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建築原來可以這麼煙火氣

有一種美,跨越千年長河,歷經滄海桑田,洗淨萬般鉛華,經過無數華夏人的添磚加瓦,時至今日依舊根植在中國人的血脈之中。它就是,中式國風。


無論是衣飾還是箱包,眾多國內外大牌紛紛跟風而至,包括住宅。但在上海,中式國風建築是一種很微妙的存在。


曾經古典主義、Art Deco風、摩登風……在上海紅極一時,中式國風作為中國代表性建築風格,卻難有好作品。開發者們不約而同地臨摹、複製與黏貼中式建築、院落、元素,感受到了不少奢華元素,真正留下IP的屈指可數。


近期又有不少開發者,邀請我參觀他們的中式作品,其中有平淡者亦有驚豔者。最驚豔者,莫過於城開雲外。


它並沒有絕對的奢華,帶著中式國風的形態,和上海人獨有的生活智慧,不經意間推翻了我以前固有的印象:原來中國國風別墅也可以有這麼智慧的煙火氣。


01


鑑於坊間對城開雲外的關注度和好奇心極高,我就代大家實地考察後,分享這次探訪的所見和所得:


這一片中式別墅風光無限的尊貴與光鮮之外,讓我腦海裡最深刻的,是一種深入到了骨子裡“煙火氣”。


探秘|上海的建築原來可以這麼煙火氣


步行其中,時光好像放慢了腳步,我們彷彿回到了從前,和那個時代的人們一起感受里弄裡的普通生活。


從喧鬧的馬路進入主弄,便瞬間有了一種回家的感覺:


在一株香椿處右拐進支弄,自行車打著鈴聲掠過,跳橡皮筋的孩子就自動讓出一條道;晚飯的香氣和聊家常的聲音指引著下一條深幽的巷道。


不同於現代都市常見的,在豎直方向界定空間性質與私密性的做法,里弄的空間體系水平生長:從主弄,到支弄,再到更細的巷道,宅間小路——每一層巷弄都比上一級具有更小的尺度與更高的私密性,形成平緩而連貫的過渡。


探秘|上海的建築原來可以這麼煙火氣


屬於“家”的私密性被有序地釋放至鄰里共享的社區空間,甚至部分功能空間也粘結在一起,這就成為舊時鄰里關係的土壤:


彼此生活親密而有分寸地黏連,鄰里們共享飯菜、話題與生活場景,從而形成一個個古老而可靠的小團體,團體的規模隨巷道收窄而縮小,私密性與親密程度卻遞增。


城開雲外旨在復興且昇華這樣的鄰里關係,修復被參天高樓與“現代社區”斬斷的睦鄰模式。


有別於常見的“進小區——進樓道——進家門”的生硬轉折,從進入社區到進入私宅,空間遞進帶來不斷增加的歸屬感與私密性,分明的組團層級為歸家者帶來不斷迴歸更親密的小集體的心理感受。


探秘|上海的建築原來可以這麼煙火氣


從街坊到宅院,每一層級的設計語言亦遵循這樣的關係:社區入口以沉穩莊重的體量彰顯空間等級。


探秘|上海的建築原來可以這麼煙火氣


組團入口則使用更為親人的尺度與材質,格柵的點綴使之具有動態的半透明性。


但如果僅僅只是如此這般,那就只能算得上城開雲外的一半功力。最大的特點,還有上海人”骨子裡精緻“——不浮誇,於是更關注生活的本真;不激進,於是更在意家庭的溫暖。


02


陽臺上盛放的一盆花,節衣縮食攢出的一套假領子……“螺螄殼裡做道場”的精神讓上海人在一切有限的條件裡都能卯足了勁描繪出最精彩的生活景象——熱鬧與安靜共存,煙火中現出精緻。這就是上海的城市性格。

探秘|上海的建築原來可以這麼煙火氣


這種精神延續到了空間,延續到了上海江南的建築當中:


不同於里弄建築將逼仄的“亭子間”運用到極致的做法,城開雲外的空間利用則是向地下與天空不斷延伸,地下一層與夾層在提供足夠多空間的同時,也帶來兩層通高的寬敞廳堂;三層的建築體量還原老虎窗的空間意向,更用露臺豐富空間體驗。


探秘|上海的建築原來可以這麼煙火氣


其中的院落空間亦被化整為零,容納諸多活動的主院、偏靜的、適合獨處的偏院與強調景觀功能的“縫隙空間”、豎直方向貫穿單體的中心天井;地面院落空間與下沉庭院,共同編成一張網。


玄關、客廳與臥室均擁有兩個及以上的觀景方向,居住空間得以被充分滲透,並帶來更寬敞的空間感受與更好的心理體驗。


所以,在城開雲外亮相上海時,收割了多少驚呼和仰慕,都在意料之中。


03


最令人意外的是,還屬它悄悄藏的“大彩蛋”:


探秘|上海的建築原來可以這麼煙火氣


大片白牆、格柵、屋瓦與披簷,無一不是上海老城廂中隨處可見的建築元素,在每一個老城廂居民的回憶裡,已經斑駁的牆體、貼過傳單的印記、雨拍瓦的聲音、從小窗口裡吊下籃子買一碗小餛飩的經歷都變成了烙印在這些建築元素中的 “上海情結”,也滿足了中國人最本質的中式情懷。


在上海,能完美契合中式國風的煙火氣建築實屬罕見。如果能擁有,珍藏已是有幸。


城開以20多年的建築修為,一次次對文化生活的極致嘗試,所花的心思和付出的成本,都非常規。


而下次什麼時候再做,沒有時間表。


「城開雲外」鑑賞館

地址:閔行區燈輝路377弄230號(都市路-燈輝路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