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渐暗,穿越回宋朝的你,过得不一定比他们精彩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青玉案·元夕》

正月十五,上元节的晚上,满城灯火,火树银花。

南宋词人辛弃疾走在熙熙攘攘的街头,眼看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又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

达官显贵也纷纷出门观灯,将豪华的马车停在路边,芳香弥漫至整条大路。音乐悠扬,明月当空,鱼形、龙形的彩灯纵情飞舞,就像鱼龙闹海一般。

天色渐暗,穿越回宋朝的你,过得不一定比他们精彩

元夕观灯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

——《水调歌头·中秋》

北宋书法家米芾在秋高气爽的中秋夜独酌,借此抒发郁闷情怀。

他不禁举起手中的玉笛,奏出悠扬旋律。在如此太平盛世里,在如此美好的夜晚,上天就把这片小天地借给自己,把酒杯盛满,尽情痛饮。

天色渐暗,穿越回宋朝的你,过得不一定比他们精彩

中秋独酌

细品这些有味的宋词,不难发现,宋代的百姓在漫长的夜晚里,既可以同赏灯火,热闹非凡;也可以对月独酌,陶冶性情。

在没有电,也没有wifi的宋朝,大家的生活都过得如此有滋有味吗?

别于唐朝:解除宵禁,开启丰富的生活体验

坊市制度在唐朝臻于完善。“坊”是居住的单位,“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两者之间有严格的界限。

为了确保“坊”的安全,也为了增强对平民作息时间的控制,中国古代绝大多数时期都实行宵禁制。

以唐朝的长安城为例,当长安承天门击鼓四百下后,城门将全部关闭;鼓声再响六百下后,城内坊门一律关闭,行人也禁止夜行。

在如此严格的宵禁制度之下,假如有人不小心回来晚了怎么办?

据记载,天宝年间,布政坊居民张无是走在街上,夜鼓声响,坊门都关闭了。他为了避免肉体之痛,只好无奈地在桥下蹲了一宿。

天色渐暗,穿越回宋朝的你,过得不一定比他们精彩

唐朝长安城坊示意图

宵禁制度曾一度限制了夜生活的发展。夜生活的丰富程度在很大层面上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程度。

而到了宋代,城内逐渐出现了“夜市”与“早市”。随着流动人口和商品交换需求的增加,坊市制度出现了松弛的趋势。《长安志》中对崇仁坊的记载是:“因是工贾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北宋末年,居民区和商业区不再有明显的界限,坊市制度的倒塌令宵禁名存实亡。

解除宵禁后,中国古代城市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人们也终于突破了固有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观念,大大扩充了自己的生活体验。

在宋朝,有哪些值得彻夜流连的地方?

夜市:喧闹嘈杂,见证辉煌的经济贸易

取消坊市和宵禁制度最为明显的成效就是推动了夜市的发展。

一到晚上,街上灯火通明,各式店铺前车水马龙,人头攒动,有着丝毫不逊于今日的喧嚣与繁华。大量价廉物美的商品五花八门,肉食、水果、饮料等小吃最多,每份不过十五文。

南宋时期的临安,或许是中国古代真正的不夜城。其夜市上的那一片繁荣让人叹为观止:

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

最热闹最喜庆的节日之夜莫过于元夕,也称为上元节。元夕观灯是一年一度的盛事,那天的夜市可以称作“灯市”。

天色渐暗,穿越回宋朝的你,过得不一定比他们精彩

宋朝灯市

灯火之下,举城同乐,这是宋朝夜生活中最为华丽的一个夜晚,温馨而壮观。

在宋朝的深夜灯市中,无论是皇家定制的琉璃灯楼,还是百姓自己做的花灯,无不别出心裁,争奇斗艳。不会做花灯不要紧,夜市上更有售卖各式花灯,只怕会挑花了眼。

酒楼:寻欢作乐,纵情风流的歌舞宴饮

宋朝时候的人们,可真的是会享乐。有这样的需求,便会有这样的供应。各式各样的服务行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得以蓬勃发展。

其中,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利润最高的行业当属酒楼。你以为那时的酒楼跟现在一样只能吃吃喝喝?

并不是,而且远比你想象中的有趣好玩。宋朝的酒楼,就算是普通的,也常有吹萧、唱歌、散耍、锣板等活动助兴。

如果是达官显贵、富商巨贾,追求更雅致的体验,便常去更大规模的酒楼。与其说是酒楼,不如说是达官贵人们的娱乐场所。

天色渐暗,穿越回宋朝的你,过得不一定比他们精彩

河南开封,宋都樊楼

北宋皇城东华门外的樊楼,是东京七十二正店之首,共有五座楼,每楼三层,可容纳1千多位客人。樊楼内部装饰雍容华贵,气势非凡。客人不仅可以在里面吃喝玩乐,也可以居住,可以媲美如今的星级酒店。

曾有人记录过宋朝酒楼晚间的盛况:

南北天井两廊皆小子,向晚灯烛荧煌,上下相照,浓妆妓女数百,聚于主廊槏面上,以待酒客呼唤,望之宛若神仙;楼相向,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

这些酒楼为了吸引、笼络贵客,还会雇佣貌美有才、能歌善舞的女子在酒楼表演歌舞和杂技。这些女子可以让酒楼的气氛更加活跃,充满欢声笑语,甚至在刮风下雨、严寒酷暑的天气里,客人也不会减少。

民间表演:盛极一时,满足日常的视听享受

宋朝遍地开花的娱乐场所不止酒楼。中大型的民间文艺演出场所“瓦肆勾栏”也曾盛极一时。

瓦肆勾栏(亦称“勾栏瓦舍”)得名于用栏杆、绳索围起来的圈子。圈子里表演节目的丰富程度丝毫不逊于春晚,包括说唱、曲艺、杂技、魔术、傀儡戏、踏索、口技、春铁剑、上竿、猴呈百戏、鱼跳龙门、相扑等。

天色渐暗,穿越回宋朝的你,过得不一定比他们精彩

勾栏瓦舍,众人围观欣赏民间艺术表演

据南宋的城市笔记《都城纪胜》记载:

隆兴间,高庙与六宫等在中瓦,相对今修内司染坊看位观。孝宗皇帝孟享回,就观灯买市,帘前排列内侍官帙行,堆垛见钱,宣押市食,歌叫支赐钱物,或有得金银钱者。

连皇帝也来参与,可见当时瓦肆勾栏的热闹兴盛。

这么多的节目,看一个晚上,怎么够?

如果不满足于晚上短短几小时的娱乐消遣,可以静候天明。商业活动昼夜不息,更替不止。夜市方歇,早市又起,又是另一番繁荣景象。

宴请宾客:觥筹交错,尽享恣意的小聚雅集

如同现代的走亲访友,朋友聚会、应邀赴宴是宋朝常见的夜生活,更多见于文人墨客之间。

苏轼在《蝶恋花·密州冬夜文安国席上作》中写道:

帘外东风交雨霰。帘里佳人,笑语如莺燕。深惜今年正月暖。灯光酒色摇金盏。 掺鼓渔阳挝未遍。舞褪琼钗,汗湿香罗软。今夜何人吟古怨。清诗未就冰生砚。

天色渐暗,穿越回宋朝的你,过得不一定比他们精彩

船帘之隔,是风雨,也是欢笑

夜间宴饮,帘子外是风雨交加,却丝毫不影响帘里谈笑欢声的欢愉气氛。佳人相伴,笑脸盈盈。金银制造的酒杯盛着晶莹透亮的美酒,在烛光的照耀下折射出柔和的金色。

在家宴请宾客,或是相约酒楼,沉醉在与朋友畅聊的时光里,将平日的不愉快、忧愁伴着酒,通通灌下肚子。

在这样美妙的夜晚里,恣意欢笑,放浪形骸,一醉方休。

天色渐暗,穿越回宋朝的你,过得不一定比他们精彩

天色渐晚,宋朝人的狂欢才刚刚开始

无论是笙歌宴饮,闹市观灯,还是小聚雅集,这些娱乐都使得宋朝人们放下一天的劳累,真正放松身心。

籍着夜色,人们褪去了白天戴着的面具,归于自我,正如褪去白光、只剩一抹浓郁的墨蓝夜空。

在夜晚,更能好好细品生活的滋味。

正因如此,宋朝精彩的夜生活为词人积累了大量素材,给予了词人创作的灵感,更将一切在白日中被隐藏的情绪彻底烘托。

或喜或悲,或愁或忧,促使他们创作出流传千古的名句,供后人细细品尝,回味无穷,甚至十分向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