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博物館為您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明·文氏父子《山靜日長圖》合卷

雲上博物館

濟南市博物館為您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

明文氏父子《山靜日長圖》合卷


為豐富疫情防控期間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濟南市博物館在展示本館精品展覽、線上展館、3D文物、文物動漫片等數字資源的基礎上,近期將陸續推出“文物背後的故事”系列,滿足公眾足不出戶在線參觀的需求。

今天,濟南市博物館講解員為您講述國家一級文物“明文氏父子《山靜日長圖》合卷”。



第六期

明文氏父子《山靜日長圖》合卷


文旅戰“疫”·泉城在行動|濟南市博物館為您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明·文氏父子《山靜日長圖》合卷

文徵明,是明代中期以後活躍於蘇州畫壇和書壇的著名畫家和書法家,是“吳門畫派”(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和“吳門四家”(文徵明、祝允明、王寵、陳道復)的代表人物。他的繪畫和書法造詣高深,技法全面,影響深遠。其後輩子孫多有秉承家學、父子相繼者,他們在翰墨飄香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得以飽覽大量家藏的前人作品,並親受指點薰陶,因而形成了家學淵源的繪畫世家。文徵明的子侄孫輩,多有擅書畫者,其子文彭、文嘉,侄子文臺,孫子文元善,孫女文英及玄孫文從簡,曾孫女文淑,曾孫文楠、文震亨都是吳門文家的高手,成就各有千秋,享譽畫壇。文氏父子的作品雖傳世較多並聲名遠播,但將其父子3人不同時期的書畫作品精心組合裝裱為一卷,堪稱絕妙並且罕見。珍藏於濟南市博物館的《山靜日長圖》合卷即為一例。

文旅戰“疫”·泉城在行動|濟南市博物館為您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明·文氏父子《山靜日長圖》合卷

《山靜日長圖》共分三段。分別由文彭、文嘉、文徵明創作完成。

卷首由文彭題“山靜日長”4字,筆墨渾樸,遒勁有力。卷為紙本,縱32釐米,橫105釐米,落款“三橋文彭”。文彭(1498-1573)是文徵明的長子, 文嘉的胞兄。他字壽承,號三橋。少承家學,曾官至國子監博士。書法上習王羲之、孫過庭,繪畫學其父風格,尤善墨竹、山水,而書法、篆刻造詣則更是超過繪畫,其篆刻藝術成就名噪當時,著有《文博士集》。

文旅戰“疫”·泉城在行動|濟南市博物館為您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明·文氏父子《山靜日長圖》合卷

卷中為文嘉依其父兄題記及行書感懷而繪《山靜日長圖》。紙本,設色,縱32釐米,橫143釐米。此圖由左至右分別為遠山、平湖、山石、飛瀑、松竹、隱居草堂和人物等。

文旅戰“疫”·泉城在行動|濟南市博物館為您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明·文氏父子《山靜日長圖》合卷

遠處湖水浩淼,在嫋嫋的垂柳下,兩個牧童騎牛吹笛,融入田園牧歌之中。在波光粼粼的湖畔,3位老者被周圍明麗的景色所陶醉,倚杖而立,高談闊論。

文旅戰“疫”·泉城在行動|濟南市博物館為您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明·文氏父子《山靜日長圖》合卷


近景巨石兀立,坡岸平鋪,古樹從石罅迸出,盤根錯節,挺拔蒼鬱。而一條曲折的石階小徑,蜿蜒伸入幽靜的山谷之中,給人以曲徑通幽之感。山石右側,飛瀑扶搖而下,匯入平湖。澗曲泉清,潺潺若響,一雅士坐於溪邊,好像在濯足暢懷,有一小童在大樹下忙碌地撿拾松枝。

文旅戰“疫”·泉城在行動|濟南市博物館為您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明·文氏父子《山靜日長圖》合卷

畫幅右側描繪出文人高士的居室及周圍藝圃的景緻。只見柴柵圍牆,蓬門一牖,院內茅屋數間,屋前松槐聳立,四周植被繁茂,屋後修竹陰翳。在茅屋正中,案几上放有書籍,主人正展卷吟讀。旁邊有一手持團扇的侍童,正在爐前燒火烹茶。側屋內,有一雙手端盤的侍童,好像在恭敬地給主婦獻茗。

文嘉(1501-1583)是文徵明的次子。字休承,號文水。曾官至和州學正,即在州學中負責教育所屬生員的官職。他飽受家庭氛圍的薰陶和父兄的影響,善詩文書畫,尤精鑑別書畫,著有《讀雲煙過眼錄》《鈐山堂書畫記》等。他擅畫山水,筆墨疏秀。此圖卷創作於明萬曆五年(1577)中秋,時年文嘉已76歲。由於是畫家年邁感懷之作,所以他不僅以特定人物的具體活動為依據,通過畫幅塑造出合乎隱者理想、情志的特定意境,而且生動地表現了文人高士隱逸生活的情景,令人產生如臨其境的藝術感受。同時,他還基於對其父、長兄詩文的深刻理解,在這些平凡的小景中賦予雋永詩意,成功地傳寫出了他與父兄在永恆的山川自然面前獲得精神超脫的悠然心境,反映了畫家善於運思和匠心獨具的藝術才能,實屬晚 年精心構繪的佳作。

文旅戰“疫”·泉城在行動|濟南市博物館為您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明·文氏父子《山靜日長圖》合卷

卷後為文徵明行書詩文,紙本,縱29釐米,橫133.3釐米。詩文共35行,計335字。詩文開篇即引用宋人唐庚的《醉眠》詩首句來藉以發揮和闡述自己對世人熱衷追逐聲利場、我卻獨然清閒自在的感懷。文徵明引其詩而抒懷,是與他當時生活的環境、追尋的理想、造就的性格所決定的。文徵明(1470-1559),原名文璧,字徵明,以後改徵明為名,徵仲為字,號衡山,長州(今江蘇蘇州)人。文徵明高壽,一生經歷成化、弘治、正德、嘉靖4朝,過著較為舒適的士大夫生活。他工詩文,長書畫,有文學修養,造詣全面,山水、人物、花卉、蘭竹等,無一不工。早年作品細緻清麗,中年用筆粗放,晚年則粗細兼具。特別是步入高齡後,仍然筆力不衰,其書法、繪畫成就可謂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文徵明及其子文彭、文嘉所生活的蘇州,至明中葉後,由於工商業的逐步發展,推進了經濟的繁榮,各路客商絡繹不絕,一時成為全國比較富庶的大城市,同時也很快成為各種藝術行業交流和四方文人雅士聚會的最好場所。這些文人雅士既要依賴城市經濟的發展,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又難以在嘈雜喧囂的鬧市中領略生活的清幽寧靜與超凡脫俗,因而普遍地產生一種身在鬧市,嚮往山林的矛盾心態。他們只能運用熟練的筆墨,描繪周圍的園林景物,從而把表現文人生活題材的山水畫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開拓了元明清以來山水畫的新境界。但由於他們的繪畫只限於一般士大夫的小圈子,且多崇尚摹古,不可能突破時代的侷限,發展到最後只能是逐步衰落。

文旅戰“疫”·泉城在行動|濟南市博物館為您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明·文氏父子《山靜日長圖》合卷

鑑賞此卷,確能令人領略到一種推開歷史與藝術之門的沉重和喜悅。一是,文徵明書詩、文彭題首及文嘉補圖並非同時所作。經考證,文徵明借詩抒懷在癸丑年春日,即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 ,時年文徵明已84歲高齡,文彭也已55歲,步入中年。而文嘉補圖則在丁丑年中秋,即明萬曆五年(1577),此時不但文徵明早已仙逝,其兄文彭也已作古。因此,原只有文徵明書詩及文彭所題“山靜日長”,事過24年後,文嘉見其父及兄舊時之作,睹物思人,依題作圖,追思抒情,真可謂書畫藝壇任競妍,父子情深翰墨緣。二是,文氏父子三人緊扣“山靜日長”這一主題,以心相交,以墨相會,書畫之精,內容之豐,形式之美,合裝之佳,真可謂珠聯璧合、藝苑奇葩。三是,儘管圖卷已歷經人間淪桑,但流傳至今仍保存完好,愈顯珍貴罕見。觀此絕妙之品,書香墨魂蕩然其間,頗給人以雅緻清新、妍妙無窮和思古思賢之感。此卷 1988年經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至此想必您對這件文物已經有了一定了解。常言道:百聞不如一見,希望您有機會到我們濟南市博物館來一睹這件珍貴文物的風采。

謝謝您的收聽。


下期精彩預告:【雲上博物館】濟南市博物館為您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第七期:春秋齊叔姬雙耳銅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