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何必辭職去看“詩與遠方”?這五本書便能讓你的靈魂在路上

2015年河南一位女教師的辭職信火遍網絡,辭職理由10個字“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這句話入選2015年度十大網絡用語,被評為“史上最具情懷辭職信”。

時隔四年,這十個字依然是很多熱血少年、青年、老年人心底的吶喊:武大的櫻花、北大的未名湖、上海的明珠塔、雲南的香格里拉、非洲的好望角、美國的拉斯維加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們真的應該去看看!

年輕人何必辭職去看“詩與遠方”?這五本書便能讓你的靈魂在路上

可現實卻很殘酷,對於年輕人來說既沒有裸辭的勇氣,也沒有裸辭的資本。那些魂牽夢繞”詩與遠方“的願望在逐漸蒙塵,但少年啊,真正的旅行其實不是肉體而是靈魂。

與其寄語未來用身體去探索那些名山大川,何不先讓靈魂在書中瀏覽那些充滿詩意的遠方。

所以為了讓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詩與遠方!

我選了五本極具代表意義的經典好書,他們之中不光有詩意的描述,往往還包括哲學的思考。

希望這幾本書正是你心中嚮往的”遠方“。

01

《白鹿原》

”詩與遠方“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人們往往有不同的標準,但是我相信大多數人心中的遠方,一定有著故鄉的樣貌。

所以與其去糾結遠方的標準,不如儘量回憶下的童年記憶裡的味道。·

這本書的主人公白嘉軒,就是在這樣的一個環境成長起來。

神秘而厚重的白鹿原上,錯落期間的田埂與莊嚴肅穆的白氏祠堂,加之遙遙相望的西安古城映襯著關於故鄉的所有記憶。

在這裡,質樸的鄉情讓他魂牽夢繞,他遇到的每一個人都是如此熟絡,在這個熟人社會中保留著那個時代中國最質樸的鄉土氣息。

在“人生旅途崎嶇修遠,起點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見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鄉土。”故鄉的一切在每個人身上都打了深深的烙印,每個人對故鄉都有一種特別的感情,揮之不去的血脈之情。

因此“遠方”何嘗不是一次迴歸,是回到一開始的地方。

年輕人何必辭職去看“詩與遠方”?這五本書便能讓你的靈魂在路上

白鹿原

陳忠實

02

《邊城》

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邊住著主人公翠翠和她爺爺老船伕。茶峒城裡有個船總叫順順,他有兩個兒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儺送。

但兄弟兩人卻同時看上了翠翠,為了公平,兄弟倆沒有按照當地風俗以決鬥論勝負,而是採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達感情,最終儺送取勝,但老大天保卻因求愛失敗外出謀生途中喪命,儺送與翠翠亦並未走到最後。

在《邊城》中,沈從文採用了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特有風土民情。

沈從文極力謳歌的傳統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對於現代社會傳統美德受到破壞,到處充溢著物慾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而言的。《邊城》描寫的湘西,自然風光秀麗、民風純樸,人們不講等級,不談功利,人與人之間真誠相待,相互友愛。

但真正的遠方,不僅有著秀麗的風景,它還有著那個少年心中朝思暮想的姑娘與愛情。

年輕人何必辭職去看“詩與遠方”?這五本書便能讓你的靈魂在路上

邊城

沈從文

03

《旅行的藝術》

“旅行的藝術”顧名思義絕不是單純記敘旅行途中的獵奇,也不是用筆寫下的風景片,而是對旅行的意義的一種充滿哲學的思考。

作者阿蘭·德波頓在這本書中加入了大量關於文化、藝術,乃至生命本身意義的思考,讓原本無奇的旅程充滿各種鮮活的色彩。

比如他認為,旅行以及對旅行的研究可以加深人們對幸福的體驗,而這種幸福,就是古希臘哲學家所說的“由理性支配的積極生活所帶來的幸福”。

又好像在坐在飛機上,這位“英國文壇奇葩”也能帶來自己哲學的思考,“飛機的起飛為我們的心靈帶來愉悅,因為飛機迅疾的上升是實現人生轉機的最佳象徵……雲朵帶來的是一種安靜。在我們的下面,是我們恐懼和悲傷之所,那裡有我們的敵人和同仁,而現在,他們都在地面上,微不足道,也無足輕重。”

所以當你讀完這本書,你會發現若不是他提醒你早已忘記,旅行往往表達出緊張工作和辛苦謀生之外的另一種生活意義。

年輕人何必辭職去看“詩與遠方”?這五本書便能讓你的靈魂在路上

旅行的藝術

【英】阿蘭·德波頓

04

《尋路中國:從鄉村到工廠的自駕之旅》

如果問你,你認為最愜意的旅行方式是什麼樣的?我相信自駕遊一定是很多人的選擇,一個人一臺車沒有目的的走走停停,所謂的“詩與遠方”的構想都出於此。

而作家彼得·海斯勒同樣選擇了這一種出行方式,作為他在中國的首次探索。

《尋路中國》一書通過幾條不同的線索將一個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大地完整的表露出來。

這本書首先敘述了作者由東海之濱沿著長城一路向西,橫跨中國北方的萬里行程;另一條線索集中講述了一個因中國汽車業的高速發展而發生鉅變的鄉村,在這裡作者特寫了一個農民家庭由農而商的變化經歷;最後,則是中國東南部一個工業小鎮的城市生活場景。書中所描述的這種由農而工而商、鄉村變身城市的發展,正是1978年改革以來中國所發生的最重要的變化。

為此南方週刊這樣評價到:“何偉(作家彼得·海斯勒中文名)的筆下是真中國,是連一些生活在中國的年輕人都不知道或拒絕認識的中國。”

年輕人何必辭職去看“詩與遠方”?這五本書便能讓你的靈魂在路上

尋路中國:從鄉村到工廠的自駕之旅

【美】彼得·海斯勒

05

《一個人的朝聖》

一個人,八十七天,六百二十七英里。

主人公哈羅德是一個年過花甲的退休工人,無升遷無朋友,與妻子的感情日漸疏淡,長期生活在失去愛子的陰影中。妻子莫琳,因兒子的自殺而無法解開心結,她將失去愛子的痛苦轉化為對丈夫的怨恨。而兩位老人也面臨著難以解脫的精神困境,隨著年歲漸長而自我封閉和壓抑。

然而,友人奎妮的一封信卻打破了他們平凡的生活,信中說奎尼得了癌症,在貝里克郡的一個療養院內。

於是哈羅德開始給奎妮回信,但不管怎麼寫,在一個多年未蒙面的老友、在一個即將離世的人面前都顯得蒼白無力,最後他決定親自帶上這封回信去看她,走著去,不是開車,也不是乘火車、乘飛機,彷彿只有這樣,才最能顯示出他的關心和誠意,彷彿只有這樣,奎妮就會好起來,等著他的到來。

而哈羅德與妻子也在這次旅途中,逐漸尋回記憶與家庭和解,並且尋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

年輕人何必辭職去看“詩與遠方”?這五本書便能讓你的靈魂在路上

一個人的朝聖

【英】蕾秋·喬伊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