭子间”运用到极致的做法,城开云外的空间利用则是向地下与天空不断延伸,地下一层与夹层在提供足够多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两层通高的宽敞厅堂;三层的建筑体量还原老虎窗的空间意向,更用露台丰富空间体验。


探秘|上海的建筑原来可以这么烟火气


其中的院落空间亦被化整为零,容纳诸多活动的主院、偏静的、适合独处的偏院与强调景观功能的“缝隙空间”、竖直方向贯穿单体的中心天井;地面院落空间与下沉庭院,共同编成一张网。


玄关、客厅与卧室均拥有两个及以上的观景方向,居住空间得以被充分渗透,并带来更宽敞的空间感受与更好的心理体验。


所以,在城开云外亮相上海时,收割了多少惊呼和仰慕,都在意料之中。


03


最令人意外的是,还属它悄悄藏的“大彩蛋”:


探秘|上海的建筑原来可以这么烟火气


大片白墙、格栅、屋瓦与披檐,无一不是上海老城厢中随处可见的建筑元素,在每一个老城厢居民的回忆里,已经斑驳的墙体、贴过传单的印记、雨拍瓦的声音、从小窗口里吊下篮子买一碗小馄饨的经历都变成了烙印在这些建筑元素中的 “上海情结”,也满足了中国人最本质的中式情怀。


在上海,能完美契合中式国风的烟火气建筑实属罕见。如果能拥有,珍藏已是有幸。


城开以20多年的建筑修为,一次次对文化生活的极致尝试,所花的心思和付出的成本,都非常规。


而下次什么时候再做,没有时间表。


「城开云外」鉴赏馆

地址:闵行区灯辉路377弄230号(都市路-灯辉路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