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是怎样衰落到今天的地步的?

小行星童星交流会

英国的衰败实乃形势使然:从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来看英国其实并不算是一个大国,只是因为在人类社会向工业化时代转型的过程中占尽先机才得以取得跨越式发展。英国崛起的制胜法宝在于技术和制度的创新,然而当完成工业化转型后新兴的美、德、俄、法、日等国就对英国的经济和军事霸权构成极大的威胁。这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当人类社会处于由农业文明时代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时期决定一国国力的首要因素不是由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构成的体量,而是技术和体制的创新。谁能抓住时机变革创新,谁就能抓住历史的发展机遇,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淘汰。英国恰恰是因为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才得以崛起成为世界性的大国。问题是当人类社会已整体过渡到较为平稳的工业化时代后决定各国国力的首要因素已不再是创新,而是体量了——这是因为在相对平稳的社会状态下技术和体制的创新是有瓶颈的,很难再像时代转型时期那样突飞猛进;而那些体量庞大的国家即使在生产技术上和英国有一定差距,也完全可以质量不够数量凑,从而形成规模效应。

其二随着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崛起成为世界霸主,这时的英国实际已失去引领世界变革潮流的创新精神。恰恰相反这时英国资本家有时还会出于一己私利而阻扰技术进步——举一个较为浅显的例子:如果你有一部手机,这时又有新款手机问世了,那么到底要不要购买新款呢?作为个人行为你可以选择购买新款,这样你可以享受到最新款的优质技术;当然也可以选择不购买,这样可以省钱。但作为国家如果留恋于已成熟的技术和制度,而不能有所改革创新就会陷入到《大秦帝国》中甘龙、杜挚所说的“没百倍之利不变成法”的境地。而那些发展相对滞后的国家在改革创新方面的阻力相对较小——如果自己原本一无所有,自然在改革过程中也不会失去什么,这就叫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问题是尽管从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来看英国并不算是一个大国,但在大英帝国全盛时期英国几乎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扩张,那么为什么英国的殖民地丰富的物产资源和人口不能为英国的国力增长提供加持呢?别国可以质量不够数量凑,英国为什么不行?这主要是因为相比美、俄这种基于陆权扩张的国家而言:英国的殖民地同英国本土之间的地缘距离过于遥远,在交通资讯并不发达的年代英国对殖民地的控制力度天然受到地缘屏障的制约。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英国的殖民地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不仅不能为英国的国力增长提供加持,反而需要英国投入大量财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并在当地驻军以维持殖民统治,这就使英国的殖民地成为消耗英国财力、军力的无底洞,从而使英国在同后起的美、德、俄等国的争霸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状态。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英国的衰落,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二战大概是最重要,但是又最无奈的原因了。有很多人甚至认为,二战的最大战败国既不是发动战争的德国,也不是沦为非正常国家的日本,而是作为战胜国的英国。正是因为二战对英国军事工业和本土经济的毁灭性打击,才让英国在二战结束之后,没有办法继续维持大英帝国的体面。

作为一个并不风调雨顺的国家,英国被海洋和讨厌的雨水所包围,自身的农业资源非常差。想要填饱肚子,英国人都需要依赖南方国家的进口。这是老欧洲的现实情况,但是大航海时代的到来给了英国一个新的机会。英国人可以通过控制温暖的殖民地为自己提供农产品、矿产资源和向外拓展的跳板。正是因为航海,英国才成为了大英。

但是二战的消耗,让英国逐渐失去了对海外事务的干预能力。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时已经独立的澳大利亚因为人口比较少,仍然依托英国皇家海军的军事保护。但是在日本南下时,皇家海军几乎没有为澳大利亚的国防做出什么贡献。澳大利亚找到的保护伞,是美国。其他被英国统治的地区看到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关系破灭,当然也都意识到英国的实力已经不行了。这样一个虚弱的英国,正是一些民族主义者崛起的好机会。于是大量国家开始要求独立。当然法国也遇到了同样的窘境,比如阿尔及利亚事件。但是因为法国拥有的殖民地本来就不是特别重要的经济腹地,法国的本土经济又比较完备,法国的损失才看上去小一些。

在军力和经济实力上已经得不到殖民地信任的英国,才终于堕落成了一个现在的二流国家。

地球知识局

首先,英国的崛起和强大依靠的什么,我觉得是三大要素。

第一个最先进的生产力,工业革命诞生的地方,当鸦片战争爆发时,英国财政收入大约为5200万英镑,折合白银3.46亿两,同期拥有4亿人口看起来世界第一的大清,财政仅收入为4000万两白银。

第二个是拥有以制海权为代表的强大武力。英国奉行的是海权,其基本国策是英国的船只吨位要保持是第二和三名吨位总和的一倍。这也是极为恐怖的。

英国衰落,实际上就是这三个优势慢慢消失殆尽的过程。

生产力来说,工业革命在整个欧洲大陆都开花了,并且德美两国主导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战前夕,英国的工业产值已经落后美国德国,并且领先法国并不多。

为了保住海权,所以和德国进行的造舰的军备竞赛,由于工业产值落后于德国了,所以实际上保证海权优势有点吃力了。

行政,金融制度来说美国是一脉相承,德、法也建立了自己的一套并不弱太多的现代制度。

最终这一切随着一战的爆发,英国的优势基本就全部丧生,其本土人口太少的弱点就被放大突出了,慢慢就回归普通。

一战英国虽然是战胜国,但是消耗了大约英国五年的全部国库收入,直接导致英国从债权国变为债务国。(基本都是欠老美的钱)。

同时英国的商船也损失惨重,吨位急剧下降。对英国最依赖的殖民地经济控制力下降

所以到了二战时,日本入侵英国的亚洲殖民地时,英国都没有有力的组织反抗。澳洲、缅甸、马来亚这些都发现了英国已经无力保护他们于是转而寻求独立或者转向美国。

英国从殖民地是进口农产品和工业原料,输出如纺织品、军火等工业品,全球贸易基本就是英国玩的最溜。

二战结束后,英国完全无力保护(威慑)他的殖民地,但另一方面想把这种经济贸易的分工保持下来,于是允许各殖民地自治甚至独立了。而随着失去对广大殖民地的控制,大英帝国自然解体,被打回成只有几千万人口的小岛国了。再也不是控制全球四分之一土地和人口的大英帝国,而是德法等一个水平上的二等强国了


茗居枫海

英国全称叫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因为主体是英格兰故简称英国。给林哥印象深刻的是两件事,其中一件是英国《每日电讯报》曾报道,英国陆军人数正逐年减少,英国陆军可能缩减至近250年来的最小规模,仅5万士兵。说明英国不再可能把手伸向世界,把其他国家变为自己的殖民地。其二是英国苏格兰全民公投事件,说明英国不但在进步,而且是走在了世界民主的前列。

对于英国是怎样衰落到今天的地步的问题,林哥的观点是这样的:

与其说英国土地衰落了,不如说英国的政治进步了!

与其说大英帝国统治衰老了,不如说世界的民主前进了!

与其说今天的日不落帝国是一个夕阳,不如说今天的世界文明是一个朝阳。


林哥漫谈

其实这个问题有点太片面的,确切的说法,不能说英国在衰落,而是英国目前在部分领域的地位有了很大的削弱,像我们经常听到出问题的军工、制造业、重工业、汽车工业等等,但是大英帝国在另外一些领域还是独步天下的,这包括文化、教育、体育、金融、食品工业等等。我想这也是欧洲一些发达国家都会有的特点,全球化发展到今天,已经没有哪个欧洲国家可以拍着胸脯说我如何如何强大到不可一世,而是在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各国都有了取舍。

那么,如果我们从英国一些衰落的行业来分析的话,到底是在什么时候或者什么环节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英国现在连一艘航母也造不好?更别提没有德国和法国那样的大众、标致、雷诺等优秀的汽车工业呢?

如果分析的话,我觉得还应该从撒切尔时代推行的改革说起。

撒切尔夫人制定的政策影响力从1979一直到了1990年,这十年几乎也是欧美各国发展的黄金十年,在这十年中,英国选择的政策和德国和法国显然是有区别的,那么英国到底选择了哪些政策呢?主要的影响力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宏观层面,撒切尔选择的经济政策是货币紧缩政策,既压缩政府的公共支出和投资,将目标由所有人的就业转向控制通胀,依靠市场本身的力量来调节经济。这项政策有好有坏,但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项政策的影响。有一个电影叫《跳出我天地》,里面有一个情节是父亲为了能够使得儿子有学舞蹈的学费,背叛了工会,去厂里上班。这个情节的背景就是撒切尔正在推行的紧缩政策,需要对重工业等一些领域进行压缩调整。撒切尔的这个政策虽然减轻了赤字压力,却使得英国本身的工业制造业受到

严重影响。

第二:民营化。撒切尔将英国造船公司、皇家军械厂这样的军工企业能卖的都卖了,使得英国2/3的国有企业转为了私营企业。私人资本都是逐利的,这样一来政府的负担虽然减轻了,但是相关产业通过全球化转到人力和制造成本更低的地方也是不争的事实。

另外两点关联不大,就不重点说了。

撒切尔的改革在当时来看,确实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从德国的发展来看,撒切尔在当时没有看到新兴市场的崛起。想想你接触到的英国品牌,除了英超、卡夫食品,你还想得起什么?英国彻底沦为了一个小资国家,在工业4.0的今天,英国的损失确实太大了。


老秦来煮历史百味

英国从强盛到衰落,关键在于殖民地。


英国这么小的国土这么点人口,为什么是世界第一强国?诚然科技的进步工业大革命的成效毋庸置疑。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有巨大的殖民地,是一个全球性的日不落帝国。巨大的海外殖民地,无论是抽税,掠夺资源,吸收人力资源,充当对外战争的打手,还是作为商品倾销的市场,都很受用,是英国经济雄霸天下的根基。工业革命科技进步强大舰队都不过是使英国能够维持和充分利用殖民地罢了。

一战二战本质上就是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战争。英国尽管都胜了,但那套殖民地体系维持不下去了。美国独立战争比较早就不说了。一二战前后,尤其二战后,在美国等大国推动下,殖民地独立运动风起云涌。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殖民地纷纷独立。英国打回原形变成一个小岛国。试想这些殖民地如果都还在,整合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甚至还有美利坚的资源人口科技,在蓝星还有谁不服?

可惜时代总在进步,从美国独立战争,到二战后的殖民地独立运动,那套殖民地体系一去不复返了,美国主导的以全球贸易形式运行的新体系建立。英国从日不落帝国跌回一个小岛,不衰落才怪了。


顺行2018

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连邮戳都有日不落的印记。

日不落帝国的衰落是注定的,因为它走了西班牙的老路。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于是逐渐取代了西班牙的全球殖民霸主地位。

说白了,象西班牙和英国这种本土不大,殖民地却遍布全球的国家是不会长久的。用“海盗国”来形容不为过。

英国本土不大,要真说其地理优势,还比不上法国和德国。但因为有着从全球殖民地略夺来的巨大财富,让英国人乐不思蜀,不思进取了,以至于最后连这个世界第一的海军地位都让美国取代了,至于说空军和陆军,二战时更不是德军的对手。

结果二战英国本土被德国炸成废墟,又加上英国皇家海军无力保护其殖民地,以至于其广大殖民地纷纷倒戈和独立,寻求美国保护。

本土被毁,又没了广大殖民地财富的补给,英国衰落当然就无法避免了,好在大英帝国做了那么多年世界老大,文化和科技的根基还在,靠着英联邦国家的影响,加上又投靠美国,所以还能保持世界强国的地位。这点比西班牙还是强多了。


湘平古珍邮馆

英国衰落的内在原因,是因为其科技水平相对落后了,外在原因是两次世界大战和殖民地独立❕

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约100多年的时间里,英国与其他强国(美法西德俄等),最大的区别在于它通过四处殖民搞到了超多的殖民地,所以才被称为“日不落帝国”,通过殖民经济发展,英国成为了数一数二的强国❕


但是副作用是英国人在这期间,发展出了一种投资倾向,即:相较于投资科学和技术,更愿意投资殖民地以获得更多的收益,长此以往,英国的技术水平逐渐落于美、德等国家,这是英国衰落的内在原因❕

两次世界大战对英国的衰落是起导火线作用❕

虽然相较法德等邻国而言,英国本土没有遭到入侵是其优势,但是美国在此期间本土同样保持和平,而且利用战时战后欧洲生产力不足;比如战时卖军火,战后卖消费品,极大的影响了欧洲的经济❕

苏联则因为实行了牛逼的社会体制一跃成为重要的工业国,美苏对抗导致欧洲各国的政治军事大权也逐渐旁落,英国也不可避免❕


我认为,殖民地独立不是英国衰落的原因,是阻止英国、乃至欧洲复兴的原因❕

二战之前,一战对欧洲的破坏同样严重,但是欧洲此时还拥有大片的殖民地供其剥削(或者称为发展)❕

一战之后,英国殖民地纷纷独立,首先加拿大,其次是澳大利亚;到了二战之后,则是印度、缅甸、非洲(尼日利亚等),中东(埃及、也门等),爱尔兰等❕

甚至包括在我们国土上的势力,也在1949后被驱除,直接间接导致依赖殖民体系建立的帝国(主要是英国和法国)的衰落❕
最终英国混到了今天连苏格兰都在组织公投打算脱离英国的地步❕………


四都火鸡

英国,最豪气的称呼为英吉利大不列颠共和国。世界上最老牌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者。无限度的侵略扩张,得力于大英帝国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到二战结束后,大英帝国终于崩溃,各殖民国分分独立,日不落的帝国失去了往日的光芒。而它所掠夺的财宝仍能供它生存。现在仍是世界強国。瘦子的骆驼比马大。



难得糊胡

不是英国衰落了,而是其他国家变得强大了,他所吃到的肉少了或他所吃下的肉也要吐出来,他所依赖的民主价值、英镑、军事实力也转移到其他国家身上,有时他为系他的影响力,只能寄人篱下,才能分得一点肉吃,所以目前英国所处地位应该是中等偏下强国地位,才符合他的定位。究竟他以前所拥有的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己,想成为一个超强国家,没有拥有辽阔的国土、强大的人口基数、还有强大的政治制度做保证,是做不来的,英国回归他历史的定位是必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