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之行(十)“雲中山城”牯嶺

江西之行(十)“雲中山城”牯嶺

說起廬山,幾乎無人不知,可要說到牯嶺,應該知之甚少。這次到廬山,我才知道牯嶺就是廬山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廬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所在地,是廬山旅遊接待的中心。因為牯嶺鎮在廬山山上,海拔1164米,三面環山,一面臨谷,所以稱為“雲中山城”。

牯嶺鎮的出名,不僅在於海拔高,是夏季避暑的勝地,更因為它保存具有英、法、美等近20個國家不同建築風格的別墅群。牯嶺的名字源於英文cooling的讀音,取清涼之意。光緒十二年即1886年冬天,一個名叫李德立的英國基督教教士,來到了廬山,起初他上廬山只是為了避暑,在山上他發現了地勢平坦、林木茂盛的牯牛嶺東谷一帶,最適合建別墅,用來夏天避暑。於是,他費盡周折從當地官方拿到了契約,承租了這片風景絕佳之地,然後將地皮按面積劃片編號售給了外國人,他們在山上紛紛修起了別墅,一時間廬山上盡是黃髮碧眼的洋人。他們僱用德國籍工程師李博德設計,打通了廬山和九江之間的第一條正規公路,順著山勢以石徑鋪成通道形成網絡,在平坦的河灘上種植大量草坪和樹木。所建的別墅千姿百態,富於生機的尖頂,敞開或封閉的迴廊、精緻的老虎窗和煙囪,高聳的屋頂和低矮的端牆,全然與中國風格不同,成了中國建築史上的世界近代建築博物館。1927年牯嶺的行政權才被中國收回來,當時的居民幾千人,幾乎全是清一色的外國人。

站在山頂看牯嶺小鎮,風格迥異的各式別墅依山勢左右排列,紅綠相間的各色房頂,錯落有致的建築佈局,琳琅滿目的高大樹木,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像似一座座千姿百態的廬山諸峰。如果遇上雲霧天氣,更是別有風味,流動的薄霧,帶著廬山特有的輕柔、灑脫在別墅、樹木間來回穿梭,讓整個小鎮都動了起來,恍如東海上漂移的海市蜃樓。

江西之行(十)“雲中山城”牯嶺

小鎮的街道,雖不寬敞,但有著一種天然的雅緻,一花、一草、一石、一景,無不透著設計者和居住者的獨具匠心,沿街的辦公場所和服務設施,無不掩映在綠樹叢中,街上三三兩兩的遊客,或駐足觀望、或偶偶私語、或街邊小憩、或牽手散步,無一人在喧譁,大家彷彿生怕驚擾了小鎮的清靜。街中心的半月形公園,顯然是小鎮的中心,一頭憨厚的牯牛,臥在公園的正中,周圍綠草如茵、花香四溢,在這裡跳舞、健身、休息的應該都是本地人,他們看上去悠然自得,盡情地享受著生活的樂趣。

華燈初上的時候,應該才是小鎮最熱鬧的,褪去了白天的燥熱,夜幕下的牯嶺小鎮,像似換了一個人,變得狂熱。我們從廬山戀影院出來,立刻被一陣音樂所吸引,街頭廣場的小舞臺上,年輕人正在熱歌勁舞,熱烈的氣氛衝撞著每個人的胸脯,大家也有了上去吼一吼的想法。不遠處的酒館前,早已擺放好了座椅,不少的遊客已經開始拼酒了,猜拳聲、勸酒聲、歡笑聲不絕於耳。我們受到感染,大家點上廬山特產石雞、石魚,配上小菜,搬上啤酒,開始了戰鬥,大有不醉不歸的氣概。剛開始大家還不敢高聲喧譁,看到隔壁桌上,吆五喝六不斷,我們主動同他們喝上了,天南地北,五湖四海,酒成了連接感情的紐帶。

江西之行(十)“雲中山城”牯嶺

返回酒店的路上,時候已然不早,小鎮四處一片靜寂,被清涼的山風一吹,酒已清醒了大半,大家都為剛才的行為所不齒,為牯嶺小鎮的包容、大氣所折服。牯嶺,好一個清雅所在,連人也可以融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